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人事代谢

 sy0406 2020-07-22

人事代谢


【拼音】: rén shì dài xiè

【释义】: 代谢:更迭,交替。泛指人世间的事新旧交替。

【出处】: 唐·孟浩然《与诸子登岘山》诗:“人事有代谢,往来成古今。”     

【典故】

唐代诗人孟浩然隐居在襄阳鹿门山,40岁到长安考进士未遂,只好再度过隐居生活。他渴求一官半职而不能如愿,心中有怀才不遇之感在《与诸子登岘山》诗中体现。

诗曰:

“人事有代谢,往来成古今。

江山留胜迹,我辈复登临。

水落鱼梁浅,天寒梦泽深。

羊公碑尚在,读罢泪沾襟。”

此孟浩然之《与诸子登岘山》也。何为乎此诗?所为见“羊公碑”之故也。羊公者谁?晋政治、军事名家羊祜者是也。时人感其德行,故尊之为公也。

“羊祜(221年-278年),字叔子,泰山南城人。著名战略家、政治家和文学家。博学能文,清廉正直,娶夏侯霸之女为妻。曾拒绝曹爽和司马昭的多次征辟,后为朝廷公车征拜。司马昭建五等爵制时以功封为钜平子,与荀勖共掌机密。晋代魏后司马炎有吞吴之心,乃命羊祜坐镇襄阳,都督荆州诸军事。在之后的十年里,羊祜屯田兴学,以德怀柔,深得军民之心;一方面缮甲训卒,广为戎备,做好了伐吴的军事和物质准备,并在吴将陆抗去世后上表奏请伐吴,却遭到众大臣的反对。咸宁四年(278),羊祜抱病回洛阳,同年十一月病故,并在临终前举荐杜预自代。”

羊公曾登湖北襄阳之岘山而叹曰:“自有宇宙,便有此山,由来贤达胜士 ,登此远望如我与卿者多矣,皆湮灭无闻,使人悲伤!如百年后有知,魂魄犹应登此山也。”时人感羊公此事而树之以碑,为其接任者杜预命为“堕泪碑”也。

唐人有孟子者亦登此山,见碑而喟然有此诗也。吾人知此事而读此诗则清清然而易识也。然而“羊公碑”知之者少,而孟浩然此诗知之者多也。故人因事而兴,事因人而名,岂有异乎。

岘山在湖北的襄阳,当年西晋的羊祜常登此山,曾经发出过前贤胜士“皆湮灭无闻,使人悲伤!”的感叹。后来孟浩然也登上此山,看到了“堕泪碑”,联想到羊祜的感慨,也同样感受到了人事的代谢,也发了一番感慨,写成了以上的诗句。这首诗文字上并不难懂,但看过的人也许就是一看了之,不会细想。可是如果联系到羊祜的典故来理解这首诗,则良容易理解孟浩然诗所表达的情怀,也很容易受到它的感染。人事是代代相传不会停止的,古人已经永远成为古人了,而我们也不过是即将成为古人的当下人而已。想到这里不免会对自己现在所作的“登临”产生一种虚幻之感,因为此登虽然是可以感知的事实,但想到自己成为古人以后,这个“登临”就是一个虚无的东西了。所以孟浩然说“复”登临,表达得极其勉强。在这种情绪之下,江山的胜迹也会觉得是勉强地“留”的;同样的情绪之下,孟浩然看“鱼梁”之水是“落”的,看“云梦”之泽是“寒”的了;理解了孟浩然这样的心事后,再看“羊公碑尚在,读罢泪沾襟”这样直白的句子,就有了感人的力量了。

这首诗因“羊公碑”联想到人事代谢而起兴,孟浩然将它写成了千古名诗,说明了艺术创作之需要有切实的缘起。这个道理于书法亦然,书法如果作为一种艺术形式它要有感人的力量,也是需要这种触动时事的“缘起”的。如果没有实际生活的生发,徒然以技术之胜,就很难引起我们的共鸣;而一旦有了实际生活的“缘起”,那么即使技术的表现略显平常一些,也很容易引起我们的共鸣。就象这首孟浩然的诗,其诗句可谓是明白晓畅,直抒己见,却反而更加动人,以至于我们对于此诗的了解更甚于对“羊公碑”这个事件本身的了解了。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