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建文帝坐拥天下,军队强大粮草又足,为何还会被朱棣夺了江山?

 剧透历史 2020-07-22

如果我们仔细分析朱棣和建文帝两人,在靖难之役前的实力对比就会发现,即使是作为胜利者的朱棣,都不一定真的认为自己舍得一身剐,就能把侄子从皇帝宝座上拉下马。

与其说朱棣在靖难之前就已经做好了谋反的完全准备,不如说他其实是被自己的宝贝侄子,硬生生地给“逼反”的,而他的胜利更是显得颇为魔幻。

许多人将靖难之役的胜利,归结为朱棣卓越的军事才能。但在双方军事实力差距悬殊的情况下,一场奇迹般大胜的背后,都隐藏着失败者一系列堪称“智障”的神操作。

而靖难之役这场持续4年的大战,就更是这样。可以说,坐拥天下的建文帝会败给起兵时只有800护卫的朱棣,他自己昏招迭出才是关键中的关键。

朱棣起兵后,花费了大约一个月的时间,才控制住北平及包括永平、蓟州、遵化在内的周边地区。但对于已经统一数十年的明朝而言,即使失去了这些地区的控制权,体量上的巨大差距依旧摆在那里,只要稳扎稳打,朱棣几乎没有什么太好的出路可选。

耿炳文就是在这种情况下率军平叛的。虽然后世为了突出李景隆的草包,经常将耿炳文这位年近七十的老将夸耀成名将。但实际上,耿炳文一生最耀眼的战绩只有一场,那就是长安州利用7000士兵生生拖住张士诚10万大军一个多月。

他的守城战绩虽然彪悍,可要是与常遇春、徐达乃至蓝玉这些真正的“名将”相比,其实还差上不少。可以说,若不是建文时代名将凋零,被常遇春等人衬托成小透明的耿炳文,几乎不可能有统帅几十万大军的机会。

而朱棣呢?自幼就跟随朱元璋出入战阵,对军中大将的成色早就知根知底。因此,在真定之战中,被朱棣摸透老底的耿炳文,就着了朱棣的道。

在得知耿炳文30万大军还没有完全集结完毕后,朱棣不但不趁着这个机会“一一击破”,反而写信给耿炳文要跟他“决一死战”。在这种情况下,担心被朱棣突击的耿炳文只好加快调动军队.

结果可倒好,他因为太过心急,反而忙中出错。整支军队在往浮沱河南岸集结时乱作一团。燕军趁机突击,将士气散乱的平叛军打得溃不成军。

但溃不成军不代表损失惨重,耿炳文收拢溃军,以稳扎稳打的态势再次与朱棣对峙起来。如果这时候朱棣贸然强攻,面对善于防守的耿炳文一定会吃下大亏。

不过关键时刻,我们的建文帝开始了表演。因为真定之败,建文帝对于耿炳文的信任值一下子跌至谷底,他换上了更不靠谱的李景隆。

从资历上看,李景隆并不是全然不知兵事,早年间在南方剿灭海盗就颇有战绩。但这种几十人、几百人的战斗,所遭遇的情况和靖难之役动辄十万级的武装冲突,是全然不同的。

将这样一位将领,骤然提拔成统帅几十万军队的将军,就好像让一个刚刚学会加减乘除的小学生,去考高等数学一样不靠谱。

之后的结果相当悲剧。资历不能服众,能力又不相匹配的李景隆,在北平围城战中的表现,简直让人怀疑他是不是已经被朱棣收买了。

几十万人对战朱棣胖得连走路都喘气的大儿子朱高炽,竟然就是拿不下北平城。而在朱棣领朵颜三卫的骑兵赶来决死一击的时候,李景隆更是丝毫不顾自己的主将身份,撒腿就跑。

不过,更令人们感到无语的,是建文帝对于李景隆的处理。这位指挥失当又临阵脱逃的“大将军”,不但没有被惩处,反而在事后被接着委以重任,继续担任平叛主帅。

更离奇的是这种反常的操作,至此依旧没有结束。

在反复围剿下的燕军毕竟是以弱敌强,前期的几场胜利还不足以掩盖朱棣军事“基本盘”的薄弱。如果朱棣与朱允炆的较量,依旧是以这种方式进行,那么即使是靠消耗,朱允炆还是能将朱棣活活耗死。

朱棣显然也认识到了这点,为了避免战争进入到惨烈的消耗阶段,靖难之役的第四年,朱棣冒着后路被掐断的风险,绕过被铁弦守成铁桶的济南城,孤注一掷进攻南京开展对建文帝的斩首行动。

在这种危急时刻,建文帝终于推出了雪藏的名将徐辉祖。

与耿炳文、李景隆不同,徐辉祖曾平定阿鲁帖木儿叛乱,无论资历还是战功,都是当时最合适的人选。而他也的确没有令建文帝失望,北上后与燕军在齐眉山遭遇,首战便阵斩燕军大将李斌。

然而就在此时,仿佛宋高宗12道金牌召回岳飞一样,刚刚稳定住前线战局的徐辉祖,竟然收到了建文帝调他回南京的命令!

之后的历史就简单了,徐辉祖回京后,燕军几乎毫不费力的突破了原本固若金汤的淮河防线,并利用京师兵力空虚的空档,与谷王朱橞和李景隆(没错,还是这货)里应外合攻入京师。

自知大势已去的建文帝点燃皇宫,从此下落不明。

由此可见,在靖难之役中让人们印象深刻的,除了朱棣的骁勇善战外,更多的是建文帝对武臣深入骨髓的猜忌和不信任,一次又一次在关键时期“拯救”了自己的叔叔。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