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父亲,一位我最崇敬的“匠人”

 西岳文化 2020-07-23

重阳,追忆父亲

文/玖玥

友发来一段视频,看这段视频,第一个闪现在脑海的词是“匠人”两字,视频主角是一位美女,画面很唯美。

她精巧熟练的动作,让我脑海不断闪现出的却是一位男人,我的父亲,一位我最崇敬的“匠人”。

视频里锯子,锤子,推刨,墨斗……木匠的工具我是再熟悉不过了。

选料,定位,打线,钻,刻,雕,榫,卯……那些熟悉的动作带我走进小时候的回忆里。

父亲心很细,手很巧, 他精通木工。他做椅子,做角柜,做衣柜时候的样子,我至今记忆犹新。

铁艺,石刻工艺,父亲也不逊色。

木头在他手里能打弯,能雕琢刻画。把铁杆烧红让它要直就直,要弯就弯,要圆就圆,他满脑袋的智慧,我是这样认为的。

村里人把会盖房子的人称作“匠人”,父亲当之无愧,几个单位高楼都是他画的图纸,没上过几年学的父亲,大小写ABC怎么就会跟他跑到图纸上呢?

不光会盖房子,他会的很多,厨艺也很精湛。村里人都说父亲是个能人。

视频看完了,我却沉浸在回忆里久久不能平静。

父亲姊妹六个,他是老大,是这个大家的顶梁柱,他的小弟我的小爸到了结婚年龄,爷爷奶奶让父亲分家单过了,父亲也有三个儿女了,成了我们小家的一家之主,我也到能记事的年龄了。

记忆里家里盖了三次房,家里盖房子是不用请人的,家里人给父亲当个帮手,房子就盖好了。做门窗更不用谁帮忙,都是父亲自己一手做的。

第一次盖的房子是土坯加砖混的瓦房。

清楚的记得,父亲做的土坯模具特方正,做土坯要在夏天,干得快,在村外的场面上做。

早上开工,和泥,踩泥,土坯里浸着父亲额头流落的汗珠。到了傍晚,整齐的像等待检阅的士兵,速度好快,一排一排矗立在场面上。

说是砖混,其实只是房子前面的墙面土坯上,平贴一层砖罢了,那会是蓝砖,砌好的砖缝再勾上白石灰膏,很美观,从外观看就是砖墙。两开的窗户,西式的门, 晚上煤油灯在新房间里好像比以前亮了好多,虽然一家五口人只有两间卧室,心里却是美滋滋的。

第二次盖房是八五年,钢筋水泥砖混的,盖的是上房。绑钢筋打地梁,全红砖砌起,两层小楼。顶面是钢筋水泥浇铸的,父亲说这样盖的房子比水泥楼板盖的结实的多,屋顶上还不容易渗水。

在读小学时听老师讲,我们2000年实现四个现代化,到时候楼上楼下电灯电话,那时就期盼能住楼房。

父亲给我们早早实现了,我和哥哥住二楼,一人一个房间,三开的窗户前后通风敞亮。

家里有父亲,妈妈和我们无忧无虑的生活,虽然那时物质条件还很差,却从来没有感觉缺什么。

第三次盖房子,盖的是前房,带地下室的前房。

那时哥哥已经成家做水果生意了。因为哥哥做水果生意,到了冬天要储藏水果,那时没有今天出租的大的储藏冷库,父亲在前房加盖了一层地下室,就是为了给哥哥储藏水果。

冬天水果宝宝住在不热不冷的地下室,开春了还是又甜又脆,一家人在一起日子也是甜甜的。

喜欢父亲走路干活潇洒干练的样子,如果用两个字形容父亲的表情,那就是“严肃”。平时说笑不多,家里包括十多个堂兄姊妹,没见过他打骂过谁,个个见了他却都是心生敬畏的模样。

现在没有几个大人说教孩子吃相坐相了,小时候吃饭父亲的要求可多了。比如:吃饭时不能多说话,不能吧嗒吧嗒拌嘴巴。第一碗饭要端给最年长的长辈,必须双手端上,然后按年龄依次顺序端上,包括端茶递水也是一样。

父亲说这些时还讲了一个故事,大意是有个孩子给老人端饭时用一个手,老人很生气,接手摔碎了碗,指责不懂尊重长辈不懂礼貌的孩子长大肯定没出息。

听完这个故事,双手奉茶端饭我已牢记在心了,生怕哪天惹得长辈生气摔碎了碗,自己长大了没出息。

潜移默化,我们姊妹三个家里的家务活,总是按大小自觉分配,欣然承担着。

有父亲的节日是最开心的,平时饭店才能吃的美味佳肴,父亲好像有什么魔法,会变到我们饭桌上。

父亲也不知道什么时候学会的,不嫌麻烦,油条,油糕,蜜汁葫芦,拔丝红薯……那个年代别人家吃不到的美食,我能!

喜欢看父亲做饭,跟父亲我学会了做饭,也喜欢上了做饭。

被尊称为“匠人”的父亲,他的孩子怎能忘记打磨细刻,第一个教我写字的人就是父亲,他要求汉子必须写得方正……历历在目。

天妒英才!父亲为儿女尽心尽力操持着这个家,该到女儿尽孝的时候了,父亲却永远的离开了我们,留给我无尽的思念。

少了父亲,女儿就像一个迷路的孩子……

如今已是中年的我,怕回那个装着太多记忆的老家,那房子,那家具,印着太多父亲的影像,不自主的,泪流满面。

秋风起,秋夜寒,父亲,你在那边可好?重阳已至,现在要什么有什么了,我却为你什么也做不了……

泪……

作者简介:玖玥,本名袁智荣,70后老女生,行过医经过商,喜欢简单,一切美好都会让我驻足,包括文字,爱好瑜伽。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