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田 华】 千 年 潼 关

 西岳文化 2020-07-23

千 年 潼 关

文\田 华  

其实,对于潼关,我是并不陌生的。

等后来长大了,也曾寻思过,为什么潼关城的砖要在华阴烧,也曾试图找一些史料予以佐证,可终无所获。我也知道说书先生那是根据坊间流传编的热闹,说来也只是娱人娱己而已。因为,严格的说,与潼关修城筑城有关系的,在唐时已经到了武则天主政时期而并不是唐太宗年间的亊!    

  

站在港口东边那高高的土崖上,放眼望去,唯有黄河浩浩瀚瀚一路从遥远的地方奔来,逝者如斯啊。千年流淌的黄河,那一大片黄色混浊的水,还有那河中黄色的沙洲,让我不由作想,真的是“一方水土养一方人”的吗?难道华夏民族的黄皮肤就是这千万年流淌的黄河给予的么?抑或他们之间还隐藏着某种不可分割的内在联系么?  

    

三       

突然,右脚尖感到一阵阵锐锐的锥疼,心想,一定是踢到了掩埋在荒草中的石头或者是残砖断瓦的,于是,弯腰细看究竟,是什么样的物什让我受到了如此不公的待遇,哦!当我拨拉开那些虽已泛绿却并不葳蕤的草儿时,一角儿沾着泥土的大青砖角子,就支楞楞的戳在地表以外的碎草丛里。 

并没费多少功夫,我就把它从草丛下的泥土地里抠了出来。呀!这是一块从一端到另一个边上斜斜的残去了近三分之一的大青砖呢!我惊异地发现,它的厚度以及长宽规格和西岳庙古城墙上的砖竟是何等的相似。   

这是一块出自千年前古人之手的城砖。      

那青的颜色,那附着在砖面上的泥巴,酷似一张满脸汗渍满脸土渍的窰工与筑城工人的面孔啊!拟或是唐代守城兵士的脸!古潼关城是劳动人民创造的,也是他们的血汗与血泪付出的结果。此时,一座雄伟的古城关就幻化在我的眼前。   

四       

在冷兵噐时代,政治家与军事家们都以颇具智慧的眼光审视着山川地形,绸缪着未来随时一触即发的战争,他们希望用天然的地势环境,筑起一座座易守难攻的关陇。潼关就是这种政治与军事所需而应运的产物。      

据史料与潼关志载:

潼关最早设关应是东汉末年,即献帝建安元年(196年)。时关址建于南面土塬之上。汉末时的潼关城形制与守军规模较小,而且,潼关城的设置是在与东去不远的古函谷关废弃之后的亊情。     

到了隋代,朝廷又因政治与军事之需,几经谋士们硏讨,关城又从汉末时的土塬上向南挪移了数里。在那里重新筑城设关,派驻军队扼守。    

关址的选择,对一个朝代政治家军事家来说,自然是有着自己的考量的。到了唐代,一代女皇武则天在听取了军事将领的建议之后,认为,潼关关城设在那里不妥,于是就把潼关城从南塬上迁到了塬下的黄河边上。今天的潼关城遗址,就是从唐武则天时期沿袭下来的模样。  

这时的潼关城地势险要,南依土塬,那里沟壑纵横,地形复杂,北临黄河,其水势浩淼,令人望而怯懦却步,西面背靠巍峨的华山,是名副其实的“鸡鸣闻三省,一关扼九州”的重要门户,历来为兵家之必争。

    

诗圣杜子美的《潼关吏》把个潼关城的牢固与雄险描写的何等仔细:

士卒何草草,     

筑城潼关道。    

大城铁不如,       

小城万丈余。     

借问潼关吏,      

修关还备胡?     

要我下马行,    

为我指山隅;   

连云列战格,    

飞鸟不能逾。     

胡来但自守,      

岂复忧西都。      

丈人视要处,     

窄狭容单车。    

艰难有长戟,      

万古用一夫。    

哀哉桃桃战,    

百万化为鱼。    

请嘱防关将,    

慎勿学哥舒。   

看,诗人把潼关描写的是何等入微,他说潼关城是大城套小城,层层设防,大城像铁一样坚固,小城又依山傍塬,其势蜿蜒逶迤,恢宏雄伟,高耸若万丈之甚;问了一下驻守关隘的军吏,难道修这么雄伟牢固的潼关,是为了防御来犯之敌和外族叛乱的军队吗?军官让他下马徒步徐行,指着山那边说,你看,那高耸入云的工亊,即使带翅膀的鸟儿也飞越不过去啊!

只要有了战亊,在这里据关扼守,那么,帝都长安城的安全,还有什么可担忧!你看这仅容一人一车单行的道路,可是“一夫当关,万夫莫开”的呀!诗人又说,关隘固然可以凭守,但愿桃林塞之仗的悲哀千万莫要重演啊!那可是太窝囊了!请转告你们的官长,千万别蹈哥舒翰的覆辙,别轻易听信馋言开关与敌决战!哥舒翰的悲哀与尴尬,在于朝内杨国忠等奸人的弄权。但潼关确确实实在哥舒翰与安禄山叛军攻与守的对峙中曾发挥过巨大的作用。   

回溯历史上发生在潼关的战亊不下百场,而最著名的当属汉末曹操率兵战胜马超,夺取关中;再如北周愍帝宇文觉据潼关打败魏将窦泰、唐秦王李世民屯兵潼关、明末农民义军领袖李自成潼关南塬之战和抗日战争陕西儿郎兵出潼关激战倭寇于中条山,这些战例最驰名也最具代表性。     

因此说潼关是一座蕴含了无数历史军事信息密码的古城,同时,潼关又是一座因关隘因军事设防,而令无数文人吟哦诵唱的文化古城呢。         

五       

当然,话又说回来,潼关在冷兵噐时代仍然发挥了它不可抹煞的客观作用。即使是到了二十世纪中期的抗日战争时期,它也发挥着巨大的作用。难怪到了中日邦交正常化之后,黄河与潼关成了日本右翼分子很是向往的地方,因为他们一直耿耿于怀,始终不明白究竟是一个什么样的大河与关隘,成了他们西进灭亡中国的羁绊和阻碍,这两个地方让他们大伤脑筋而百思不得其解。

为了破解开他们心中的秘密,这些右翼分子不惜化装成商贾、旅人、记者而多次偷偷的来到黄河边,来到潼关城遗址边,远远的探视着这些让他们心惊胆颤的地方,他们企图弄个明白;但是。他们哪里知道中华儿女为了誓死捍卫祖国,誓死保卫黄河母亲,不惜用血肉之躯奋战沙场、驱除倭寇的决心和意志呢!      

古潼关在这里历经了战争的血与火,历经了时代变化的沧桑,它就像一个老人走到了暮年走进了坟墓,它当年的英姿已不复存在,那固若金汤的城池已荡然无存,留下来的只是一片废墟,一片埋藏着昔日辉煌残留下来的碎砖烂瓦以及零星成记忆碎片的遗址。 

遗址,遗址就是记忆,遗址就是岁月在大地上留下来的痕迹。如果没有了这些记忆和痕迹,那么,我们这个民族的昨天是什么就无从得知了。在这里,遗址既是过去,又是设计未来的教科书。我们就是从遗址上走来,又不断的一路前行,创造出一个又一个新的遗址,这是一个漫长的人类发展过程。  

   

古潼关已不复存在,可一座没有城墙的新的潼关城楼,却兀自孤独独的矗立在古潼关的遗址上。那腥红颜色的廊柱,飞翘的檐角,彩绘的墙壁,这又能怎样呢?它还是昔日的古潼关城城楼吗?不是。它只是现代建筑师们运用了古典的建筑艺术风格,再给它安上以一个古老的名字而已。那新建起来的潼关城楼,其实也是十分尴尬的产物!   

遗址是用来缅怀,用来凭吊,用来追抚,用来寄托的;如果没有了遗址,那么,历史还能感悟得到吗?昔日的残梦应该去哪里寻觅?去哪里收拾呢?这不是让历史落泪不是让古潼关落泪吗?  

至此,我开始怀疑自己以前对这座饱经历史沧桑,历经战火洗礼,蕴含了丰富文化元素与信息的古城潼关的理解,是不是有点过于肤浅了呢!卑以为我们不仅仅需要怀古与凭吊,我们更需要用历史的眼光从发展的角度,去审视去探索它的存在!     

听那呼呼作响的风,听那滚滚东逝的黄河流水声,它们同这已成废墟已被时间被历史掩埋掉了的古潼关遗址一样,默默的诉说着那曾经的过往,或是波澜壮阔或是满目疮痍的历史活剧。   

千年潼关,远去了的历史!你的文化信息和历史符号,将永远蕴藏在岁月的记忆中!


扫描二维码

关注我们 了解更多

一、关于赞赏

赞赏金额平台留5元,其余全部归作者。7天内点击量超过1000的,另加稿费10元,超过2000加20元,以此类推;7天内新留言20条以上奖励10元。作品发布一周后以红包形式发给原创作者。须加微信suyan834398802

二、投稿方式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