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华阴迷胡戏,合阳人早起4、5点排队买票观看......

 西岳文化 2020-07-23

外乡人的迷胡梦

文/乔智勇

初识林姐(其实更多人都习惯称她为苗姐),源于她的礼貌或换种说法是 “个人修养”或“文化素养”,感觉林姓比较奇特,加之也是第一次碰到,为此对林姓便“特别上心”,林姐就成了我对她的尊称,从此后我俩便以姐弟互称。

她这人相当的随和,既有中国古典女人的“婉约美”,又有西方女人的“柔和美”,演出时又有种特别的“平静美”。大家都称她是华阴剧团的“台柱子”,她总是特别的不好意思,或回眸一笑或低头不语。

在艺术上,她相当的全面,唱念做打文武不挡,还擅长其它剧种,迷胡就是一个典型的例子。

爱一行干一行专一行,这是作为演员的基础,甚至是作为专业演员所具备的最低标准,如果让演员跨剧种跨行当来演绎,我会有点怀疑甚至是有点懵懂,可她偏偏就是个“娃样子”。

对于跨行当跨剧种的现象在基层院团不是个例,也不是啥稀罕物,大多属于当地人唱当地的剧种,如同合阳县剧团的演员,既演线腔也演秦腔,这是文化需求,也是社会需要。“一方水土养一方人,一方人滋润了一方文化”这无可厚非,但这种跨地域演唱其它剧种的人,我还是头一回见,半路改行还唱的如此地道更是难得。

眉户在陕西有多种说法,各种派别,到底哪块才是正宗眉户的发源地,众说风云各说其词。据考证,现代眉户在关中大致分为东西两路。东路眉户盛行于华阴市和华县,民间流传有"同州的梆子合阳的线,二华的眉户传天下"的说法,大体如此。

西路的眉户最早盛行于眉县、户县,并以"眉户"得名。因此上老艺人更愿意叫华阴迷胡为“东路迷胡”,华阴迷胡最大的特点是有其旋律自具格调,有自己的唱法,还有一些曲牌是华阴迷胡独有的。加上很随和的当地方言,给演唱者会带来一定的难度,她不仅跨了剧种,还跨的相当完美,收放自如。

第一次看她演出,是在合阳县剧院的《呼唤》。唯美的烫发、娇小瘦弱的身材,确实让我为她担忧。如何演绎一个饱受风霜且半世寡居的农村老人,如何在舞台上把控剧情演绎生活,着实让我替她捏了一把汗。心里忐忑难耐,既担忧又激动,既惶恐又多了一丝期待。

华阴剧团在合阳的口碑确实不错,上次《梁秋燕》给合阳人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也难怪,有人四五点起床排队买票只为再次感受华阴迷胡的风采

那晚的演出,使我对她的临场发挥能力及艺术水准有了更进一步的认同。那一声声哀哀怨怨的唱,是融入了自己感悟与情感在里边,我感受到了地道的华阴迷胡。看着过道密密麻麻的人群以及对她的赞美声,谢幕后我笑着说这戏成了,最少在合阳人民心目中是成了。

我常常打趣说她估计是被神仙遗忘在人间的半成品,真的没见过那么瘦小的戏曲演员,恐怕在台上能被大风刮跑,甚至是演个“秋燕妈”都会被衣裙带带勒的找不着腰,就这样个人,还能唱戏曲,偏偏还塑造的是各剧中“母亲”的形象。

第二次是观看她们团的《梁秋燕》,如果说《呼唤》还有点稚嫩,那《梁秋燕》就相当成熟了。“看了梁秋燕,三天不吃饭”,当年的《梁秋燕》为女性解放思想,婚姻自由恋爱的政策宣传是功不可没的。

《梁秋燕》可以说是如今华阴迷胡剧团的看家戏,由于经常演出,因此演员的配合就显得相当的默契,演绎的水平相当的高超,呈现能力相当出彩。她又是以“梁大婶”应工,这次的老太太塑造的特别的成功,每句唱每个动作都能够吸引观众、引领观众、打动观众。

她的唱不需要看提词器,只需闭着眼睛静静的听,每个字、每个音符都特别的清楚。我笑着讲她是个被迷胡带偏了的秦腔正旦及刀马旦演员,《郑丹哭祠》、《高文举观星》、《情洒老岭》以及《双官诰》、《二进宫》都有她的身影,还不包括我所不知道的剧目。

《大树西迁》中唱“哪里有事业,哪里有爱,哪里就是家”在她身上被表现发挥的淋漓尽致。

她真的是一个被华阴风土人情所同化、被华阴迷胡所折服的秦腔演员。

或许,曾经的她为了梦想选择了背井离乡扎根基层,现如今,又为家庭的责任和心中所爱,苦苦坚守在华阴这块丰硕的土地。

正如她所言,能入我这高级戏迷法眼的演员不多,她便是其中的一个。

.


作者简介:乔智勇,笔名古莘少年。一个向往三尺讲台,喜爱协作与戏曲的90后男孩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