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关 宁】杨震生死之谜

 西岳文化 2020-07-23

文/关 宁

寻梦育贤宫

 沿着指引,我来到凤凰岭下的双泉村,去寻找关西夫子,寻找他授徒解惑的育贤宫。

 我来到旧址,四顾茫然,既未见“明道堂”的雕梁画栋,也未有“望河亭”的高雅翼然,也没有旌表功绩牌坊的肃穆,更没有汉顺帝“清德洁白”的亲笔题词,还有那司徒李合的撰文立石,这儿没有一丝遗迹,哪怕是一间茅屋、一张画像、一块石碑、一本古书、一只毛笔也好。

我不信,赫赫有名的杨震在此讲学数十年,被尊为关西夫子,视为孔夫子再世,继汉朝之后,明清官吏怀着无比虔敬之心,累世修葺,彩绘一新,如今竟连一丝痕迹也寻觅不到?

 一群留着花白胡子的老人围了上来,得知我的来意,便饶有兴趣地和我摆开了龙门阵。从“关西夫子”,谈到“四知先生”,再谈“大鸟奔丧”,关西夫子与孔老夫子的孰是孰非,我这才明白,许多文臣武将立有各式各样的功德碑,武则天立有难以言表的无字碑,而杨震什么碑也没有立,却在人们心中矗立了一座道不尽的丰碑。

 他们说,孔夫子删除六经,垂宪千秋,为万世文章之祖,但他从未踏上关中这块神奇的土地,成为终生憾事,而杨震讲学关中,弘扬儒学,正好填补空缺。孔夫子虽为文圣,也有陈国断粮,蔡国遭困,到处碰壁之窘,而关西夫子却以文动三秦,官享太尉,廉垂四知而彪柄千秋,实现了孔夫子治国安邦的夙愿。关西夫子将孔老夫子发扬光大了。

他们说,天下杨氏出华阴,华阴不仅是天下杨氏之源,而且杨氏家族因先祖的文功武略封侯拜相,更因杨坚、杨广父子建立隋王朝而将杨氏推向权力的峰巅。这与杨氏家族的优良传统分不开,更与杨震沐浴了凤凰岭的春风雨露分不开。作为杨坚先祖的杨震少时敏而好学,“明经博览、无不穷究”,牛心峪槐树成荫,杨震便在这清幽之地一边耕读侍奉母亲,一边设馆讲学,因“震学识渊博,德高望重,故从学者如市”,被当时誉为关西夫子。

但杨震四处讲学,一日来到双泉,但见“两泉交流,以桥结彩”,古驿道上人来车往,便利的交通,优雅的环境,使他把学馆从牛心峪迁到这古道旁。双泉村比起牛心峪来更是一块圣地,而杨震在此教书育人就是数十年,“晚霞永朝,文辉万载”。

史载“震讲学数十年,有弟子三千”,可谓桃李满天下。虽然未留下有关教学方面更为详尽的资料,但双泉占尽地理之优势,以杨震之才学、人品,定使四方学子趋之若鹜,名动关中,双泉一时成为文化的聚焦中心。至于当地之人,应更是受惠无穷。可以说双泉造就了关西夫子,使他名扬关中,而双泉因杨震名声鹊起,成为关中的文化中心。

 他们说最感叹的是杨震的博学与人品。他继承了先父的清白家风,淡泊名利,多次公车征召而不去,更不会削尖脑袋往进钻了。到五十岁时,在大将军邓骘的力荐下,杨震万不得已,依依不舍地告别了他讲学几十年的幽静书院,告别了莘莘学子一双双挽留的目光,步入充满坎坷的仕途。

政坛本就是个大染缸,而杨震却要作清白吏,廉垂四知,作常人之不能。曾因杨震举荐得以任昌邑县令的王密得知恩师任东莱太守途径昌邑时,也许出于感恩,也许欲另谋高就,便深夜来访,怀金十斤,请震笑纳。震感叹道:“故人知君,君何不知故人,何也?”王密答道:“夜暮无知者。”震斥责道:“天知、地知、你知、我知,何谓无知?”王密羞愧万分,持金告退。这是何等的气度,在此,杨震的高风亮节可见一斑。

 凭着超人的才学,凭着人格的力量,不久杨震应诏入朝,累升司徒太常,尽管如此,他依然公正廉明,不受私谒,蔬食布衣,出入步行。亲朋劝他抓紧时机,为子孙添置家业,他则笑言道:“使后世称为清白吏子孙,以此遗之,不亦厚乎?”此话,该令多少敛财有方的贪官们汗颜!

 他们说,已是垂暮之年的杨震,瘦弱的身躯中,却藏有铮铮硬骨,不愿尸位素餐的他,不平则鸣,直谏安帝,弹劾奸佞,因而得罪一批贼臣,被人诬陷,贬为庶人,遣归原籍。

在离开洛阳行至夕阳亭时,胸怀天下、心忧万民的杨震悲愤地对儿孙及门生道:“死者士之常情,吾蒙恩居上司,疾奸佞诈恶而不能诛,恶嬖女倾乱而不能禁,以何面目复见日月”,遂蒙生死志,叮嘱子孙,他死后“以杂木为棺,布单被裁盖形,勿归冢次,勿祭祠”。言罢饮鸩而死,时年七十岁。

人死如灯灭,可奸臣仍不善罢干休,阻止震丧归里,使“露棺道侧”并株连震诸子贬为邮吏,行人见之无不垂泪。直到一年后,顺帝刘保即位,贪官污吏并诛,震方沉冤得雪,朝廷赠钱百万,将震以中牢之礼改葬潼亭(今潼关吊桥),此地与双泉更是一步之遥,葬礼之隆、规格之高不啻于皇亲国戚。

这块凤凰精灵浸润过的土地接纳了这位高贤,显示奇兆,据《后汉书》“先葬十余日,有大鸟,高丈余,集震丧前,俯仰悲鸣,泪下沾地,葬毕飞去。留翎于朝阳山。”

 我问他们这只大鸟是何鸟,他们肯定地说那是凤凰精灵。这块神奇的土地孕育出这样一位才德双全、清正廉明、胆识过人的传奇人物,其才比孔孟,其德配天地,不是凤凰的化身又是什么?而有凤来仪,既是旌表他崇高的人品、超众的才学,又是吊唁他壮志未酬,悲愤而死,造成此地的文化断层,更是向世人昭示:千古功过,留待后人评说。

不知是杨震化成了凤凰,还是凤凰化成了杨震,但杨震终于圆了他的梦,圆了孔夫子的未竞之梦,虽然“杨震幽魂下北邙,关西踪迹遂荒凉”,但“四知美誉留人世,应与乾坤共久长。”


作者简介:关宁:字致远,陕西华阴人,著名华山文化学者、西安交大城市学院客座教授、易道书画家。多年以来一直从事华山文化、国学、易道书画方面的研究,主要作品《远逝的凤凰》、《岁月流痕》、《山水之间》、《华阴文化解读》、《华山品易》、《破解人生的密码》、《华阴历史上的帝王将相》等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