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杜朝阳 || 故园漫忆系列(一)老家的四合院

 艺笋 2020-07-22

故园漫忆系列(一)

老家的四合院

杜朝阳

提起四合院,人们往往都会想到老北京胡同,老北京四合院。在我的老家也有一幢四合院,那是生我养我的地方,她见证我生命的历程,同样也伴我历尽沧桑,走过风风雨雨的岁月。她虽然没有北京四合院的规模大、档次高,但在我的脑海中已刻下不可磨灭的印迹。时常回味,时常想念,那无邪的童真时代,真美妙!好温馨!


我在那里生活了将近五十年,五十年的人生历程不算长,也不算短,但孩提时代的生命轨迹怎么也抹不掉,令我魂牵梦萦,永远怀恋。

忘不掉那童年的浪漫情景,常想起那逗闹的雅趣场面,更记得四合院中的花墙门栅。那一砖一瓦,一草一木,仍记忆犹新,不能忘怀。

在我们村她是唯一的一幢标准四合院,坐落在村中心位置,大门在院落东北方向,面向正东。沿大门进来,就会置身整个院落之中,院内全部青砖铺地,屋舍俨然,清秀雅致,使人心旷神怡,悠然自得。

进来大门,首先映入眼帘的是东厢房山墙下方的一个小窑,里面供奉着神龛土地爷,每遇节令,人们烧香祭祀,祝福年年风调雨顺,五谷丰登;期盼家家四季平安,财源茂盛。

院落中南屋称上屋,北屋称堂屋,为院中主房;东屋、西屋居院两侧称为厢房。在两厢房北侧垒了一道花墙门,使整个院子布置严谨,紧凑利落,看上去层层分明,整齐有序。不仅院中地面铺设青砖,而且四面房内的地面全是大方砖铺成,各家屋内收拾的干干净净,一尘不染。

我印象中,主房、厢房皆为土墙,房上用瓦全是老式大瓦,房檐边都有滴水瓦构成。房脊都是带花纹的脊瓦对成,特别好看。尤其上屋和堂屋的房脊两边,皆有两个兽头面向东西,预示着主人吉祥、平安、福顺。


据老年人说,这幢四合院有二三百多年的历史,是我们杜氏家族从樊村迁到良泉沟后建的第一幢院子。最早的四合院院内、屋内全是砖铺地,前墙是木格栅。解放后破四旧、立四新,木格栅被拆掉换成土墙。农业合作社、大炼钢铁时,这里曾做过大队食堂、仓库。后来集体分房时分给三户人家,我们家当时住在前院,由于人口大,住房紧张,父辈们分家时,就出资买下了四合院中的上屋。

在我的记忆中,我是在四合院长大的,她的原貌常常浮现在我面前,梦里常常有她的影子,小时的场景让我留恋难忘。五十年栉风沐雨,留下太多的印象;无数载坎坷经历,铭记人生的心酸。不管走多远,无论在干啥,往日的情景时常让我回眸,使我畅想,留恋那片衷情的故土,回味过去美好的时光。

过去人特别讲究风水,主房的方位坐落、大门的位置朝向等要符合五行要诀,金木水火土的走势,东西南北中的布局,都要处理的恰到好处,尽量达到合乾坤为一,聚天地灵气的效果。四合院有一缺点,由于院落狭窄,北屋方向采光好,南屋方向光线较暗,为了弥补五行之不足,则定南屋为上,台子稍高;北屋为下,台子稍低。再者,上屋与东西厢房之间余留风道,这样整个院落统筹布局,阴阳调和,通风透光,达到较好的宅居效应。

院中居住三户人家,皆为近族关系,和睦相处,团结如一。每每遇到农忙,大小事宜,都能扶助谦让,相互帮衬。

令我记忆犹新的是,在夏季遇到暴雨时,大雨倾盆,雨滴打在房坡上,湍急的雨水顺瓦沟径直而下,在滴水处一泻院中,形成数道银帘,那种场景好看极了。远看,风生四起,树梢飘动,雨水浩浩,雾气茫茫;近看,院中四面,犹如四个水帘悬挂房檐之下,让人心醉,浮想联翩。雨过天晴,空气清新,房坡上的瓦松轻轻摇曳,随风飘荡。有时几只小鸟在房脊上嬉戏,然后戛然长鸣,飞离而去,令人惬意,使人神往。偶遇秋雨连绵,院中流过的水很多,当雨滴打到流水上形成无数水泡时,大人们常说这叫“连雨泡”,预示着阴雨还要持续几天。

我依稀记得在院子的花墙跟处栽植过一棵桂花树,树冠很大,且枝叶茂盛。每年季秋之月,正是桂花盛开时令,当人们走到村边时,秋风缕缕,就能闻到淡淡的馨香。无怪乎人们常说:“一年秋意浓,十里桂花香;人间醉美景,农家三秋忙”。当桂花飘零时,地上飘落着一层红黄色的花丝,整个村落馥郁清香,让人陶醉。

本世纪初,由于各家在外又盖新房,四合院中老房年久失修,先是东屋厢房被拆除又未重建,接着大门相继倒塌,原来的四合院就成了至今的三面房。

我家南屋为上房,为了尽力保持原有的风貌,我亲手修缮过三次,堂屋我记得也修葺过两次。现在没有了东屋和大门,各家都搬迁出去,昔日的繁闹和辉煌也荡然无存了。

我在外工作,从教三十五年,每每想起故乡,四合院的倩影总会浮现在我的眼前,留恋那片钟灵毓秀的故土,想念那个纯真浪漫的年代。但时间老人对每个人都是公平的,无私的,那些过去,只有成为抹不去的记忆;那些难舍,只有在梦里去回味、去感悟。

【作者简介】杜朝阳,笔名、网名晨曦,生于1963年,大专学历,洛宁作协会员。清贫一园丁,从教卅余载。闲暇喜爱畅游墨池与瀚海,拙作多见报端及微信平台。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