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董连英 || 公婆身教树家风 居家和睦乐融融

 艺笋 2020-07-22

公婆身教树家风 居家和睦乐融融

骆驼草

前几天参加了孙女所在幼儿举办的“学习型家长会”,著名国学大师张莎莎讲授了国学经典中“种德收福”的内容:一家若祖上人品正德高,惠泽全家成员,使其得以传承,这家便可家旺事兴,福泽后代。用此启发各位家长,要在家中做好表率,教育好后代。由此,我想到了公婆,想到了我的家庭,写此文,与家人共勉。
 
我家是一个大家庭,公婆一生养育了六个儿子。公婆在世时,六个儿子,六个媳妇,孙子,孙女,孙媳,重孙等三十多口人。我们一直没分家,婆媳之间,兄弟妯娌之间,从没吵过架,也没有相互顶撞,发生过任何矛盾。外人羡慕公婆运气好,娶了好媳妇,结了好亲戚,其实是公婆的为人处事,言谈举止树立了好家风,濡染、教诲了家庭成员,家人们无形中效仿、践行,使得全家人尊长爱友,互敬互爱和睦相处,其乐融融。

公公是一名地下党员,事业忠,作风正,淡泊名利地位,工作重于一切,生活不攀比,知足常乐。在家中,公公说话举足轻重,有威严,但不讲究老套规矩,态度和蔼可亲。他曾说:“什么媳妇、闺女,我不两样看待,进了咱家门,就没有外人。”我刚结婚那几年,每次回家,他大都拿出一个小本本,指着上面的名字,给我讲他地下党时的一些事情,还讲他的堂哥李爱国(洛宁县志有记载)与敌人斗争壮烈牺牲的故事,以及伯母(李爱国之母)被敌人抓住后严刑逼供,她宁死不屈的情节。当时我深受感动,赞叹这位平凡母亲的伟大。

公公对孩子们要求很严格:不允许工作敷衍;不允许贪财占便宜;不允许生活浮华;要孝敬长辈,勤劳节俭,珍惜眼前生活。他要求孩子们做到的,自己首先做到了。公公解放前加入了地下党,经历了艰苦的工作,解放后工作中,他当过大、小领导,经过三反、五反、严打、整风等多次运动,他两袖清风,没发现有任何经济问题和工作中大的失误。每回忆起这些,他总说:“我干了一辈工作,家里人没占上一点光,困难时期还吃了不少苦,可我对得起国家,对得起良心,与心无愧。”

奶奶去世后,他没和弟弟分家,房屋、家具让弟妹挑选后,剩下的归自己,唯独提出把爷爷带自家养老。

公公曾多次给人说:“我家两小间土墙房子,里边娶了四个媳妇……”接着就把每个媳妇夸奖一遍,说时脸上洋溢着喜悦的笑容。他这可不是在炫耀,是在分享福报,在启示人们不要看重钱财,只要有了人,就会有一切,就能过上好生

婆婆生于1928年,剪发头,半大脚,穿衣朴素合体,看上去比同龄人(缠小脚,收发头)年轻许多,她话少稳重,善良,孝顺,厚道。当年奶奶去世后,没给弟妹争家产,还热情的把爷爷迎回家候。在我家,爷爷的吃饭、穿衣,缝补浆洗,婆婆照顾的周到、体贴。1958年故县水库初次上马移民,她带上爷爷一块搬到上戈杨庄住。后来,爷爷生病卧床不起,婆婆端茶喂饭,擦屎倒尿,无微不止,有时爷爷失控大便到床上,婆婆就用破布裹在手上,用手抓,一直候到爷爷去世。


婆婆有担当,能吃苦,勤俭整洁。在靠工分吃饭的年代,公公在外工作,孩子们有的上学,有的年幼,不能下地干活,全家人的生活靠婆婆一人支撑。婆婆上山拾柴,下地干活,推磨捣碾,缝衣做饭,肩挑背扛,无所不能,无所不干,白天下地干活,晚上熬夜给孩子们拆洗衣服、做鞋,深更半夜睡不了觉是家便饭,缺吃少喝饿肚子的事,在家里时有发生,到街上买粮自买自背,是婆婆的轻车熟路。我刚结婚那年(1979年)一天故县街集,吃过早饭,婆婆胳膊下夹了个布袋说去赶集,“妈,你赶集拿布袋干啥?”“买粮食。”说着话没停下来的意思,“让他去!”我拦住婆婆,指着一边的丈夫,“恁大个子的劳力在家还能让你去?”“他不懂行情,买不好”,“那让他给你一块儿去,你买好了,让他背回来”,“不用,我买粮食没靠过他们”。说着风快的走了。

婆婆不管再忙,总是把屋子里收拾的有条有理,整齐干净,一尘不染,不论是住窑屋,还是住砖瓦房。

19876月,我家随故具水库移民,搬迁到了马店镇(那时是马店乡)东仇移民新村。当时政府安置:宅基地在东仇坡根,邻吕村林场东,耕地分别在马东、张村、上窑三处。为公平,每户三块地均有。我们刚搬到马店的前几年,故县的地水没全淹,还能种。那时,大哥已当上了爷爷,家里人干活还行,另分一户,剩下的弟兄五个,两个没在家,两个年幼还没结婚,六弟才十多岁,正上着学,因此,我们就暂按一户抓阄分地,然后,自已又分我家四口人和婆婆家八口人两份收粮,一块儿种地干活。到了收获季节,我们兵分故县、马店两路同时进行。故县以三弟为主,五弟帮忙,马店丈夫,我和婆婆是主力。马店收秋特别紧张,玉谷成熟后,一块地要每户同时开掰,并且一天收完,否则,剩下的会被偷走。开始掰玉谷了,婆婆老早起来,吃点馍,喝点开水,就和我们一块下地。到了地里,婆婆和我们一样,一人领几行玉谷,迅速掰了起来。玉谷苗比人高许多,钻在玉谷地里就棵掰玉谷,累不说,脸被玉谷叶拉的生疼。玉谷掰完了,婆婆和我把玉谷装进塑料袋里,丈夫把装好的玉谷背出地块,然后再用架子车往回拉。对着长势喜人的玉谷,无论是掰还是装,我都比不上婆婆的速度。掰玉谷手虎口疼,装玉谷弯的腰疼,我真想躺在地里歇会儿,借口说:“妈,你年大了,累了就歇会再干吧”。“收庄稼忙不了几天,受点委屈,赶点紧,就过去了。”婆婆边装着玉谷,又说:“咱天去那块地时带点吃的,中午不回去吃饭,省点时间,要不,哪块地都是咱掰不完,让人家偷了多可惜。”“咱村最大户是六口人地,咱十二口人地呀?赶不上人家也正常,咱们干的也不弱。”我辩着,安慰着婆婆,她无奈的笑笑,手一直没停。我也无法提歇会的事了。的确,我们家被偷过几次了。玉谷背出地块后,紧接着用架子车往回拉。从上窑往回拉,一路上坡,丈夫在前边拉,婆婆和我在后边推,一趟,一趟……,婆婆满脸是汗,浑身疲惫,没说过一声累。


接下来该腾地了,为了怕玉谷杆放在地头影响别人种地惹麻烦,我们把还是绿杆、绿叶的玉谷杆杀倒后,就装车往回拉,虽然腾地没掰玉谷紧张,可又湿又重的玉谷杆,一架子车一架子车往回拉,几块地拉完,不知道要拉多少架子车、需要几天呀?和拉玉谷一样,还是婆婆和我在后边推,一连几天,胳膊、腿都成僵硬的了,每次休息几乎都是我提出来的,当我想抱怨撂下不干时,看到婆婆身子前倾,双手推着车子,喘着粗气,脸上滚动着汗珠,我再也找不出撂下不干的理由,只有和婆婆一块儿坚持。

夏天麦子熟了,人工收割。这年夏天有五弟参与,收割的速度快了许多。把麦子割完拉到提前准备好的场里垛起来后,五弟回故县收麦去了。每户都收割完了,村里联系了一台打麦机,每户抓阄挨号排序。挨到我家已是下午六点钟了,我们已提前吃了饭在准备着。打麦机是用电动机带的那种老式机子,用机子按时间掏钱。一般一台机子需四个人可忙过来,我们只有丈夫、婆婆和我仨人,丈夫负责把麦垛上的麦子挑到机子跟前,再填到机子里,我负责把打出的麦桔挑到一边堆起来,婆婆负责收麦籽。为了省时,丈夫已提前在机子跟前挑了一堆麦子。打麦机一响,我们便忙了起了,婆婆趁麦籽下来的不多,拿起叉帮丈夫挑麦子,我不敢怠慢,打麦机里麦桔一出,赶紧往一边挑,不一会儿,麦籽下的多了,婆婆急忙用手把麦籽扒到铁铲里,再端到一边倒成一堆。几个小时过后,我感到疲惫,手拿着叉好重,就改用胳膊抱,汗流满面,可还是不能把机子旁的麦桔及时腾开,这时的婆婆却在挑麦与收麦籽之间忙碌着,劲头不减。又过了几个小时,我实在是腰酸腿困胳膊疼,使出浑身解数,也应接不暇,只能把麦秸推到离开机身,这时,我看看婆婆,她头上顶着一条白毛巾,满脸灰尘,额上的汗水往下流,脸上冲出了一道道白印,脊背漫透了汗水,明显已疲惫不堪,力不从心了,但她二话没说,两手不停……


麦子打完已是第二天早上六点二十分钟了,整整一夜,十二个多小时,我三十多岁的人已累得骨头都散了架,躺在麦桔上像滩泥,可婆婆那年已六十多岁了呀?!当时,我想了好多:从眼前的婆婆想到了以前的婆婆,想到了她养育六个儿子长大成人的艰辛与付出,深深的体会到了婆婆的不容易,敬佩她的吃苦与坚韧。


我敬佩婆婆的善良,欣赏婆婆的作派。婆婆是个愿打当面锣,不敲背后鼓的直爽人,她待六个媳妇,没有近疏,平等着待,当面没有甜言蜜语,背后不曾说一人不是,即便是谁有错,她从不故弄玄虚,当面如实指出,过后一概不提。和婆婆相处,你感觉总是不热不冷,没那么亲昵,但你要从她待人接物的行动去观察,内心情感中去体会,你能感受到她没把你当外人的真心。要过年了,我们都回家聚到了一块儿,人人动手,各尽其能,忙着备年了。我和四弟做馍坯,四弟妹心灵手巧,做的馍玲珑漂亮,我正在学巧,“你们咋恁慢类?锅里水都开了,篦子还没装满。”婆婆眼疾手忙,说着来到案板前,拿过面搓成圆柱形长条,举起刀“噔噔噔”剁了几个馍,放在篦子上打到了锅里。馍蒸熟揭开了,婆婆和我们都哈哈笑了赶来,这锅馍放在簸箩里像个家族,爷的爷,孙的孙,婆婆剁的几个馍比我们做的大好多。婆婆就这样,我们只要回家,她饭总做多,馍也要大。煮肉了,八九岁的六弟聪明机灵,守在锅灶前烧火,肉煮熟了,婆婆把儿子、媳妇都叫过来,给这个撕一块儿,给那个撕一块儿。全家人接过婆婆的美味赏赐享受着,眼睛笑的眯成了一条缝,这真是香在舌尖,喜在心里,乐在脸上,深深在感受婆婆的爱呀!婆婆与本家亲系、村里邻居,皆能和睦相处,家里有好吃的和稀奇东西,她都要挨门送点,与大家分享。婆婆不识字,可她用自已的行动在传承着中国的传统文化。

公婆的言谈举止,是无声的教诲,濡染着全家成员,家里人也在无意中效仿、践行着。我家中的成员,无论在什么岗位上班 ,都能踏实工作,友好同事,口碑较好,家人之间,也都能和睦相处,心系彼此,相帮助。我怀第一个女儿时,在下峪乡任教,婆婆家在故县,丈夫也在故县上班,大哥在我任教的学校当校长,那时,我封建害羞,不想吃东西,就饿,吃饭时关着门在房间里睡觉,人问,说吃过了。导致低血压、头晕,、脚肿,行动不便。大哥常帮我担水,有时,我早晨起来一开门,两桶水已放在门前,大哥已忙别的去了。生完孩子的月子里,婆婆除了候我,还忙着织布,招待客人(来瞧月子的),八岁多的六弟常陪我说话,他特喜欢小孩儿,说:"嫂子,我长大了当大官,给咱小孩买好多好东西"。"都买啥"?我逗他问。"买糖,买深筒鞋,还有……"我笑笑,心里暖暖的,虽说是童言趣话,可表达的是真情,是满满的爱!         
   80年有了孩子后,生产队里里给我分了地(那时我是民师 ,结婚后户口一直没迁走。)收获季节,婆婆带上六弟来帮我收庄稼,让六弟(那时九岁多)帮我带小孩,她帮我割麦子。秋收时,三弟曾帮我掰玉谷;四弟在部队回来探亲,带着未婚妻跑十几里路到下峪来看我;大女儿考上学那年,是六弟和丈夫一块儿坐火车把女儿送到学校安顿好才回来;儿 子小时候淘气、爱玩儿,六弟上他没少操心,儿子要去当兵,六弟、六弟妹比我们操心都多。
  
六弟妹怀孩儿要临产了,那年,婆婆年龄大了,身体又不好,我和六弟一起,陪六弟妹住进妇产科,六弟妹进入产房,我的心悬的老高,当胎儿呱呱坠地 ,我怀抱刚出生的小侄子暖着,心里那份喜悦与亲昵,感觉和自已的亲儿子没什么区别。六弟妹月子里,六弟上班不在家,婆身体不好,小孩儿晚上又哭闹,女儿刚好毕业在家,她晚上陪六婶一块儿睡,给六婶做伴,帮哄小孩儿。   
         
我们家里若遇到大事、小事,一般都是全家人叫到一块儿商量解决。弟兄们商量给父母准备寿衣,我们妯娌几个一合计,坐上三轮车(那时还没公交车)就到了县城,几个寿衣店转个遍地,问问,比比,总之,要质量最好的。公公病了住进了县医院,年龄大了,慢性病,治疗效果不明显,一住就是几个月,弟兄们商量着,不能耽误工作,又要好好照顾父亲,为此,他们中有时间的一直陪在父亲身边,上班的人瞅空、挤时间,晚上陪父亲身边尽孝,不用轮派,无人有怨言。
平日里各自生活,每年公公生日或家里有啥事,我们全家人都聚在一起,男的劈柴、打水、煮肉、烧火,女的蒸馍、下锅、炒菜、做饭,小孩儿们剥葱、剥蒜,各尽其能,人人不闲,做好了,先给公婆盛上,其余的自己动手,然后端着饭菜,在院子里围一圈,吃着亲手做的饭菜,特香!听着一个接一个的笑话故事,特乐!院子里说声连连,笑声不断,公婆也高兴的满面春风。那场景真叫人开心,与说是在品尝美食,不如说是在享受心情。吃喝完毕,大家一起动手,把锅碗、餐具洗刷干净,收拾好了,还要排一阵子才恋恋散场。

婆婆忙碌、操劳辛苦一辈子,孩子们都成家独立生,该享度晚年了,可天有不测风云,人有旦夕祸福,一次医疗事故,夺取了婆婆的生命,全家人悲痛欲绝,但人死不能复生,只有安置好婆婆的后事,方能平复一下尽孝不能的伤痛的心情。婆婆火葬前,我们另买了一套寿衣,用白布缝好了一些小布袋,每个小布袋上分别标清楚了人体各部位的名称。火化时,我们弟兄、妯娌都守在火化房门口。火化完了,我们进到出骨恢的房间  ,强忍泪水,控制悲伤,平抚心情,把躺在一块儿长方形板上的婆婆的骨恢,小心翼翼的分别装入事先标记好的白色小布袋内,恭恭敬的带回了家。入殓了,先把婆婆的寿衣放进棺材里整理好,然后,我怀着对婆婆崇敬与感恩的心,凭着女人的细心,在弟弟(那时大哥已病故)们、嫂子和弟妹们的协助下,亲手将婆婆的骨灰按顺序:右脚、右腿,左脚、左腿, 腹、胸,右胳膊、右手、左胳膊、左手,头,放进了婆婆的寿衣里,全部放完了,我才松了口气,觉得能为婆婆尽最后一点孝而心安。兄弟、妯娌们将婆婆衣服整理了一下,扣好扣子,看了婆婆最后一眼,愿婆婆安息,在天堂幸福安康!婆婆去世后,我们全家团聚的机会少了好多。

公婆不在了,但亲情是永存的,公婆的教诲不能忘,家风一定要传下去。特别是在物欲横流,人情淡薄,金钱至上的不良风气面前,更要教育后代做到:脑清目明,辨别善恶,分清是非;以德做人,以情为贵,用心做事,学好本领,做永远适应历史发展的有用之人!

2020年1月16日

【个人简介】董连英,网名骆驼草,洛宁人,退休教师。

※  ※  ※

编辑:杨来治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