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洈水记忆29】家住洈水|张晓蓉

 乐乡树人 2020-07-22

家 住 洈 水

文 / 张晓蓉

春天,人们习惯于赏花,粉色的深红的桃花,雪白的樱桃花,都是人们的最爱,微信圈中晒花的图片铺天盖地。朋友莉去了三亚,学生芳在福建拜望妈祖。喜欢的地方各个不同,一座山,一眼泉,而我喜欢的是一条河。

自古以来,有河流的地方都是文明的发源地,河流是蔚蓝色地球上一条最长的生命带,无论她的空间长度还是时间长度还是她所拓展的广度。河流作为生命,她创造了人类最为灿烂的文明。人与河流的关系,实际上是唇齿相依、互相依赖的关系。一切无所作为或者人类中心主义的观点,均需要重新审视。人和河流都是有生命的,人进化,演绎了地球上最伟大的故事;河流也进化,创造了地球上最伟大的活力。没有河流就没有人类的智慧和文明;没有人类,河流也就失去了丰富多彩的乐章。这种唇齿相依的关系,促进了人类文明的发生发展,历史教科书中关于人类四大文明发祥地,是全球共认的,幼发拉底与底格里斯两河流域,恒河流域,尼罗河流域和黄河流域创造的绝世的文明,留给文明享用不尽的精神的物质的财富。从中可以看出人与河流不可分离的亲密关系。需要强调的是,流域作为人类发生、发展的根据地,将永远存在。

家乡有一条河,它叫——洈水河!它就是故乡土地上的黄河、长江。

洈水以其独特的魅力穿行在故乡,养育着这里的众生,促进了这里的经济,招徕了天下游客。我就是喝着这条河的水长大。

自从洈水景点被开发出来,有关洈水的文章实在写得太多了,写的人中又多名人高手,再写下去连我自己也觉得愚蠢!我看过洈水景点的解说词,其中很大的部分充满了浪漫的情怀而却忽视了作为地地道道洈水人所具备的情感与感悟。亲身经历,亲眼看见,亲耳听到,是文学最美的姿态与存在。所以,虽经多次思忖,最后键盘一抖,还是写下了这个俗不可耐的章节——我的永远的洈水。也许是这汪湖水沉浸着某种归结性的深刻的意义,我避不开它,也不愿意避开。

洈水是一部耐读的经典。从石器时代走来的洈水先民,在此挽草为际,筚路蓝缕,生生不息。自西汉起,洈水镇已具雏形。至晋代,因镇内灵鹫寺香火兴旺而得"楚南名刹"时,洈水成为交通要塞、商埠云集之地。到南宋时,集镇已具一定规模。清道光、咸丰年间,达到鼎盛。民国时期,仍为松滋之冠。

如果你想旅游,洈水是一方清净的去处。千年古镇历史,蕴藏着丰厚的特色文化。镇内施家坟、高台子原始社会文化遗址,考古发掘的石针、石斧、陶、瓷碎片和碳化了的稻谷,令人凭吊远古。战国墓葬群出土的宝剑寒光闪闪,你不得不折服先人的睿智。站在灵鹫寺六重殿宇的旧址,虔诚者依稀可闻悠悠钟声。因纪念唐朝开国元勋程咬金平叛安民有功而建的灵隐寺,虽远无昔日的辉煌,至今仍香烟袅袅。吟听晨钟暮磬,当地老者还在戏说着吴三桂与陈圆圆曾在寺内古樟树下的悲喜人生。镇西的老槐树依然枝丫虬劲,张学良将军题匾的“清净唯一”的清真寺,刚刚修葺一新。200多年来,这里一直是湘北、鄂西南穆斯林觐祭活动的中心。1500多名回民与汉族、土家族兄弟姐妹和谐相处,每到夜幕降临,南音楚楚,巴舞翩翩,民风相融共存,美丽的传说与多彩的文化,陶冶纯净了一代代的洈水人的心灵。你若厌烦尘嚣,不妨先在农家饭庄品尝绝对的绿色无污染食品。最好是带着三分醉意,500多座湖心岛随你选择,有别墅,可野营。远山泼墨作底,近岛月下成画。渔火点点,山歌飞扬。一觉醒来,再荡一叶小舟,或登山攀岩钻洞,绿色氧吧令你心旷神怡。

水库大坝是亚洲第一大人工大坝,水库水面辽阔,面积37平方公里,总库容量5.98亿立方米,库区岛屿众多,港汊密布,共有岛屿159个,港汊850余处,半岛500个,泛舟其间,宛如进入了一个天然的水上迷宫。秀丽的湖水、宜人的气候、多姿的岛屿和变化莫测的水道,使洈水湖成为集娱乐、度假和疗养多功能的旅游胜地。

库区林木茂盛,气候宜人,具有与区域明显不同的冬暖夏凉的小气候,堪称度假和疗养胜地。水库北侧的寒武系地层中,发育大量岩溶洞穴,具有旅游、科考和探险等综合价值。景区修有旅游公路和旅游码头,配置了豪华游艇、快艇等交通游览工具;先后开发了新神洞、桃花岛、地下湖、滨湖公园等十多个景区景点,修建了碧岛山庄、洈水宾馆、卓家山庄等疗养度假设施。景区主要游览项目有:湖泊、溶洞观光、溶洞探险、科考、温泉疗养、洈河漂流、水上娱乐、垂钓、狩猎、森林氧吧等。洈水国家森林公园每年举办桃花节、垂钓、狩猎大赛、民间传统灯会等节庆活动,吸引了大量游客。这是洈水带给故乡的恩赐,有人夸赞道:“洈水镇的经济之所以这样活,得益于这条河,是这条河盘活了一切!”是的,一方水土养育了一方人。吃着洈水,用着洈水,洈水发电,洈水灌溉,做什么都离不了洈水。洈水河就是一条母亲河。

当人们坐着游艇观赏洈水美丽的湖光山色时,当刁子鱼成为一个特色菜走进全国各地的餐桌时,我觉得应该写写洈水大坝的修建者和为洈水作出了不朽贡献的库区百姓。这个话题或许有些沉重,但我们不能忘记历史,忘记历史意味着背叛。

洈水大坝1958年破土动工,1960年2月2日一次合龙成功,1970年大坝工程全面竣工。我们不能忘记1959年到1962年我国国民经济困难的残酷现实,在扭曲的历史背景下,饥饿主宰了整个中国。洈水工地上的民工只能是饿着肚子工作。那个时代,只能使用这些落后的劳动工具,土推车嘎嘎响彻云霄,锄头,镐头,铁钳,石夯,坚强的民工就是凭借这样的肩挑手提,筑成了大坝。1958年冬,洈水水库正式破土动工。原洈水工程管理局局长张运义回忆,当时国家仅补助少量工程材料,在极为艰难的条件下,数万民工上工地,劈山开渠。洈水工程管理局总工程师曾平介绍,在工程的整险加固阶段,松滋、公安、湖南澧县三县联手合作,澧县五个民工团共计126000人上库,保证了工程的质量和正常运行。我爷爷在世时,经常提及这段往事。他说的内容我依稀记得。有的民工用手推车推土,推着推着就倒下了,倒下便咽气,没得抢救。牛车拖土,拖着拖着,牛也就轰然倒下。饥饿和劳累让人畜不堪重负……如今,建造水库的英雄们多已不在人世。春华秋实,原先肆虐湘鄂的这条蛟龙,也渐成泽被五乡的厚德之水。目前,洈水水库是一座以灌溉、防洪为主,兼有发电、养殖、航运、供水、旅游的大型水利工程。

我想,在松滋县志上,应该给这些英雄留下只言片语,给英雄的后辈给予适当的奖励。英雄们,功不可没!

洈水这个大型的水利工程修筑成功,随之而来的就是一个相当棘手的问题要面对,那就是百万大军的安置——移民!我的祖辈也是属于移民的对象,但他们留下来了,其中的原因就是我的曾祖母生死都不离开这个地方,因为她有一个姑娘嫁到了很远的郑家铺,小脚的曾祖母担心移民后和姑娘相距太远,于是在很少的留下来的名额中,我们家就留下来了。留下来的移民没有一个好的居住点选择,准确些说是没得选择。原先的那片沃土已经沉睡在了水底下,可以选择的地方就是稍高地理位置的“岭”,岭一般是不适合居住的,土地贫瘠,正对着风口。我的老家就在刘家岭。岭上居住的移民都有几分薄田,我小的时候,水稻都是种三季,即早稻,中稻和晚稻。用水的旺季,南洋风一起,秧田的水两三天就没有了。为了保住秧苗,大家只能用几台抽水机从几十米以下的洈河把水抽上来,这样的时光至少经历了十多年。后来岭上的水田大多改种旱田,这样才免去了抽水之苦。库区的百姓遭受的苦,正是为了库区以外更多的人幸福。当南干渠北干渠引洈水灌溉了万亩良田,当洈水发电送去了万家灯火,当洈水冷水空调凉爽了千家万户,当洈水旅游拉动了松滋经济的突飞猛进,故乡洈水的父老乡亲的所有付出都是值得的。

我常想,人啊,活着或者死了,都应该选择应该站在哪里,站对了地方你就一生英明。我们的洈水人就是这样,堂堂正正立在故乡的黄土地上,守望幸福,祝福洈水一天天的发展富裕。老家搬迁到外地的移民更是最可敬的人,先辈移民都迁往了运粮湖,菱湖、王家大湖、太湖等地。那些地方也是真正的蛮荒之地。没有住房,地面潮湿,让这群拓荒者们尝尽了艰辛!一起居住了几十年的乡亲突然天各一方,那种活生生的分离场景真是让人泪水潸然。有人带了一包乡井土,有人在已故亲人的坟头放了一挂响鞭,有人拉着留下来的乡亲的手彻夜长谈……移民那年我还很小,这些都是奶奶讲给我听的。当我长大后,交通日益方便,每年到老家故里省亲的移民日渐增多。当他们走下机帆船,踏上这片他们魂牵梦萦的故土时,和乡邻相拥在一起,总是边说边哭,然后又是一片欢笑,情绪完全没有遮掩,他们就在那一瞬,仿佛要把埋藏在心底的所有想念和不舍都释放出来,天真得像个孩子。省亲的人来到故土,他们就是公共的客人,这家住了几天又被那家接走,大家抢着做东,这份淳朴的真情让人好感动好感动!我常常把那个时代的人和现在的人做全方位的比较。城市高楼,即使是同一个楼道居住的人都老死不相往来。听说过一个故事,一家对门来了强盗,强盗在光天化日之下开着门大包小包把东西运走,邻居还以为是房屋主人在收拾东西呢。盗贼知道这种城市病,他可以肆无忌惮地出入楼道行窃,因为不是自己家的事,就没有人管!当然这是个案。如今的小区管理已经上了档次,无论档次多高,这种档次包裹着的仍然的极度的不信任!由此生出些许感叹——现代文明带来的冷漠与不信任不是真正意义上的文明,那是野蛮的回归!于是我越发怀念我的故乡的淳朴的民风,越发感到故乡的亲人是那样的可亲可敬!

洈水库区,是中国水利工程宁静的后院。做了那么长时间的后院,我有时不禁感叹,洈水人太亏,如果有可能的话,地方志上也应该为这些移民好好写上一笔,他们为洈水付出了太多太多!

松滋有幸得洈水,洈水有幸得洈水!

(作者系松滋市刘家场镇庆贺寺初级中学教师。)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