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装X失败,鲍勃·迪伦:诺贝尔奖,我要啊!谁说我不要?丨艾问

 艾问人物 2020-07-22

艾问,为你而问!每天给你讲一个有用、有趣、有料的人物故事!


网友@一疑已毅-:本来你如果一直不理诺奖到底,就会成为另一个传奇,然而这话一说,破功了!这下去也不合适,不去也不合适。

莱昂纳多(鲍勃·迪伦好友):把诺奖发给他,就好比给珠穆朗玛峰发一个奖章,上面写着:这是世界上最高的山峰。正确却多余。

?

北京时间10月13日,瑞典文学院宣布:75岁的美国民谣诗人、艺术家和作家鲍勃·迪伦获得2016诺贝尔文学奖。获奖理由是“他为美国音乐传统增添了创造性的诗意表达”至此,10月以来,迪伦(Bob Dylan)一直占据了各大媒体的版面。


消息一出,便立刻引起了社会性的讨论。

支持者表示迪伦的歌曲和诗歌蕴意深刻、兼具音乐性与文学性,颁奖给他实至名归;也有人提出质疑,认为迪伦的歌词不属于文学范畴,因而不具备获奖资格。

相比于媒体的热闹,鲍勃·迪伦本人却一直未曾对此事作出评价。大概是沉默的时间太久,一些营销媒体急了,以至于炮制出“迪伦拒领诺贝尔奖的假新闻以博眼球。然而,即便他拒领诺奖被证实是假新闻,各方仍旧猜测以迪伦的脾气,他大概不会对诺贝尔奖做出任何回应。10月22日,诺贝尔奖官方——瑞典皇家学院证实:从宣布获奖那天起,他们就一直没有联系上迪伦本人。多次联系未果之后,瑞典皇家学院表示放弃联系迪伦。

有趣的是,就在诺贝尔奖官方吐槽迪伦“傲慢、无礼”之后,这位不按常理出牌的老爷子在接受英国《每日电讯报》采访时坦承:当他第一次知道自己获奖时,“很棒,很不可思议,谁想得到能获得这个奖项?”对于记者询问为何不接诺贝尔奖委员会的电话?为何不与他们连络?鲍勃·迪伦仅表示“我一直都在这里”,未再做进一步解释。而在被问到是否会参加颁奖典礼时,鲍勃·迪伦说,“一定会的,如果可能的话”。

此番表态总算让诺贝奖官方松了口气,但同时也让之前说“拒绝诺奖才是真迪伦”、“鲍勃迪伦的沉默就是最摇滚的拒绝” 的人尴尬异常,众多关注此事的网友纷纷表示:老爷子是在逗我们玩么?

为何人们潜意识里认为迪伦会拒领诺贝尔奖?这位老爷子有何特立独行之处?

今天艾问每日人物(iaskmedia)带你走进鲍勃·迪伦和他的音乐时代。

音乐教父的“吟游”路

迪伦年少成名,25岁时就被美国年轻人视为精神偶像,一路走来他都经历了什么呢?

一、明苏尼达的犹太少年

鲍勃·迪伦于1941年5月24日出生于明尼苏达州。少年时期的迪伦便显示出音乐天赋,10岁时自学了吉它、钢琴和口琴,大学时,美国的大学生们嫌摇滚乐太单调,纷纷转向民谣,因此,迪伦也很快把手里的电吉他换成了一把钢丝弦的民谣吉他,并开始学唱美国民歌。

也就是在这段时间里,迪伦无意中读了一本小说名叫《奔向荣耀》,他立刻疯狂地爱上了书的作者,美国最伟大的民谣歌手伍迪·格思里(Woody Guthrie)。当迪伦听说格思里因病住院,而且患的是不治之症后,便决定辍学去纽约看他。

二、格林威治的摇滚歌星

迪伦刚到纽约时还不满20岁,为了出人头地,他一有机会就去纽约格林威治村的咖啡馆唱歌,同时苦练吉他和口琴。格思里在见到迪伦后与其相谈甚欢,逢人便夸:“这个孩子会成功!也许他在写作方面没什么前途,可他唱得真好!”

虽然今日看来,格思里的评价还是低估了迪伦,但当时正是由于他的赏识,迪伦才获得了在竞争激烈的民谣圈来之不易的机会。

迪伦的与众不同之处在于他总是戴着一顶灯芯绒小帽儿走上舞台,然后又会花上几分钟用卓别林式的笨拙动作为吉他调弦,中间他还会不时地说上一两句看似随意,实际却是经过精心准备过的笑话。这种卓别林式的舞台风格与他历尽沧桑的、流浪汉才具备的粗哑嗓音形成了强烈对比,再加上即兴的口琴独奏,让听众们感到既新奇又有趣。慢慢的,迪伦开始有了自己的粉丝。

之后的短短4年内,迪伦出了7张风格迥异的唱片。从翻唱老民歌到蓝调音乐,迪伦从学究派传统民谣转向更为激进的左派抗议民谣;谁知刚刚成为抗议民谣旗手不久,他又给吉他插上了电,开始唱起了摇滚乐!这个转变让很多人骂他是“民谣的叛徒”。接下来,《重返61号公路》和《美女如云》两张唱片均在“史上最佳摇滚专辑”榜单上排名靠前。至此,鲍勃·迪伦顺利从一个默默无闻的明尼苏达大学肄业生变成了叱咤风云的摇滚歌星,而他的歌曲也让美国年轻人的喜好发生了从民谣到摇滚的转变,成为当之无愧的潮流引领者。


孤独的朝圣者

毋庸置疑,迪伦是引领时代的音乐家,但“先锋”往往意味着不被理解与孤独。

迪伦唱起的摇滚乐被认为是美国音乐史上著名的转折点。作为摇滚的灵魂人物,迪伦曾在垮掉派(也称作垮掉的一代或疲惫的一代,是第二次世界大战之后出现于美国的一群松散结合在一起的年轻诗人和作家的集合体)和嬉皮士的影响下开始染上了毒瘾。不过很快,迪伦就厌倦了这种生活,他在自己的传记《编年史》中回忆道:“那些日子里发生的一切,所有那些胡言乱语,都令我的灵魂备受困扰,让我觉得恶心。”

后来,一位牧师却为他提供了精神支撑。1978年,一位叫阿卡沙(Al Kasha)的犹太裔牧师与迪伦在好莱坞的家中一同祷告,带他接受耶稣基督。随后,鲍勃·迪伦在媒体上公开表示自己开始信基督教。

来到孤独朝圣者歇息的地方,

我静静地站在他的坟旁,

听到有人低声细语:多惬意啊

我独自享有如此宽广的床。

               ......

(摘自鲍勃·迪伦 《孤独的朝圣者》)

在信教之后,迪伦的创作多多少少带上了福音的色彩,他成为了摇滚圈里的另类。

毫不夸张地说,迪伦是美国歌坛有史以来最大的刺儿头,他最大的特质就是叛逆。虽受到过很多流派的影响,但迪伦却始终自成一派,和谁都不搭。迪伦写诗唱民谣时,拒绝被贴上“民谣代言人”标签;当他给吉他插上电嘶吼摇滚时,对“背叛民谣”的声讨不屑一顾;在他冲破低迷期后,又重出江湖玩起乡村民谣和布鲁斯。他宣称:我不属于任何组织、任何人,我只属于我自己!


当那一批听着民谣、摇滚的年轻人成大后,他们才明白迪伦有多伟大。因为他的所有作品都在向人们昭示一个现实:艺术门类里的自我封闭才是扼杀艺术的罪魁祸首!

这次将诺贝尔文学奖颁发给迪伦,最重大的积极意义就在于扩宽了人们对文学界限的定义。谁说文学家就一定得是作家,还必须得写过长篇小说。歌词也是人类文学的重要组成部分。

5月29日,鲍勃·迪伦获颁自由勋章。自由勋章是由美国总统向在科学、文化、体育和社会活动等领域作出杰出贡献的平民颁发的一种勋章,是美国对普通人的最高奖励。

最后艾问每日人物(ID:iaskmedia)想说:

鲍勃·迪伦是名副其实的跨界大王,他不仅写歌、唱歌,还写书、演电影;他不仅获得了诺贝尔文学奖,之前还得过普利策文化艺术奖、格莱美音乐奖、金球奖甚至奥斯卡小金人!显然,用界限定义他太过狭隘了。关于鲍勃·迪伦是否有资格获得诺贝尔文学奖这个问题,我想艺术不是竞技体育,没有所谓的赢家和输家。最佳答案也许就像他歌词里说得那样:The answer is blowing in the wind.

主编:李峥  编辑:爻爻

音频:硕硕  设计运营:华华


欢迎加入艾问Family交流群,

(加小编iask005,注明“粉丝”,拉你入群)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