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张百涛 || 芳华已逝 梦断三师

 艺笋 2020-07-22

时光静静三十年,春去秋来不复返,青丝变白发。一代中师生用满腔热血,激情满怀的撑起了中国基础教育最基层的一片蓝天,奉献了自己的青春和芳华。只是其中的无奈心酸,又有谁知晓?

年少时,我们也曾激情飞扬,我们也曾怀揣梦想。也曾想穿上军装,驰骋疆场;也曾想手执妙笔,铅字上榜;也曾想身着白大褂,救死扶伤……但唯独不曾想过有朝一日自己会踏上三尺讲台,为教育而担当。因为我目睹了作为教师的父亲生活的艰辛和不易,收入的微薄和地位的卑微。但为了一份饭票,为了给就业寻找一条捷径,也为了缓解家里生活的巨大压力,我阴差阳错的选择了洛阳三师,从此就为我的人生写下了一个大大的感叹号!

我不去想未来的日子是平坦还是泥泞,我不去想未来是失败还是成功,既然选择了远方,便只顾风雨兼程。开学的日子如约而至,那是九月的一个下雨天,抬眼天色空蒙,四顾树影淡淡,我带着父母的殷殷嘱托,怀揣对命运的殷切期盼,父亲背着行囊,送我远行。我们冒雨沿着蜿蜒崎岖的山路,渐行渐远,直至母亲和送我的家人的身影依稀模糊在秋雨里……

洛阳三师坐落于崤山之侧,洛水之畔。学习氛围浓郁,文化底蕴深厚,入学之始,便深有感触。另外,学生成绩的优异,品德的高尚,素养的深厚,反应的灵敏,基本功的扎实,无不令人震惊!我班的同学,主要来自嵩县,宜阳,洛宁和栾川,他们各个都是学习的佼佼者,在各乡镇名列前茅,在全县出类拔萃,都是各县的骄傲和自豪!洛阳三师当时可以说是人才济济,群英荟萃!这批中师生,如果上高中考大学,他们一定是重点大学和一般本科的有力竞争者。在八十年代和九十年代初,我们还不知到啥是素质教育,但在我们身上已经完完全全的把素质教育体现的淋漓尽致。我们坐下能写,站起能说,挥笔能画,举手能舞,开口能歌,弹指能律……琴房里,运动场,实验室,舞台上我们在尽情挥洒着自己的青春和汗水。用血与火的激情燃烧着我们的缤纷芳华。曾记否,我班的郭新会仅凭初中英语基础,在洛阳牡丹花会时能与老外交谈自如,谈笑风生。王建波,房红楼凭自己的悟性在书法领域独领风骚,窥一斑可见全豹,这足以说明当代中师生素质过硬,一专全能。

进了师范门,就是公家人。进入师范之后,学习压力小了,全面发展的机会多了。但全面发展并没有影响知识的积累和储备。当时师范的考试是相当严格的,考试不及格是影响毕业证的发放的。考试的情景还历历在目,考试前十几天,教室里悄无声息,人人聚精会神,认真复习备考。平时沸腾的操场,热闹的大街,这时也告别了往日的喧闹。洛水之畔,凤翼之颠,陵园的树荫下,宿舍的走廊旁,到处都是认真学习的身影!十余天时间的学习,这些学霸们足以能够圆满完成学业任务。这也证明了他们基本功的扎实和思维的灵敏。

当时正处在青葱岁月的我们,都在编织着自己的梦想,或天真或浪漫。我们都通过文字表达与众不同的人与事,抒发唯己独有的乐与愁。于是学校的文学社团百家争鸣,百花齐放。山野风,青苹果,红黄蓝等文学社如雨后春笋,应运而生。曾记得赵拓方老师在文学社团联谊会上,对学校文学社团的鼓励与肯定,并谆谆教导,诚恳鼓励,吴兴民教师风趣幽默的感悟,令我至今记忆犹新。在三师的这片沃土上,一个个热血青年指点江山,激扬文字,用血与火的热情,合着时代的旋律,奏出美妙的青春交响曲。

三年,弹指一挥间。带着对未来的美好憧憬,他们各奔东西。就像一把把蒲公英的种子随风飘散在祖国或肥沃或贫瘠的土地上。

十七八岁,人生最美好的年华,正是追梦的年龄,然而他们的绝大部分却被分配到祖国最偏远,最荒凉,最艰苦的农村中小学,这一守就是一生,用中师生的一代芳华撑起了中国基层教育的脊梁。他们的梦提前终结了,只好弯下腰,做教育的垫脚石。一代中师生,是时代的需求和贫困的产物。 他们很优秀但无缘走进大学校门,有满腔热血,满腹经纶但却只能默默无闻,只能在平凡的道路上坚守着艰辛与清贫。他们失去了成名成家、位高权重的机会,但依旧安贫乐道,无怨无悔。

芳华已逝,岁月留痕。曾经的同学少年、风华正茂,曾经的的书生意气、无限荣光,已经过岁月的洗礼,变得恬淡虚无。他们对命运少了份抱怨遗憾,多了份宽容理解。

作为一名曾经的中师生,回首自己所走过的风雨历程,真的感觉“回首向来萧瑟处,也无风雨也无晴。”临近收笔之际,内心波澜起伏,总感觉意犹未尽,纸短情长。突然,想起清朝袁枚的一首诗《苔》,他不正是一代一中师生最真实的写照嘛,

白日不到处,

青春恰自来。

苔花如米小,

也学牡丹开。

世界上最美丽的花,那就是一代中师吐“芳华”!

【作者简介】张百涛,网名浪淘沙,河南省洛宁县人。三尺讲台教书匠,文学路上一学童。热爱文学,崇尚自然,尤爱古典诗词。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