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散文】壶口揽胜|刘远军

 乐乡树人 2020-07-22

壶口揽胜

/ 刘远军

一踏上山西的土地,就收到这样的短信:黄河之魂在山西,长城博览在山西,大美太行在山西。扑面而来的是这样的广告牌:壶口瀑布,黄河之魂。一瞬间激活了我对壶口瀑布有限的认知,更激发了我对这一天下奇观的热烈向往。

今年暑假在山西临汾开会,终于有机会观赏壶口瀑布,一饱眼福了。

壶口瀑布西临陕西省宜川县壶口乡,东接山西省临汾市吉县壶口镇,为两省共有的旅游区。我游览的位置属于山西的壶口镇。刚进入景区大门,就被一阵巨大的咆哮声镇住了,这声音仿佛远处隐隐作响的闷雷,好像战场上千军万马的呐喊,又好像非洲草原上百头饿虎齐声鸣叫,原来这是壶口瀑布发出的声音。未谋其面,先声夺人,果然气势不凡。

走近河床,黄河在这里突然变窄,河床下陷,形成十余米落差,出现一个半圆形的豁口,状如壶口。上游河面宽广,水流平稳,缓缓向前,远远望去,像一幅巨大的黄色织锦,在阳光的照射下显得雍容华贵。一旦来到壶口,万千水军聚集在一起,立刻改变了刚才庄严华贵的特点,变得暴戾蛮横。他们撕扯、扭打、撞击,使出浑身解数,争先向前,然后纵身一跃,形成了十余米长的黄色飞练,这飞练好像织机上裁下的布匹,一匹接一匹,源源不断从织机口吐出。湍急的水流注入壶口,撞击岩石潭水,浊流翻滚,像沸腾的油锅,像被惊扰的马蜂。同时发出虎吼雷鸣般的巨响,震动山谷,方圆数里可闻。

壶口瀑布是如此壮美,却也不乏优美。在壶口中心我有幸观赏到了“水底冒烟”的壮丽奇观。飞泻而下的水流撞击潭水、石崖后,激起层层水雾,向四周升腾扩散,在骄阳的照射下如升起的袅袅炊烟,闲适、散淡,如遗世独立的隐士,毫不在意眼前的繁华与喧嚣。

可是我做不到,我是奔着它的繁华与喧嚣而来的。我拨开人群,选择一个离瀑布更近的地方,一个观察最佳的视角,身体紧靠在紧邻河水的安全防护栏上,一边贪婪地观赏,一边用手机拍摄,很快屏幕上布满了细密的水珠,我忙用手擦拭,屏幕上留下一道道浅浅的黄色痕迹,用T恤擦,越擦越模糊,拍照只好作罢。这时才有功夫擦一下脸上的汗水,汗水成了黄泥水,还有较浓的泥腥味,黄河水有“一碗水,半碗泥”的俗话,此时有了真切的体验。

对瀑布的观赏与体验,今天是最强烈最震撼的。在金秋十月,我曾观赏过宜昌的三峡大瀑布,这里的瀑布轻盈俊秀,但缺乏气势。景区给游客每人发放一套塑料雨衣,穿越大瀑布就成了景区的大卖点和游客零距离体验山水的最好方式。穿越后,我除了脚下感受到一点凉意外,就没有更多的体验了。在山水甲天下的桂林,我曾参加过一个攀爬瀑布的活动。那根本算不上瀑布,坡度较缓,只有几股溪水从山巅流下来,且断断续续,时有时无,瀑布两侧固定着粗壮的铁链,供游客攀登使用。瀑布徒有其名,只为攀爬增添了一点趣味。这两处瀑布在南方,属于女人风,优雅灵秀;眼前的壶口瀑布在北方,属于男人范,豪迈刚烈。我认为观赏瀑布还是要亲临壶口,那种酣畅淋漓、气吞山河、桀骜不驯一定会在你内心深处产生强烈的震撼,让你不得不惊叹大自然的鬼斧神工。

壶口对岸也是人流如织,悬崖峭壁上镌刻着“黄河大合唱”五个大字,这几个大字经岁月的淘漉变得更加雄浑沧桑,它静静地伫立在岸边,守护一方水土。看着这几个大字,一段铿锵豪迈的旋律旋即在耳边响起:“风在吼,马在叫,黄河在咆哮,黄河在咆哮……”当年这首抗战神曲家喻户晓,传遍大江南北,曾激励过成千上万的优秀儿女奔赴抗日救亡的战场,“一寸山河一寸血”。仅在山西这块土地上发生的著名太原会战,就成了华北战场上规模最大、战斗最惨烈、战绩最卓著的战役。其中八路军一一五师发动的平型关战役第一次粉碎了日军不可战胜的神话,极大地鼓舞了中国人民反抗强敌的斗志。国民党第二战区阎锡山指挥的忻口战役击毙击伤日军近两万人,创造了华北战场歼敌人数最高纪录,同时我们子弟兵血洒疆场,也付出了巨大的牺牲。“修我戈矛,与子同仇。”透过奔腾咆哮的壶口瀑布,似乎还听到了当年抗日志士的铮铮誓言。因此我更加认为壶口瀑布属于男人的,属于英雄的,它豪迈刚强,充满血性与斗志。只是天下承平日久,这种血性与斗志在我们民族的基因中正在逐渐消弭。

短短两小时的游览,我从自然和历史两方面领悟到了“壶口瀑布,黄河之魂”的精髓。往返五小时的车程,顶着盛夏烈日的炙烤,我仍然觉得不虚此行。

(作者系湖北省松滋市第一中学教师。)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