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桃村草堂图轴》:林泉高隐的终极追求

 藏经阁480 2020-07-22

想法丨发现丨习惯丨人文

让阅读成为习惯,让灵魂拥有温度

从庄子开始,隐逸文化就占据着中国古代文人士大夫精神领域的重要一部分。这种思想倾向由魏晋传承到唐宋,再经过元代文人地位低下的推波助澜,明清时期文人的隐逸思想,早已不单纯是避世存身的行为方式,更多的是一种精神寄托和生活追求。从仇英的《桃村草堂图轴》中,明清文人隐逸思想可见一斑。

仇英是明代著名画家,与沈周、唐寅、文徵明合称“明四家”,因为他们都活跃于今苏州(别称“吴门”)一带,又称“吴门四家”。仇英晚年客居收藏家项元汴家,刻苦观摩研习古画,据徐石雪题跋考证,《桃村草堂图轴》即是应项元汴之兄项元淇之约所画。

▲ 仇英画像

此画取名《桃村草堂图轴》,不仅因为画中有桃树,更取自陶渊明的《桃花源记》。《桃花源记》可谓中国古代文人隐逸的开篇之作,后世画家在画隐逸题材时多取其意,此图中“桃村”,即取桃花源中古村落之意,来表达隐逸思想。

画卷上方,远处高峰耸立,以斧辟皴勾勒出山石的峭硬,再以雨点皴簇集成林。中有飞瀑白云,缥缈悠然,如同仙境。这一组大背景,也给此图的隐逸情怀定下了基调。

画面中央有一亭独立其间,四周桃树环绕,算是应了题。亭子上方翠柏累累、山石兀立,右侧有一石径通幽,左侧是一泓溪泉倾泻而下。亭中一张席上摆着书卷与古琴,却不见读书之人,只在旁边有一书童蹲在溪边洗砚。

画面再往下,在苍松林中,有一士人逍遥信步,这应该就是此画的主人公项元淇了。在他右上方,草堂就掩映在松枝与石坳之中,堂中一童子手执包裹。士人衣带飘举,体态翩翩,神情清闲,显得十分儒雅。他的头偏向左边,顺着眼睛视线看过去,正好对着画卷左下方捧书过桥的书童。

整幅图意境高远,气氛悠闲。画面如诗入仙,画法精细工瑾,细致入微。通幅大青绿着色,色彩艳丽深重。滴翠的石青石绿、秀雅的淡赭、温润的墨色,自然和谐地统一在一起,营造出超然脱俗的艺术效果。

仇英作为出身寒门、自学成才的漆工,不像元四家中其他三人是文人家族,似乎不具入流之姿,但观其画作就会发现,他被列为“明四家”当之无愧。明代书画家董其昌作书水平忽高忽低,但他在此画上的题跋却写得法度严谨、秀润雅健、一丝不苟,可见他极为重视。而题跋内容,也毫不吝啬地表达了他对此画的赞美:

仇实甫临宋画无不乱真,就中学赵伯驹者,更有出蓝之能,虽文太史让弗及矣,此图是也。其昌。

中国古代文人归隐,大多寄情山水,体味自然之趣,朴素、清雅、俊逸,是他们的普遍追求。《桃村草堂图轴》山石茂林之间,得一草堂、亭台,屋旁流水潺湲、芳草鲜美,再有琴书相伴、童子相携,可以说概括了许多古代文人隐逸的终极梦想。

我们对这个世界,知道得还实在太少。无数的未知包围着我们,才使人生保留迸发的乐趣。当哪一天,世界上的一切都能明确解释了,这个世界也就变得十分无聊。人生,就会成为一种简单的轨迹,一种沉闷的重复。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