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古人避暑哪家强?不能全靠“心静自然凉”

 昵称535749 2020-07-22

今日大暑,一年中 气温最高

且又潮湿、闷热的日子要来啦~

百通社.jpg.png

今年“桑拿炙烤”模式的

三伏天长达40天,
你准备如何度过呢?
小百通觉得待在家里吹空调

可能是大部分人的选择~

但是在古代,
那个没有空调的时代,
大家都是怎么度过三伏天的?
是用何种方法解暑的呢?


古代是没办法造冰的,

但是他们可以冬天储藏冰留到夏天来用。

周代的《周礼》就记载

有专门管理藏冰的“凌人”一职。

而且,中国很早就有原始“冰箱”了,

像是战国时代的出土文物青铜冰鉴,

不仅可以用来冷藏食物,

还可以降低室内的温度,

相当于一个移动空调。

(有木有很羡慕

战国时期青铜冰鉴

到了宋代就已经有琳琅满目的冷饮了。

《东京梦华录》中记载有解暑冷食品:

“冰雪冷元子”“水晶皂儿”“沙糖绿豆”、

“黄冷团子”“冰雪凉水荔枝膏”等等,

这些冷饮堪称古代的“肥宅快乐水”了。

宋代卖冰饮的小贩

宋《清明上河图》中出现的“香饮子”牌子
在元代,人们用果汁、牛奶、冰块等,
调制而成元祖“冰淇淋”冰酪。
据传马可·波罗来中国时,
忽必烈赏了他一支冰酪,
他回国后,凭记忆做出了山寨版冰酪。
后来,英国人改造了这一技术后,
把冰酪做成我们现在吃的冰淇淋。

(原来冰淇淋是我们发明的

到了明清时期,

冰的使用已经非常广泛了,

《大清会典》中记录紫禁城周围有18座冰窖。

清乾隆掐丝珐琅番莲纹冰箱


大家都认为古人思想保守,
一定都是穿的里三层外三层,

但其实,魏晋前,

男人们在夏天打赤膊,女人们则穿开裆裤。

北齐 杨子华《北齐校书图》

马王堆汉墓中发现的陪葬品中
有一件直裾素纱禅衣,
这件禅衣由素纱制成,

可谓“薄如蝉翼”仅重49克。

在唐朝,女性追崇薄、透、露,

多穿半臂装和袒胸装。
我国文献中也曾有过“锦衣五重”的记载:
“一位阿拉伯商人看到一个穿着纱衣的唐朝官员,
透过衣服还能看见胸口的黑痣,就惊叹地说,
‘您胸口上的痣,怎么透过两层衣服还能看见?’
官员哈哈大笑,请他靠近再观察,
原来他身上穿了五层之多,可见 纱衣有多薄。”

(感觉奇怪的知识又增加了呢

唐 周昉《簪花仕女图》(局部)

“富人披丝绸、穷人穿麻衣”,
这些衣物的材质
比现代人的棉和化纤制品都要凉爽。

古代竹衣



俗话说得好,背靠大树好乘凉。

树下纳凉,好不惬意。

宋 佚名〈槐荫消夏图〉

元 倪瓒〈涼亭消夏图〉

明 文徵明〈纳凉图〉


水(赏荷)

古人水边纳凉还往往与赏荷结合起来,

而“大暑赏荷”更是古人过三伏天的习惯,

正如宋代诗人苏东坡 《夜泛西湖》中所描述:

“菰蒲无边水茫茫,荷花夜开风露香。”

宋 苏汉臣〈荷塘消夏图〉

到了明代,大暑赏荷之风
则以苏州为盛,盖过了杭州。

明 尤求〈荷亭消夏图〉

清 金廷标〈莲塘纳凉图〉


工具

古代没有空调、电风扇,但是却有扇子。
 有竹扇、蒲扇、纸扇、羽扇、团扇。
正所谓“罗扇轻摇,徐徐清风”。

清代宫廷御用团扇


扇子的升级版是
汉代工匠设计的“叶轮拨风”。
在清宫剧《甄嬛传》中,
布景师为我们还原了这种机械扇的真容。

除了扇子以外,

还有其他一些避暑神器,比如“竹夫人”。

“竹夫人”是古人在夏天时
为了取其凉意抱着睡觉的物品,
一般为圆柱形,用竹篾编成,中间镂空。
床上用品除了"竹夫人"外
还有凉枕,凉席等。凉席跟现代的差不多,
一般是竹子或者蒲草编成。

凉枕一般是瓷枕,好点的还可以是玉枕。

竹夫人

宋 定窑白瓷孩儿枕


“中央空调”

在汉代,皇宫里

设有冬夏两用的“空调房”,
冬季用房叫“温调殿”,
夏季用房叫“清凉殿”。
清凉殿内有多重降温装置——以石头为床,
用玉晶盘装冰块,

还有仆人站在一旁对着扇扇子。

唐朝时期,皇家已经
开始用“中央空调”了,
他们把空调房叫做“含凉殿”。
它的制冷原理其实和现在的空调是一样的,
四周装有水力转动的风扇,
把冷气从外部输送到房间来,实现消暑的目的。

含凉殿概念图
到了明朝,
巧妙利用地理优势,似乎更加环保自然。
明代文人高濂在《遵生八笺》中对
当时纳凉也有精彩的描述:
“霍都别墅,一堂之中开七井,皆以镂刻之,
盘覆之,夏日坐其上,七井生凉,不知暑气。”

心静自然凉

说到避暑,不得不提到这个词。

《黄帝内经·素问·四气调神大论》中说:

“夏三月,此为蕃秀。

天地气交,万物华实,

夜卧早起,无厌于日,

使志勿怒,使华英成秀,

使气得泄,若所爱在外,

此夏气之应,养长之道也。”

显然,这里的“使志勿怒”是其核心:

夏天要保持愉快的心情,不要动辄生气发怒。

通俗说来,就是“心静自然凉”。

元代养生家丘处机在《摄生消息论》中称,
夏季“更宜调息净心,常如冰雪在心,
炎热亦于吾心少减;不可以热为热,

更生热矣。”

说白了就是通过调整心态,
修身养性,做到心静自然凉。

看完以上古人的避暑方法,

我们不得不赞叹他们的智慧,

比照现代人的方法,他们毫不逊色。

有些方法和避暑小物件我们也可以get起来哦~

微信图片_20200721133438.jpg


图片资料来源 / 网络

编辑 / Sarah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