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南海听风】教育,从家长开始|曾琴琴

 乐乡树人 2020-07-22

教育,从家长开始

文 / 曾琴琴

套用一句社会流行语,一个合格的学生背后一定站着一对合格的父母;一个不合格的学生背后也一定有一对不合格的父母。

“草根儿”教育者李跃儿从她家庭教育误区中得出:教育家长比教育孩子还要重要,因为孩子的状态就是父母的状态,孩子的原因就是父母的原因。

李跃儿根据经验把家长分为三类:第一类是既懂教育,又有责任心,这种家长的孩子特别容易培养成功;第二类是既不懂教育又没有责任心,这种家庭里的孩子也有成功的可能;最可怕的是介于这两者之间的第三类家长,不懂教育却有责任心,大量失败的孩子差不多都是由这类家长制造出来的。

有时候教育和农民种地一样,如果一个农民对庄稼一窍不通,不知道什么时候下种、什么时候灌溉、什么时候除草,他的庄稼收成能好吗?对孩子的教育也是这样。

独生子女时代的父母大多属于第三类家长。自己受过的苦绝不让孩子受,自己没吃过的东西一定让孩子吃,自己没实现的理想一定让孩子代替自己实现。望子成龙、望女成凤的心理使父母们的“责任心”极强,对孩子的物质需求最大限度地满足,而却忽视了孩子的精神需求。

当孩子不会把“现在”和“将来”联系起来考虑的时候,和他讲任何道理都是无用的。

孩子需要什么?对孩子的物质需求,家长会千方百计地去满足,但对孩子的精神需求作为家长你了解吗?你做过引领吗?恰恰是这点常常被家长无意或“有意”忽视。

当孩子没有精神需求或是精神需求得不到满足的时候,他的心就会漂浮着,无所适从,就会心烦意乱,就会胡闹、捣乱甚至打架……就会说无聊的话或睡大觉,孩子只能拿这些东西来填充精神上的空缺。

这样的孩子会养成好的学习习惯吗?当家庭教育和教师教育不同步的时候,问题孩子就出现了。问题孩子的出现最初起因就在家长。

孩子带着不良习惯进入学校,教师的教育就该发挥作用。

教师怎样发挥作用?有效的做法是什么?孩子进入学校,家长不能卸掉教育的担子,教师要从了解孩子的家庭教育入手,利用专业特长,和家长一起来教育孩子。一个学生的成功是家校良好合作的结晶。

教师在充分了解学生家庭教育情况的前提下,结合学生在校内的表现,对家长的教育就必须开展起来。只有让家长和老师站在一起时,学校教育家庭教育才会形成合力。当家长站在学生的立场一起和教师对立时,教师的教育是无效的。教师的伟大之处就在于不是父母却胜似父母,教师和家长的心是一致的,才能使孩子成人成才。因此教师必须通过做工作、与家长交流,让家长和老师站在同一立场。

开学至今,两个多月的一年级班主任工作着实让我有点心力交瘁。不仅要和天真无邪、懵懵懂懂的孩子们打交道,更多的是要接触那些以爱之名干涉教育的家长们。作为班主任,在接受一个班之前就要做好心理准备,筹划好“教育家长”之事;在开学时就要统一家长认识。让家长明白,家长要积极参与教师的教育工作但不能干涉;与教师扭成一股绳而不是作对;如果自己不懂得教育策略方法,不妨完全放心交给教师,你只要支持就可以。

教育,教学生,育德;教老师,育行;教家长,育范。

教育,任重而道远。

(作者系松滋市南海小学教师。)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