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诗词大会难倒33人的题,蒙曼点评:面条是我们发明的,不是意大利

 美诗美文的世界 2020-07-22

说实话,第一次看到《中国诗词大会》时,笔者觉得这个节目长久不了。毕竟又不是写诗,只是拉一群选手来比一比背诗,然后几个导师们再来点评几句,能有什么意思?但看了几季后,我只能说:真香!

一:考题太有意思了

作为一个资深诗词迷,看了诗词大会的考题,我不得不感叹自己对很多诗的理解真的不到位。大家看看这些题:

苏轼的千古名句“人生如逆旅,我亦是行人”中的“逆旅”是何意?这道题难倒了百人团53位高手。逆旅的意思不是逆水行舟,而是旅店。

李白经典情诗《子夜吴歌》中的“长安一片月,万户捣衣声”,捣衣到底是在干什么?难住了百人团60人,这“捣衣”二字的意思当年李敖都解释不清楚,其实指的是用杵在砧上捣衣料,不是洗衣服。

除此以外,还有“半江瑟瑟半江红”中的“瑟瑟”何意;“沾衣欲湿杏花雨”中的“杏花雨”是什么?诗人为什么都爱骑驴,为什么老爱写鲈鱼?这些问题,都是诗词大会考过的。正是这些问题,让我们在见识古典诗词之美的同时,也涨了很多以前我们想都想不到的知识。如果这些问题,还是不足已难住您的话,本期笔者就再给大家分享一道关于面条的难题。

二:一道关于面条的题

题日是这样的:

宋.朱敦儒《朝中措》中“肥葱细点,香油慢焰,汤饼如丝”中的“汤饼”是今天哪种面食的前身?

A.汤面 B.汤包 C.汤圆

这道题难住了百人团33名选手,正确答案应该选A,汤饼就是咱们现在的汤面。这首词的作者朱敦儒大家应该都比较熟悉,宋代的诗词大家,他这首词写得是很有趣的,全词如下:

先生馋病老难医。赤米餍晨炊。自种畦中白菜,腌成饔里黄薤。

肥葱细点,香油慢焰,汤饼如丝。早晚一杯无害,神仙九转休痴。

词的意思其实很简单,朱敦儒就是想说自己一直改不了这好吃的毛病。平日里,就是喜欢吃自己种的白菜,喜欢用香油配上葱花,煮点面条吃吃。然后早晚还要喝了一杯小酒,他觉得这样的日子简单就赛神仙了。这么冷门的一首词,现场的几位导师的点评却让我们见识到了他们的实力。

三:郦波引出关于汤面的历史典故事

虽然这首词挺冷门,但现场的几位导师却对它很有感触。郦波老师首先讲出了关于汤饼的典故,据《世说新语》记载,三国时有个叫何晏的才子,长得十分俊白,魏明帝一直觉得他是不是在脸上擦了香粉。于是故意找了个大热天,让他来陪自己吃热汤面。何晏热得直擦汗,脸却还是白得很,于是魏明帝才相信他是真素颜,后来何晏还当了驸马。这就是“傅粉何郎”的典故,现在也是一个成语。郦波老师这一番讲解,确实让大家长知识了。原来在古代,大家是这样检测一个人是不是素颜的。

三:蒙曼老师的点评让康震、董卿秒变吃货

提到这首词,蒙曼老师作为一个历史学者,自然也有话要说。她表示,这道题证明了面条在我国南宋时期就已经有了。不过,南宋并不是吃面条最早的时期。蒙曼表示,2012年我国在青海出土了4000多年的面条,这也是2012年考古的十大发现之一。这一发现,终结了意大利人和伊朗人关于谁是面条的发明国之争,蒙曼很自豪地说:面条是中国发明的,不是意大利。

蒙曼的这一番话,获得了大家的掌声,也让康震和董卿都秒变吃货。大家都说起了,我国到底有多少好吃的面条。董卿说到了老家的阳春面,康震说起了家乡的油泼辣子面。于是现场也似乎变成了《舌尖上的中国》节目,大家一起回忆起家乡的面条。

四:一道题,让观众收获良多

就是这么一道很简单的题,却让观众收获良多。郦波讲的关于汤面的典故,蒙曼教的关于面条的考古发现,都是由这样一道词引出来的。不得不说,各位导师确实是人才,他们的点评确实让人有“听君一席话,胜读十年书”的感觉。

曾经笔者也不理解诗词大会为何会火?一连看了5季后,笔者总结下来就是两点:首先,对于咱们背得滚瓜烂熟的古诗词,不管“我亦是行人”、还是“半江瑟瑟半江红”,诗词大会的出题专家们总是能找到咱们的盲点和误区;其次,对于一些冷门的诗词,嘉宾的讲解总能让我们获得新的知识。这两点,是我们自己闭门背诗、读诗学不到的。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