分享

中国传统的24节气,精解

 FXian100 2020-07-22

要说我们中华的传统文化其中24节气,绝对是一笔珍贵的历史文化遗产,充分显示了我们中华人的聪明才智,大大丰富了世界文明的宝库,那么古人是如何发明出二十四节气的呢?看下面大任我的详解吧。


二十四节气是咱们中华文化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它是农历历法中二十四个特定的节令。是根据地球在黄道及地球绕太阳公转的轨道上的位置变化而规定的一个节令分别相应于地球在黄道上每运动15°所到的一个位置

对应的24节气的节令如下:

春分,谷雨,立夏,小满,芒种,夏至,小暑,大暑,立秋,处暑,白露,秋分,寒露,霜降,小雪,大雪,冬至,小寒,大寒,立春,雨水,惊蛰。

中国传统的24节气,精解

这是二十四节气的第1页

中国传统的24节气,精解

这是二十四节气的第2页


讲一下二十四节气的历史由来

所谓节令是指节气时令节气,在中国古代天文学家在制定立法时,以二十四节气来分配12月,在月首者为节气,月中者为:立春,惊蛰,清明,立夏,芒种,小暑,立秋,白露,寒露,大雪是12个节气。加上:冬至,大寒,雨水,春分,谷雨,小满,夏至,大暑,处暑,秋分,霜降,小雪,12个中气,合称为24节气。 看到这里是不是头都是蒙的呀?

如果上面的看不太懂,就直接看下面的:

中国古代利用土圭实测日晷,将每年日影最长定为“日至”(又称日长至、长至、冬至),日影最短为“日短至”(又称短至、夏至)。在春秋两季各有一天的昼夜时间长短相等,便定为“春分”和“秋分”。在商朝时只有四个节气,到了周朝时发展到了八个,到秦汉年间,二十四节气已完全确立。公元前104年,由邓平等制定的《太初历》,正式把二十四节气订于历法,明确了二十四节气的天文位置。

  二十四节气名称首见于西汉《淮南子·天文训》,《史记·太史公自序》的“论六家要旨”中也有提到阴阳、四时、八位、十二度、二十四节气等概念。汉武帝时,落下闳将节气编入《太初历》之中,并规定无中气之月,定为上月的闰月。

二十四节气的起源和发展

起源:

华夏民族是一个非常古老的农耕民族,和农耕生活与大自然的节律息息相关,24节气就是中国传统农业社会根据自然季节循环的节律以及气象,物候,天文等自然现象为标识划分农耕周期,安排农事劳作的时间制度,二十四节气无非是对应季节的进一步细分。

其中节气是我们伟大汉族劳动智慧的结晶,在古代先民通过对大自然气候变化的认知,对应到农耕作物的耕种丝毫不差于现在的天气预报。所以按二十四节气在中国古代对于农业生产来说,就有着非常重要的价值和作用。引用:荀子所说的话:”春耕、夏耘、秋收、冬藏,四者不失其时,故五谷不绝。” 在农事生产的直接表现就是:“清明下种,谷雨下秧。等等······”

发展:

商朝时就定出仲春、仲夏、仲秋和仲冬等四个节气。

周朝时,已慢慢发展为八个节气。

秦汉年间,二十四节气已完全确立。

二十四节气名称首见于西汉《淮南子·天文训》;

公元前104年,由邓平等制定的《太初历》,正式把二十四节气订于历法,明确了二十四节气的天文位置。至今已经沿用了2000多年。

2006年5月20日,“二十四节气”作为民俗项目经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2016年11月30日,中国“二十四节气”被正式列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

2017年5月5日,“二十四节气”保护联盟在浙江杭州拱墅区成立。

一年12月中各月代表的节令含义小解

正月立春: '立'是开始的意思, 表示万物复苏的春天又开始了, 天气将回暖, 万物将更新, 是农事活动开始的标志. 立春是公历的2月4日或5日.

二月惊蛰: 春雷开始轰鸣, 惊醒了蛰伏在泥土里冬眠的昆虫和小动物, 过冬的虫卵快要孵化了, 这个节气表示春意渐浓, 气温升高. 惊蛰是公历的3月6日或7日.

三月清明: 这个节气表示气温已变暖, 草木萌动, 自然界出现一片清秀明朗的景象. 清明是公历的4月5日或6日.

四月立夏: 这个节气表示夏季开始, 炎热的天气将要来临, 农事活动已进入夏季繁忙季节了. 立夏是公历的5月6日或7日.

五月芒种: '芒'是指壳实尖端的细毛, 在北方是割麦种稻的时候, 也是耕种最忙的时节, 芒种是公历的6月6日或7日.

六月小暑: 这个节气表示已进入暑天, 炎热逼人, 小暑是公历的7月7日或8日.

七月立秋: 这个节气表示炎热的夏季将过, 天高气爽的秋天开始. 立秋是公历的8月8日或9日.

八月白露: 这个节气表示天气更凉, 空气中的水气夜晚常在草木等物体上凝结成白色的露珠, 白露是公历的9月8日或9日.

九月寒露: 这个节气表示冬季的开始, 预示气候的寒凉程度将逐渐加剧, 寒露是公历的10月8日或9日.

十月立冬: 这个节气表示清爽的秋天将过, 寒冷的冬天开始, 立冬是公历的11月7日或8日.

十一月大雪: 这个节气表示降雪来得较大, 大雪是公历的12月7日或8日.

十二月小寒: 这个节气表示开始进入冬季最寒冷的季节, 会有霜冻, 小寒是公历的1月5日或6日

24节令的小解

立春:立是开始的意思,春是蠢动,天气逐渐回暖,广阔大地将呈现一片万物复苏的景象,这一天春季开始。

雨水:表示气候逐渐回暖,冰雪融化,雨水逐渐增多。

惊蛰:春雷响动,惊动万物,蛰伏地下冬眠的动物开始出土活动

春分:分就是半,这是春季九十天的中分点,叫春分,太阳正好直射赤道。这天的白天和夜晚一样长。

清明:清洁明净的意思。气候温暖,草木繁茂,天气明朗。

谷雨: '雨生百谷'的意思。这一天起雨量增多,对谷物生长有利。

立夏:夏季开始,作物生长旺盛。

小满:满指饱满,麦类等夏熟作物子粒逐渐饱满,但是没有成熟。

芒种:在这个时期,麦类等有芒作物成熟,进入夏收夏种的大忙时期。所以,农谚中有'芒种忙种'的说法。

夏至:至者权也,这一天日影短至。这一天北半球白天最长,黑夜最短,表示盛夏就要来临,气温将继续升高。

小暑: '暑'是炎热的意思。小暑表示还没有达到最炎热的程度。这时正值初'伏'前后,进入炎热初期。

大暑:这是一年中最热的时期,正当中'伏'前后。

立秋:暑去凉来,秋天开始。秋是植物快成熟的意思,此后气温逐渐下降。

处暑:处是终止的意思,表示炎热即将过去,暑气将于这一天结束,我国大部分地区气温逐渐下降。

白露:这一时期气温下降较快,夜间较凉,近地面水汽在草木等物体上凝结为白色露珠,因此早上露水较重。

秋分:这是秋季九十天的中分点,这一天昼夜再次相等,从这一天后,北半球日短夜长。

寒露:气温继续下降,入夜已寒气袭人,露滴凝冷,是气候将逐渐由凉变冷的意思。

霜降:开始降霜的意思。天气渐凉,夜间露水可以凝成小晶冰

立冬:冬是终了,是作物收割后要收藏起来的意思,这一天起冬天开始。

小雪:北方开始降雪,但雪量还小,次数也不多。

大雪:雪将由小到大,降雪天数和降雪量比小雪节气增多,地面渐有积雪

冬至: 日影最长,这一天北半球半天最短,黑夜最长,并开始进入数九寒天。

小寒:冷气积久而为寒,天气寒冷,小寒表示还没到最寒冷的大寒:天气冷到极点,到了天寒地冻的时期。人们习惯把这节气当作一年中最冷的时期(实际上'小寒'才是一年中最冷的时期。)

大寒:大寒就是天气寒冷到极点的意思,大寒前后是一年中最冷的季节。

大寒以后呢,立春接着到来,天气渐渐回暖 地球绕太阳公转了一周,完成了一个整的循环,周而复始,年年如此。

总结:二十四节气是由我国劳动人民长期对天文气象物候等多方面进行观察总结的结果,是我国劳动人民独有的伟大科技成果,在我国广大农村开展农事活动具有广泛的应用价值为了便于记忆,能不能把它变成了节气歌,还有人写成了七言诗

二十四节气歌 歌词:

春雨惊春清谷天,夏满芒夏暑相连;秋处露秋寒霜降,冬雪雪冬小大寒;上半年来六廿一,下半年来八廿三;每月两节不变更,最多相差一二天。

第一次见到是在新华字典上的最后一页,有同感没?

详解一下吧:

春雨惊春清谷天,即:立春,雨水,惊蛰,春分,清明,谷雨。夏满芒夏暑相连。即:立夏,小满,芒种,夏至,小暑,大暑。秋处露秋寒霜降,即:立秋,处暑,白露,秋分,寒露,霜降。冬雪雪冬小大寒。即:立冬,小雪,大雪,冬至,小寒,大寒。

大家可以看到每句诗的首个字都代表着一个季节。

即四季的意义:

春:也,动而生也。

夏:假也,宽假万物,使生长也。

秋:緧也,緧迫品物,使时成也。

冬:终也,物终藏也。

中国传统的24节气,精解

24节令七言诗


熟悉一下生活中二十四节气的高频认知点

二十四节气产生的历史背景是中国由农业主导的传统生产方式。

太阳从黄经零度起,沿黄经每运行15度所经历的时日称为一个“节气”,每月有2个节气。

反映季节的节气有:立春、立夏、立秋、立冬。

反映气温高低程度的节气有:小暑、大暑、处暑、小寒、大寒,其中处暑是秋季的节气。

反映雨雪现象及降雨量的节气:雨水、谷雨、小雪、大雪。

反映气温变化过程的节气:白露、寒露、霜降,其中白露是北半球昼夜温差最大的时间。

反映自然物候现象的节气:惊蛰、清明。

反映农作物成熟情况的节气有:小满、芒种。

反映太阳高度(太阳直射点位置)的节气有:春分、秋分、夏至、冬至。

春分和秋分的时候,太阳直射点在赤道上,昼夜等长(春分秋分,昼夜平分)

夏至时,太阳直射在北回归线,北半球太阳高度角最大,一年中影子最短,白昼时间最长。

冬至时,太阳直射在南回归线,北半球太阳高度角最小,一年中影子最长,白昼时间最短。

再来看一点不一样的

其实生活中呢,现在的二十四节气的名称中,除了四立(立春,夏立,立秋,立冬四仲仲春(二月)﹑仲夏(五月)﹑仲秋(八月)﹑仲冬(十一月)是依据太阳回归运动而命名之外,其他的节气名是由相应的物候和气象而得名的,例如:“雨水”:表明空气中的湿度逐渐增加,“惊蛰:表示随着气温的进一步提高,冬眠的虫子,动植物开始复苏。”清明“:表示春和景明的阳春三月来了······,”节气“— —原本是一种 物候历。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