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杨牧童 || 春风化雨泪纷纷----纪念父亲杨守智 ​

 艺笋 2020-07-22

春 风 化 雨 泪 纷 纷
----纪念父亲杨守智
                
文/杨牧童
  
二月春风携细雨,思父断肠泪两行……

2020年2月19日,对我来说是个黑色的日子,在全国上下全力抗击疫情的非常时刻,父亲因肺气肿病永远地离开了我们。思念的日子里,就想把父亲一生的清苦、清廉、清乐记录下来,让思念在文字间流淌绵延……

清苦求学路

在战火连天的1938年,父亲出生在洛宁县一个贫穷偏远的深山小村庄里,在日本举起白旗的那年,奶奶就撇下了七岁的父亲和一岁多的姑姑撒手西去了。

幼年丧母对孩子精神的打击、心理的摧残是相当严重的。解放之后,父亲的家又被划了地主成分,爷爷续了弦,随着3个小叔叔的降生,家里更加缺吃少穿,父亲和姑姑的生活也是雪上加霜。那年,姑姑得了怪病,眼看就不行了。其时,村里有家人杀了一只羊,煮羊肉的香味,飘到了姑姑床前,姑姑就少气无力的央求爷爷让她喝一碗羊肉汤。爷爷看着姑姑快要不行了,不想再浪费钱。父亲就跪下恳求爷爷:“妹妹就要走了,就算您尽尽心,让妹妹喝一碗羊肉汤再走吧。”爷爷拗不过父亲的乞求,给姑姑买了一碗羊肉汤。热气腾腾的羊肉汤端到姑姑面前,姑姑狼吞虎咽喝完了一大碗羊肉汤,出了一身大汗,病竟然痊愈了,一碗羊肉汤救了姑姑一条命。从此,姑姑健健康康,如今依然健在。

父亲天资聪慧,从小就有执着、坚韧的性格,一心扑在学习上,从小学到中学,父亲学习成绩一直很好,门门考试都是一百分,大家送他外号“造百分机器”学习给父亲带来了希望和无穷的乐趣,父亲坚信知识改变命运,他要鲤鱼跳龙门,闯出一个属于自己的前途来。爷爷也是个明白事理的人,家中的日子再难,也咬着牙供父亲上学,当然,这中间也有父亲的毅力和锲而不舍的精神,利用假期上山捡柴、采药或者求亲告友筹借学费总算支撑到高中毕业。

右一戴眼镜的是父亲

1957年,父亲高分考上了大学,这也是我们村里多少年来唯一考上的大学生,全村的人都来道贺。以父亲的高考成绩可以有多种选择,但家中的实际情况决定了父亲必须上师范,因为当时师范学院的学生国家是全供的,所以父亲就上了开封师范学院中文系,即现在的河南大学。去上大学前,全村的人一起凑份子,才给父亲凑了一些路费和生活费,父亲带着全村人的希望走进了开封师院。大学的四年,父亲的生活非常艰苦,除了上课,就在图书馆看书。贫穷的父亲因为无钱买饭票,其他同学都出外游玩或参加体育活动,父亲却悄悄地躺在宿舍的床上看书,静静地躺着,不活动,减少体力的消耗,让肚子“不饿”,父亲就是这样有一顿没一顿、以自欺欺人的方式解决了吃饭问题。大学四年里,父亲冬天一个棉袄,夏天一身背心、大裤头,晚上洗洗,白天穿上。这四年可能也是父亲和母亲谈恋爱的四年。父亲受地主家庭的影响,从小就养成了规规矩矩,唯命是从,从不乱说乱动的习惯。庆幸的是另一个地主家庭出身的少女相中了父亲,如果没有那个文静贤惠女子的帮助,父亲既不能在学历上得到深造,也难在事业上取得成功。这个女子,就是我的母亲。父亲上大学时,母亲已是小学教师了,每个月从她那29.5元的收入中省出来一部分接济父亲,使父亲的大学生活有了保障。大学四年里,父亲在学校的图书馆里博览群书,读了大量的文学名著,打下了坚实的文学基本功底。


清廉从业路

父亲师范大学毕业后,被县里分配到中等师范洛宁师范学校教书(后改名为洛阳市第三师范学校),“师范”二字对父亲十分有缘,“学高为师,德高为范”。学校相比之下是一片净土,父亲就像一支洁净纯白的粉笔,在黑板这块夜空中磨损自己,培养桃李,增添了无数的星辰。然而,形而上学的教学秩序,不能充分展示父亲的才华。中文系毕业的学生,哪有不做文学梦的,于是,父亲的文章时不时的出现在各种报刊上。那个时代有一种特殊的观念,一个教师,只有搞教学才是“务正业”。学校领导批评父亲“不务正业”,作为出身不好的父亲,谨言慎行,当然不敢越雷池半步,吓得他赶紧悬崖勒马,老老实实当教师,撰写正业文章,如:谈如何指导作文?如何修改病句?文言文中的使动意动等文章。父亲从教时基本与文学写作“绝交”,但是在教育界还是小有名气的。
1962年因国家处于极度的饥饿年代,洛宁师范为此解散。父亲受其影响被调往洛宁小界中学任教,后又被调到洛宁五中,也就是父亲老家上戈乡上戈高中。母亲也随着这次下放大潮,由一个正式的公办教师,下放为民办教师,最后因为母亲是地主身份,连民办教师也不让干了。


因为父亲书教的好,母亲当教师时工作积极认真,在乡政府教育办极力推荐下,母亲被安排到离上戈高中30公里以外的一个叫庙沟的深山老林中去教书。庙沟位于海拔上千米的庙沟山的山沟中,沟里只有四户人家,一户一道沟。分前沟、后沟、沟,南沟。这四户人家有6个孩子,这里没有学校,孩子们都八九岁了,还没有上过学。母亲到村里后被安排在当沟一户张姓的家里住下。张家房子较宽余,分给母亲了一间草房既是母亲的居室,又是孩子们的教室。母亲的土炕旁边有一根长木条的床边,这便是孩子们的课桌。土墙,是孩子们的黑板,课本儿是父亲提前准备好的,买了大白纸,手工蜡纸刻印,油印装订成册。6个孩子年龄参差不齐,无法按正常的年级课程学习,母亲统一教完一年级的书就学二年级的。每到学生们该换课本的时候,父亲就默默地把刻印装订好的课本送到庙沟母亲这儿。母亲不分节假日,辛辛苦苦用了三四年的时间把这6个孩子小学五年的课程全部教完。
在庙沟那个深山老林中,白天经常看到野猪、野兔出没,夜里更是山风呼啸,鬼哭狼嚎。母亲带着年幼的我,找来木头、木棍顶紧门窗,可还是吓得心惊胆战,无法入睡。

作者和弟弟的童年

我最盼的就是到了周末,父亲就会从上戈高中走30公里路来看母亲和我。三四年来,每周如此,父亲来了会为我们带一些山外边的日用品,还会给学生们带一些连环画本。几个孩子该到山外去上中学了,母亲也重新回到了杜河中学教书,这一教就是20多年。母亲出了深山,一家人又团圆了,父亲也安心了

粉碎“四人帮”之后,举国欢腾,迎来了文坛的春天,父亲情不自禁拿起了笔,写了一首抒情诗《公社秋》发表在当时很有影响的《河南文艺》(即《奔流》杂志)上,记得当时父亲非常兴奋,领回了稿费给妹妹买了一辆儿童车。接着《倒装句子》、《官魂》等相继问世,应该说父亲是一个多才多艺的人,除了诗歌还发表了不少散文、小说、评论和教学研究文章,此时,父亲的文学创作进入了一个高峰期。

那时,父亲在上戈高中任语文教研组组长,教课之余,父亲为学校的文艺宣传队创作了快板、相声、三句半等作品,宣传队排成节目,在校园、乡里露天剧场或到农村田间地头去演出。那年,父亲写的剧本《园丁之歌》、《雪地红灯》在洛阳地区文艺汇演中获得一等奖,奖励父亲20元人民币。那时的20元可是一笔大收入,父亲每月的工资才几十元。父亲拿到奖金以后给妈妈买了一条红围巾,给我买了一件黄色的小军大衣,给弟弟买了一个玩具小汽车。穿上军大衣,我高兴极了,见人就神气地说:这是爸爸给我买的,这是解放军穿的大衣呀!

七七年恢复高考后,父亲所在的上戈高中的高考成绩引起轰动,他们学校的事迹上了《河南日报》的头版头条,父亲和同事们的照片也刊发在《河南日报》上。父亲是县里语文教学权威之一,父亲很会猜高考作文题,几次高考的作文题都被父亲猜中,高考阅卷、出各种统考试题总有父亲的身影。 
   
父亲的教学成绩和创作水平引起了河南日报的关注,时任河南日报副总编关涛亲自到洛宁县来采访父亲,并写了采访稿《开拓者》刊登在河南日报头版头条,文章里有一句话:”上戈高中的大门楼上有两盏红灯,其中一盏就是人民教师杨守智。”对父亲给予了高度的评价。经过河南日报的报道,父亲名声大噪。父亲在大学的同学、老师,还有郑州大学的领导都跟父亲来信,邀请父亲到省城教书,父亲当时考虑到母亲和我们兄妹三人不能一同进省城安家落户,也都婉言谢绝了。

八零年国家又出了新政策,取消了成份论。洛宁师范也恢复了,父亲又被调回了洛宁师范,我这个地主成份的孩子,也有幸参军入伍,成了一名军人。最是让我感动的是父亲为了我们这个家做出了很大的牺牲,在他创作的高峰期,为了使我们姊妹三人能够转成非农业户口,就放弃写作,为评中级职称奋斗拼搏,终于在1982年底被评为我县第一批讲师,把我们姊妹三人的户口从乡下迁到了县城,母亲也落实了政策恢复了正式教师,我们一家人才在县城安了家。从农业户口转为非农业户口,父亲为我们开创了新的生活前景。


1984年机构改革,父亲的人生之路的另一个转折点。《河南日报》在选拔中层干部时,竟然派人到小县城来考察父亲。当时的地委领导闻讯后坚决地把考察组挡了回去,说要就地提拔重用。不久,做了20多年教书匠的父亲,告别了教坛成为县委宣传部正科级的副部长。

弃教从政18年的宦海生涯,父亲说这一阶段让他更加了解了人生,认识了社会,懂得了一些为人之道、处世哲学。在宣传部工作的18年里,上级考虑到让父亲到师范任党委书记兼校长,也考虑让父亲去县委党校任校长,或去县直机关任工委书记,这些都被父亲谢绝了。父亲说,我年龄大了,把重要的岗位让给年轻人,我适合在部里当个助手,干点儿写写画画的工作,足矣。就这样父亲从县委宣传部副部长的职位上一直干到退休。


父亲阴差阳错的18年从政之路,我认为是命运在捉弄父亲。父亲的性格中书生气太浓,而书生气和政坛是格格不入的。父亲的梦想一直是文学,在文学的天地间父亲可信马由缰的畅游。父亲从政的18年,品尝了人生百味,虽然不能说是失败,但绝不成功。父亲一介书生,为人谦和,处世坦荡而无城府,没架子,不设防,但仕途韬略实非其所长。做官难,文人做官更难,想必父亲的内心也充满了苦涩和无奈。


父亲为政期间,两袖清风,清正廉洁。到县城工作多年,一直住在师范学校破旧的庙里。90年代中期,县委分家属房,每户要交3万多元的购房款,父亲没钱买房,要放弃这次机会。当时我在外地市工作,知道后,考虑到父母日渐衰老,还没有一个稳定的、良好的居所,作为长子心有不忍。我工作多年手里也有些存款,又筹借一些,凑够三万元给父母在县委家属院买了一套小三居。别人家都在新家精心装修,父亲只是在新家里装了必须的生活用品后,就搬了进去。虽说是白墙、水泥地,可父母亲很知足、很满意,一直住到现在。


清乐夕阳路

父亲退休了,退休后的父亲没有感到失落、空虚和寂寞,相反就像卸下了枷锁,身心释放后的轻松、摆脱俗务后的自在溢于言表。父亲又开始做起了他的“文学梦”。

父亲18岁考试上大学中文系后便做起了作家梦,23年的从教和18年的宦海生涯,这个梦想一直深埋在父亲的心里不曾忘怀。父亲年逾花甲却自我加压,秉烛笔耕,用短短五个月的时间整理旧作、创作新作,很快完成了一本书的书稿。父亲把书名定为《寻梦园》,取意寻找失去的梦。父亲65岁出版了个人文集《寻梦园》,父亲感到很欣慰,圆了父亲追求一辈子的“文学梦”,丰富了父亲的晚年生活。父亲说,老年像收获了的初冬的田野,虽然空旷,但是经过了春的幻想,夏的热烈,秋的丰收,积累了丰富的经验,便于冬的冷静思考,退休是人生的星期天。父亲在退休的“星期天”里冷静思考,焕发了文学创作的第二个春天,笔耕不辍,接着又出版了文集《残荷听雨》


父亲这两本书的出版,得到了洛宁广大读者的一致好评:“《寻梦园》是升腾在我县文学天空的一颗璀璨的明星,她照耀着洛宁文坛的今天和明天,其影响、意义将会冲出县域,走的更远。”

父亲晚年的文学之路并不孤单,父亲有一群文学老友,如梅松茂、薛荣彩、贺年池、张汉臣等,他们经常聚会,聊生活、聊作品,其乐融融。父亲是县里的作家协会名誉主席,被关心下一代工作委员会聘为教员,平时父亲去给学校、机关和文学爱好者上文学课、讲评文章、写评论,为他们出书写序,忙碌的文学活动,使父亲的晚年生活更加丰富、充实,快乐幸福。

然而,父亲的晚年幸福却那么的短暂。2020年春节前,父亲多年的肺气肿病突然严重了,在妹夫家的医院治疗了一段时间,妹妹和妹夫精心服侍床前,可父亲的病不见好转,不得已我们送父亲到洛阳市三院治疗,病情稳定后,出院回家静养。庚子新春临近,新冠肺炎疫情爆发,国人受难,居家防范,此时父亲的病也反复严重了,我们准备二次送父亲去洛阳市医院治疗,父亲坚持要等到疫情过去再去,并说要遵守国家号令,待在家,让我当医生的妹夫给打打针、吃点药就行了。春节过后,父亲病情突然恶化,被送到县医院的重症监护室抢救,没有几天,父亲就驾鹤西去了。

父亲有一个未了的心愿。父亲对我说:我一生没给你们留下一点财产,在上戈老家农村盖了几间土坯房,还是半成品,也没有住过一天,我想从老家的老屋走。为了完成父亲的遗愿,我立刻行动,回到上戈老家的老屋,开始修缮,村里我的老同学杨超民、郑德虎、王建章以及村里附近的村民见我要修建老屋,都自发的过来帮忙,没几天,老屋的院子、房屋就修缮一新,完成了父亲生前没有完成的半拉子工程,也让父亲在他唯一的、自己盖的房子里停住了3天,满足了父亲从老家老屋离开人世的心愿。

父亲离世后,按照父亲生前的遗言,我们没有通知任何人,疫情期间,一切从简。可在埋葬父亲的头一天,疫情有了好转,所有道路取消卡点,车辆可以通行。下葬当天,我们送父亲去墓地安葬,从老屋到墓地约有2里多的路程,闻讯而来的亲朋好友自发在小路两边等候,三三两两的人们手持白花默然肃立来送父亲最后一程。

父亲走后,得到信息的父亲的老友故交、学生、朋友,纷纷通过各种方式表达了他们的问候、思念和遗憾,打开手机有在网上为父亲开追悼会祭奠的,有为父亲写悼念文章的,父亲故友在文中写到:

教坛殒巨星,
文苑大树倾。
今日惊噩耗,
悲泪似泉涌。
痛失知心友,
愧无送弟行。
醮尽洛河水,
难述别离情。
父亲的一位晚辈写到:
闻叔仙去,肝肠寸断!
往日时光,历历眼前。
谆谆教诲,永记心间!
高风亮节,吾辈典范!
务实肯干,遵叔所言!
瘟疫肆虐,难到灵前!
面西叩首,叔父永安。


在失去父亲的痛苦中,我们度过了20多天,“三七”那天我们兄妹前往父亲墓地去祭奠。没想到在通往墓地的小路两旁,树枝上、野草上到处挂满了小白花和白纸条,拿起来一看,上面写着:杨老师一路走好!杨部长清风正气一路走好!恩师仙逝,晚辈泪奔......
当我们行至坟前,整个墓穴旁边鲜花满地,鲜花围绕着坟墓,像一个大花篮簇拥着父亲的坟头。坟墓两侧还有人留下诗句:一代文学宗师驾鹤西去,竹乡人民泪湿衣。文学泰斗驾鹤西游,无数搦管信徒含悲相送......

瘟疫无情,人有情。疫情挡不住祭奠者虔诚的心,感谢惦念父亲和这些无名祭奠父亲的亲朋好友,你们—让我们感动、感恩、感激!愿父亲泉下有知,安息吧。

父亲走了,走在二月的春风里,走在人们的思念里......

【作者简介】杨牧童,1962年生,当过兵,下过海,从过政。2000年受聘于中国新闻驻豫记者、站长、支社社长等职。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