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大师说道地药材 | 金世元:道地药材是临床疗效的灵魂

 阿牛哥8mi3kbb7 2020-07-22

导读  


国医大师金世元被尊称为“国药泰斗”。在评选出来的三届国医大师中,他是惟一的药师;而在药师中,他也是惟一的国医大师。从事中药事业已近80余载,他始终大力推崇道地药材,并用实践不断体会着“诸药所生,皆有境界”的深刻内涵。

金世元,第二届国医大师,主任药师,北京中医药大学、首都医科大学客座教授。曾任中华中医药学会中成药分会主任委员、北京药学会中药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总局整顿全国药材市场特聘专家、科技部国家秘密技术中医中药审查专家等。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中药炮制”技术代表性传承人、中华中医药学会终身理事、全国第一、二、五批老中医药专家学术经验继承工作指导老师。建有国医大师金世元工作室,培养中药各领域高徒70余人。

金世元语录



  • 中药如果不能治病,就是害人,因为会贻误病情。

  • 全国各省都有各省的道地药材,不能互相代替。

  • 道地药材应该高度重视起来,从品种的选育,道地药材生长环境,到道地药材的质量标准等,都应该依法保护、实施与发展。


金世元认为,中医治病是通过“四诊”、“八纲”等正确诊断,再行立法、处方遣药。最后,“药””就是克病致胜的有力武器。

 “道地药材是临床疗效的灵魂。”金世元说,“所谓道地药材,是经过世世代代无数大夫临床经验总结出来的质量最好、疗效最好的药材。如果药材不道地,质量低劣,或误用伪冒药物,既使医师辩证再精湛,选药再准确,也难以达到理想的治疗目的。”

中药自古就有“道地性”之说。由于各地所处的生态、地理环境不同,药物本身的治疗作用也有着显著的差异。不同的药材品种,对气候、土壤有着不同的要求。地理、生态的许多因素,如纬度、海拔高度、地形和地貌,都影响到光照、气温、土壤和降水,对中药材的生长起着决定性作用。各地所处的地理环境十分复杂,水土、气候、日照、生物分布都不完全相同,药物本身的质量,也即其治疗作用有着显著的差异。

金世元举例说,“比如‘怀山药’、‘川贝’都是道地药材。再比如阿胶,全国各地产阿胶的地方多了去了,但是能叫道地药材的还得出自东阿。正如陶弘景所说‘出东阿,故曰阿胶也’。”

金老用自己一段亲身经历,讲述了药材追求的“境界”。“1957年至1958年之间,北京市曾经把全国各地道地药材集中在昌平区进行培育。但是,不管怎么创造条件精心种植,这些药材离开了原来的产地,不仅长势令人失望,药用价值更是无从谈起。”

所以,《中医药法》明确提出关于道地药材的问题,应该高度重视起来,品种的选育,道地药材生长环境,道地药材的质量标准等,都应该依法保护、实施与发展。

从业80余载,金世元始终大力推崇道地药材,自己通过多年研习和实践,能够精准把握每种药材的真伪优劣。走南闯北中,他把中药版图和中药材较真本领印在自己脑中。有了辨药的真功夫,伪货、掺假货,都逃不出他的“火眼金睛”。

药材究竟地道不地道?眼看、手摸、鼻闻、口尝、水试、火试等,金世元就能精准把握每种药材的真伪优劣。从药典来说,性状是第一项,检查方法包括形、色、嗅味。留兰香冒充薄荷,留兰香是薄荷属植物,但薄荷是叶腋生花,叶是对生的,而留兰香花长到上头,味也不对。假药难防,关键是练好辨别真伪的真功夫。


金世元不仅对道地药材的沿革、内涵、形成机制等做了深入阐述,还对道地药材的性状鉴别有独到见解。他尤其注重产地加工方法对其性状形成的影响,进而分析对其道地性的影响。具体包括以下几个方面(文末附图):

一是从产地加工鉴道地药材形状。比如,白芍有杭白芍、亳白芍和川白芍 3 种(见下图)。金老根据记录将杭白芍的侧根与凸起部分用小刀削过后,将两端切齐,并将每条芍根两端捆在竹板上晒干以保持顺直;将亳白芍和川白芍两端切齐后,不捆直接晒干。杭白芍形状呈圆柱形,顺直;川白芍上粗下细,略呈圆锥形; 亳白芍呈圆柱形,稍有弯曲。以杭白芍质量优。3 种白芍均以条粗长、挺直状为佳,此质量评价标准也与产地加工方法密切相关。

二是从产地加工鉴道地药材颜色。比如,白术的道地药材断面应为外圈黄白色,中间颜色较深。金老指出白术的产地加工中应通过头炕、二炕和复炕将白术干燥。即使是白术的道地产地浙江,其出产的白术若在产地加工中不使用炕干而是晒干并加硫磺熏,会导致白术内色白,与道地药材断面颜色不一致。

三是从产地加工鉴道地药材质地。比如,道地药材当归质地坚实、油润。若不按照道地药材的产地加工方法进行加工,则会失去道地药材应有性状特征,质量降低失去道地性。当归阴干质轻;日晒、土炕焙干或火烤易枯硬如柴,失去油分。

四是从产地加工鉴道地药材气味。若挥发性成分以结合态存在,需要在产地加工中进行 “发汗”,使香气外溢如厚朴、杜仲。道地药材川杜仲、川厚朴若不经过发汗处理,也无法形成道地性状,失去了道地药材应有的质量。

五是从产地切制鉴道地药材。有一类药材多为干燥后质地坚硬、块形较大,难以浸透切片,如萆薢、土茯苓、乌药、鸡血藤等。金老认为,以上品种的产地加工尤为重要,产地应用鲜品切制,加工精细,故形、色、气、味俱佳。如道地药材乌药按照加工方法应采用乌药的嫩根,其呈两端尖,纺锤形,趁鲜刮去外皮,再用切药机切成饮片,片状圆形,菲薄如纸,切片厚 0. 2 ~2 mm,切面黄白色或淡黄棕色,射线放射状,可见年轮环纹,气香。

金老对道地药材的传统鉴别技术,不是对一药一特征的机械描述与记忆,而是 “循象溯源,由源寻征”鉴别思维的体现。即通过大量道地药材性状表象的观察,追溯影响表象形成的全过程,从中挖掘出鉴别道地药材的特征。

“现在地道药材正在渐渐减少,且不说加工的问题,原材料的保证至关重要。还有药材的鉴别要点,再不总结,恐怕都要失传。”金世元说。

在他看来,人生如药,做人、做药都是一个道理。

参考文献

1、金世元主编.金世元中药材传统鉴别经验.北京:中国中医药出版社,2010.11.

2、金世元.论道地药材 [J].中药研究与信息,2001,3(11):11-12.

3、罗容,金艳,马春.金世元从产地加工鉴道地药材技术探析 [J].北京中医药,2019,38(1):63-65.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