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时评】又到“双11”,你真的准备好了吗?|田萌

 乐乡树人 2020-07-22

又到“双11”,你真的准备好了吗?

文 / 田 萌

“明天你是否会惦记,昨天未到的快递;明天你是否会想起,说再买就剁手的你;……”

“双11”,如今已经没有人会去小觑这三个字背后代表的疯狂意味,这个最初由“11月11日光棍节”演变而来的一场抢购狂潮的盛宴,其涉及面之广,参与人数之多,交易数额之大,每一年都在刷新着人们的认知。2018年,“双11”迈入了第十个年头,在进入11月之初,各大网商、电商、自媒体的促销广告就已扑面而来,京东、苏宁、国美、天猫等众多购物平台已经在不断酝酿全民参与的氛围,年轻消费群体已是摩拳擦掌,静待10日熬夜守在电脑前,等候零点。那么,面对今年的“双11”,你真的准备好了吗?

据“百家号”报道,近日,深圳布吉的陈女士向媒体反映京东盗用其账号恶意刷单。找京东处理,结果京东给到她的答复是“你账户又没有少钱”。陈女士表示她在10月20号打开京东商城,却发现自己的京东账号有两个待收货的订单,但其本人却并未购买任何东西,打开订单查看发现是两笔到付的订单,货物是纸尿裤这些产品,然而订单的地址、联系人、电话她都不认识。陈女士表示会通过其他途径维护自己的权益。

作为提供网络交易平台的管理者,既要做好商户服务,严格规范店家经营行为,更要注重维护消费者权益,保护消费者个人信息安全。如果不能更多的肩负起社会责任,放任不法经营行为,无疑有掩耳盗铃之嫌。恶意刷单行为不但侵犯了消费者的知情权,错误引导消费者对产品质量的判断,一旦质量不过关就会造成平台信用危机,还会对商家造成更大的伤害,恶意刷单形成劣币驱除良币效应,假冒伪劣产品肆意横行,严重危及整个行业发展,实属饮鸩止渴,自食恶果。

近年来,互联网的蓬勃发展,支付方式的不断创新,营销手段的视觉化效果,都强有力的刺激了大众的消费热情。相比较传统模式下的实体销售,电商平台方便快捷的购物模式深受大众的喜爱。“分享八折”“好评红包”“拼团半价”等促销活动更是调动了消费者的积极性。但是,各种问题也随之而来:网络商品质量参差不齐,消费者的权益怎么保障?店家恶意刷单,劣币驱除良币的现象怎么根除?年轻消费者消费缺乏目的性,过度消费怎样遏制?自媒体平台的不断涌现,微商模式下的诚信消费理念,舆论媒体,相关责任部门又该如何正确引导?

坚持理性消费,合理规划。过度消费的背后反映出消费群体之间的从众心理,攀比心理。部分年轻人自控能力不强,受强大的媒体营销宣传的“洗脑”和夸大其辞的“诱惑”,很难把握消费尺度。首先,消费者要算好经济账,增强自控意识,有针对性,有目的性的选购暂时所缺的生活用品,列出清单,逐项挑选,就会避免购物的盲目性,抑制冲动。其次,选择商品可以多与朋友、同事、家人交流,仔细查看物品的尺寸、颜色、价格、评价,多听他人意见,既分享购物的快乐,又真正实现物有所值,物美价廉。最后,一旦发现商家以次充好,欺诈消费的现象,也要运用法律手段维护自己的利益,积极检举揭发不良商家,营造风清气正的网购环境。

让消费回归理性,维护消费者的合法权益还需多方共同建设,共同治理,共同维护,严把“四关”。

严把“准入关”。 与电商平台的及时性交易相比,相关监管部门的执法能力要相对滞后,这就需要加大监管力度,从源头做起,建立完善的准入制度,实施严格的准入标准和身份验证制度。

严把“反馈关”。建立追责机制,加大违法、违信、恶意刷单惩处成本;中国互联网协会、消费者协会、网络运营第三方要建立起多样化的网络反馈平台,实施专人专责,责任落实到人,实时处理消费者反馈信息,将处理结果公布在网上,受消费者监督。

严把“质量关”。低价促销不能突破保证产品质量和拒绝知假售假两条底线。质量监督部门,海关进出口检疫部门要切实担负起责任,集中排查,建立平台造假售假黑名单制度;

严把“财产关”。银行和第三方支付平台不能纵容年轻消费者无底线透支,加强对使用者个人信息的保护,优化平台支付技术环境,建立交易流程多次验证模式。

“双11”的购物狂潮是短暂的,但对消费者权益的维护必须要常抓不懈,久久为功。

理性消费,合理规划,自律他律,多方共建,这场属于全民的购物联欢才能真正实现其意义,消费者权益的保护才能真正落到实处,网络购物的前景才能更加广阔更有魅力。

(作者系松滋市教育体育局办公室干部。)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