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闲人野士》读老村

 西岳文化 2020-07-23

文/苏筠

《闲人野士》读老村

写文章真的是有专业和业余之分的。这是我读了老村老师散文集《闲人野士》中几篇之后的感受。

有的文章就像小溪,一眼看去里面的小鱼小虾,蝌蚪碎石玻渣,甚至垃圾都看得一清二楚,因为太浅显了,你不用怎么动脑,就把他的优劣看得透彻明白的了。

老村老师的文章就象一泓潭水,远观似乎不怎么惊人,走近了仔细看,你才会感觉到它惊人的美。

首先他的颜色是经过沉淀的深绿色,单单这种色泽,就把他自然而然的和那些小溪区分开来,坐在潭边你用心观察,细细品味,你会发觉这弘深潭里边有大鱼大虾甚至有美玉宝石等,你便欣喜的睁大眼睛寻宝了。

我是一个非常懒惰的人,很少耐心认真的去看一部书,也许是心性使然吧!

为评职称,硬着头皮考了汉语言文学专业函授班,混了本科文凭。之后晃荡多年,不知何去何从。

偶尔看些杂志,象读者文摘之类的,只为消遣或睡前的催眠而已。那些大部头的中外名著,也有心血来潮的购买,却都被束之高阁,极少翻阅。

后来公众号文章铺天盖地,养生的,鸡汤的,文史的,两性的......下班后来个葛优躺,时间就从指缝唰唰的溜走了。

读了老村老师的作品,我才知道了什么叫文人,什么叫大家之言。

2018年见过老村老师本人,圆圆的脑袋,圆圆的鼻子,黝黑的皮肤,叼着一根斯大林烟斗,真是其貌不扬啊!

有幸得他赠书《闲人野士》,可是由于忙或其他原因这本《闲人野士》被闲置一旁。

这些时日不知为何,突然良心发现似的,越来越觉得自己知识积淀太少,得要静心读些名著,但一直没有时间去原先的旧房子翻找那仅有的一点点藏书。

那一日打扫卧室,看到近一两年来因编辑公众号接触的作家文人赠予的一摞图书,安静的躺卧在窗子旁边暖气台上挨墙的角落,平时被厚厚的窗帘遮挡着,落了一些细密的灰尘。

既然没有鸿篇巨制能让我去阅读,那就权且胡乱拿一本聊以自慰。这样就把《闲人野士》拿了出来。

用湿巾擦拭干净,开始我所谓的静心读书之旅,没有拿笔,也就没有做读书笔记。

开始读第一篇关于麦田的文章,就百思不得其解,读不懂啊,也引不起多大的兴趣。但是既然拿出来了,也刚好应了我要好好读书的心思,就再多读几遍吧!

还是读不懂,那就翻一翻后面的文章,这样一来,越读越有味,竟然撂不下了,这几日只要一得空就捧着《闲人野士》兴致盎然、滋滋有味的阅读。心下窃喜,终于有抓住我心的物事了。

《闲人野士》的每一篇都读完了,以我利用闲余时间的最快速度。掩卷感觉是篇篇精彩,篇篇受益无穷,待我细细再来品读,要带上笔记本的那种。

意犹未尽,再欣赏欣赏里面的插图题字,好多画起初我是看不懂的,好多字也不认得,只感到粗重线条下隐含着一股飘逸的风范。

封面左下画着一个男人坐着一把椅子,让一只小猫舔着他的脚趾,他低头无限怜爱的看着小猫抑或自己的脚趾。头上几绺头发,似乎是刚洗完头,用五指拢成大背头的样子,右上方题写着四个拙拙的大字,“闲人野士”,是书名显然也是对自己的称呼。

为什么他把自己称为闲人野士?读完全书,我既没有感觉到闲也没有感觉到野。

宋朝的苏学士称自己为闲人,半夜时分两个大男人不睡觉在院子里转圈圈,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又想起唐代大诗人杜甫把自己称作少陵野老,现在想想苏轼和杜甫,哪一个闲,哪一个野?

想是苏轼被贬黄州无要职在身,落了个闲职,平日里无甚要事可做,利用这大把的时间游山玩水,排遣胸中块垒吧。

杜甫呢,为什么自称野老?是不是因为安史之乱时期,他拖家带口逃至蜀地一个偏远无人小村,自建茅屋,无邻无友,认为自己变成了乡野之士?

老师自称闲人野士,难道是效仿他们?不得而知。

但无论怎样老村老师绝非是闲人野士。他是真正意义上的文人,他胸怀天下体恤苍生,他的文章虽不能够惊天地泣鬼神,但足以撼动每一个有思想有感情的灵魂。

就像愚公,固然撼动不了大山,但他敢做敢为,敢写敢当,谁有这种精神?谁有这种魄力?

有哲人说过,读书就是在与作者灵魂进行对话,真是这样呀,这次读《闲人野士》使我真切的感受到了。

我觉得我在与一个高贵的灵魂在对话,在探讨,不日不夜,不眠不休。我拿出笔来,将那些充满哲理、耐人咀嚼的真知灼见,认真勾划,悉心体味。

上班的间隙,有时想起书中某些话语的意味,竟哑然失笑,但原句却记不全面。再读时就把先前勾划的句子工整抄下,抄后再品咂品咂。

对于生性懒散的我,这行为在我工作以后是绝沒有过的。

老村老师说他规定自己每日阅读20万字,这得多么勤奋呀,真是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难怪他能写得这么好!

以后我得好好努力了,虽不敢规定每日读多少字,至少利用好闲余时间,多读几本好书。

想想真奇妙啊,《闲人野士》不但让我爱上读书,还变得勤奋起来。这就是好作品的魅力,它不单单影响当下,不单单影响部分人,它还会影响到许许多多的陌生人,甚至一代又一代的人。

我先把部分摘抄文字展示一下吧。

贫困是上天给予少数品行优秀文人的一种恩赐,是他们中极个别人才能享受并感受到的一种福分。

我认为一个好的文人应该是游刃有余的穿梭于贫穷和富贵之间,粗饭与豪宴之间,甚至还可能是亲历的罪恶和眼见的善行之间。

贫困对常人或许是火坑,要不纷纷都往外挣扎,其情其景经常是离经叛道,惨不忍睹,但对文人,它是冶炼人生尊严和自由精神的熔炉。

一个人面对贫困,倘若能安之若素,这世界对他不知还有什么穿不破的壁障。

如想做一个属于历史的文人,应该潜伏于社会的底部,用精神的深肺去呼吸大苦大悲的人类史所吹来的真实的气息,而获取这种呼吸的经验大道,唯贫困绝无二途。

以上文字摘自《写作与生活》,老师是教我们作为文人,要平静坦然的面对贫困,从贫困中汲取丰富的养料,创作出传世的作品。

你的文字,就该象母亲创生你自己一样,独然是你,活灵活现。

好的文学,就该提炼出新的材料,寻找到最能代表我们民族质朴优美的语感,并通过这语感,将我们民族气质中更多的因素传递下去。

作文学除了语言的问题,还得善养自己的心性,使他总处在最佳的叙述状态里。

以上文字摘自《文学与木匠》,老师是在教我们写作要有自己鲜明的与众不同的特色,不要盲从,不要人云亦云;要时刻培养自己进入最佳的写作状态。

作为写小说的人,天生就该像那些遭受过许多磨难的老妇人,不登大雅堂,不是供浪荡子弟起哄追逐的大红大紫的玩物,而更多像是游走江湖的说唱艺人,有着风花雪月的经历,放逸散淡的情绪,以及大彻大悟的心境,并躲在生活的角落,以独有的性情,言说着人间的悲欢。

以上文字摘自《风水到谁家》,老师恰当地总结了现代文人所处的境地,指导我们作为写作者,不要日日想着大红大紫一朝成名,假若真能这样,也只是昙花一现,迅即灰飞烟灭。

我们要努力去经历世事、观察万象,去思考去顿悟,去培养高逸的情怀,然后在生活的一隅,用自己鲜活独有的笔触记录那有意义的人和事。

天底下的事情,作文人很难,做个好文人尤其难。对于人事,它既是孤独的行客,又是被天地怀抱怀养的宠儿,离开了自然,他便失去最后的倚托。这就是文人,孤独于广阔,淡泊以致远。他们在追求真理的途中,以其行颍独存的骨气,锻打着茫茫人海中的精神珍品,成为各自殊异,又本质相同的人群。

以上文字摘自《去世外桃源》,这是老师在提到陶渊明后所写的一段话。他认为文人从古至今是一脉相承的,难道不是吗?

好文章是自由性情的产物,在许多时候它就在你心里死磨活磨,而你就像得了肺痨的病人一样,终日闲闲的想,懒懒的等,搜索各式稀有的药物与补品,当然对文人来说是知识,不断的调养,结果仍然不见好转,终于一日绝望至极,自己扛不住了,一团鲜血喷口而出。

这便是文人的懒,即在另外的层次上,还有一种意义,那就是面对世俗一些看上去紧要的东西,不上心,不伺候,一种骨头里的自信和孤傲。

以上文字摘自《好懒的文人》,老师用独特的比喻,写出了好文章出炉的过程,把文人内心活动的复杂曲屈状态写得生动形象,实在是太精辟了!

文人看似闲着懒着,实则是在苦思不得之后,特意让自己处在身心闲散状态,进行“调养”,这样假以时日,待灵感迸发,奋笔疾书,废寝忘食,好文章便喷薄而出了。

这让我想起《论语》里的句子,“学而不思则惘,思而不学则殆”,老村老师是在指导我们,写文章要勤逸结合,不要一味的埋在书堆里。

我以为每个人的心灵,其实都是他自己的书。

一个人,无论他的地位多么低贱,生活多么贫寒,但他身体的细胞亦然是数亿年生命进化的结果,生命是细胞和遗传密码的组合,心灵又是这组合的核心。

用读好书的方式丰富心灵,让心灵与书相得益彰。

现在的电视绝大部分还没有能够做到像美好的书籍那样,让心灵与她在优雅与沉静中进行交流。

其实心何止是一本书,它是包容万生的大海。

以上文字摘自《心灵的书本》,老师认为每一颗心都是独特丰富的包容万生的,没有高低贵贱之分,所以每个人都应该珍视自己的心灵,最好用读书的方法,去不断地滋养她。写作者尤其应该如此。

上边摘录的这些文字,都是对我们写作爱好者有指导意义的经典语句,在此与文友们共享。其余摘抄的经典佳句,随后另行探讨。

《闲人野士》的内容是包罗万象的,除了关于文人、写作方面的文章,还涉及到老村老师的父兄朋友、乡亲发小,家乡的黄土地、土坑、桐树小院,思慕的美人、大师、长箫,以及老师自己写文绘画的经历等等不一而足。

其文辞练达意丰,观点独道深远,运笔老成犀利,行文匠心别具,悲喜自然流露,冷幽默式的语言解析着沉重的话题,反复品读,余味无穷……真可谓是老师文中所言:独然是你,活灵活现

老师也践行了自己对文人的总结:“有着风花雪月的经历,放逸散淡的情绪,大彻大悟的心境,躲在生活的角落,以独有的性情,言说着人间的悲欢”。

好文章琢磨不尽,《闲人野士》还有待进一步去研读挖掘。

老村,原名蔡通海,陕西渭北澄城人。上世纪90年代初以创作乡土小说而崛起于当代文坛,他的代表作《骚土》印行数十万册。此后的《鹫王》、《怅》等也受到读者的欢迎,被评论界称之为"当代最了解中国农村的作家之一"。闲暇时刻以作画为雅兴陶冶情操。


当然,我还要想方设法去拜读老师的长篇大作《骚土》、《鹫王》、《怅》、《我歌我吻》、《撒谎》、《黑脎》等,还有中篇小说集《畸人》、随笔集《生命的影子》、书画集《痴人说梦》和自传体小说《吾命如此》等等。

写到这里,我似乎看到了那个渭北农家小院如伞的大桐树下,坐于石桌旁,摇着蒲扇,正在享受清凉微风和点点月光的老村老师,轻轻问候一声:老师,您是否正在与谁一道扪虱夜谈?

作者简介:苏筠,网名田间漫步,现居渭南华阴市,爱好阅读、旅游,时常有感而发,执笔为文。作品散见于网络。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