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苏东坡在江门……

 苏氏信息平台 2020-07-23

苏东坡在江门…


公益是一个有传说的地方,而其中最有名的就莫过于旧新宁八景之一的“苏渡怀贤”的故事和刘三姐的传说。

“苏渡怀贤”指的就是苏渡亭的故事。该亭位于公益墟往牛湾方向约1公里处。相传,当年北宋大诗人苏东坡被贬岭南时,曾渡潭江在此上岸(潭江旧称苏江)。至南宋时建亭纪念,明代洪武年间重修,民国十七年(1928年),公益建埠委员会再次重修该亭。现存的苏渡亭已非原貌,只剩一个有10根柱子,3米多高的陈旧亭子。亭正上方清楚地从右向左写着“苏渡亭”三个字,但其原有颜色已褪尽,只隐约可见为蓝色。正面两边的柱子上的对联已经看不清楚,只能依稀看到右边柱子上的开头几个字是“古渡遇仙”。亭子上贴满了各种医疗广告,四周杂草丛生,与当初新宁八景之名相去甚远。

今天我们见到的苏渡亭,是1910年建的,主亭已毁,前亭仍在。

道光三年(1822年)版《广东通志·艺文略》中记载:明朝时期广东著作中有《刘三妹》一书,清初此书亡佚,因而我们无法了解刘三姐的全貌。道光十九年(1839年)版《新宁县志》(即台山县志)记载刘三姐说:“三妹,春州人,素善讴,修道于凤山石室,遂仙去。” 

  结合下面将要提到的民间传说,我们得知,刘三姐原名刘三妹,又名刘三太,宋朝时广东省阳春县人(阳春宋朝时名春州),曾在江门一带居住。她白天到处为民众唱歌,夜间纺织,传说在新会县文章都(现台山市大江镇)斗洞大巷村凤山石室成仙,江门五邑各地都有关于她的传说或歌谣。

据闻,除了苏渡亭外,在其对面的1.2公里处的大巷山丘上,有传说中苏东坡遇仙和明代大儒陈白沙讲学的三仙寺遗址以及刘三姐修道成仙的所在地———凤山石室。

传说某日苏东坡从水口渡江去公益镇,打算拜访住在华林村的钟鼎和尚。不意和尚外出,正当东坡前往渡口准备返回之际,他看见一位村姑提着饭篮正下船,一时技痒,随口唱了一句意在开玩笑的山歌:“头发蓬松两乳乌,朝朝送饭去田夫。”歌声刚住,村姑就回敬道:“是非皆因多开口,记得朝廷贬你否?”东坡顿时觉得此村姑决非等闲之辈,便倾尽才情和她对歌。一边唱,一边走,不知不觉中,他跟着村姑来到凤山顶上,只见这座山开满如锦缎般的红花,一条瀑布从半山飞流直泻,溅出无数光洁的水珠,再汇成一道深涧。这时东坡才知道村姑名叫刘三姐。

  东坡和三姐谈诗论史,竟忘了时间。天黑了,东坡要求借宿。三姐出一上联:“寂寞守寒窗,寡室宁容寄客寓?”言明对上了才能住宿。这上联十二字全是宝盖头,把大诗人难住了。东坡苦苦思索下联的时候,顿悟山外有山、人外有人的道理,因为恃才傲物而遭贬谪的怨气也化解了,但东坡也非浪得虚名的才子,他思索后终对出下联:“逍遥遊远道,适逢邂逅遇迷途。“话音刚落,东坡耳边响起一声炸雷,眼前闪过一道电光。东坡睁眼一看,坐谈的茅屋变成巍峨的宫殿,身边的村姑变成雍容华贵的仙女。他这才明白,歌仙刘三姐化身为村姑来点化自己。三姐送给他一条竹篾,说日后见到皇帝,竹蔑会变成花篮,一切过犯会得到赦免。

  1499年台山立县后,人们在苏东坡巧遇刘三姐的地方建了苏渡亭,在凤山建了三仙寺,以作留念。今天我们见到的苏渡亭是1928年重建的,三仙寺已在“大跃进”时倒塌,残留山门对联“白沙讲学行吟地,苏轼逢仙寄迹门”,一来纪念东坡与刘三姐,二来纪念陈白沙曾在此设帐授徒。

  苏东坡到过江门许多地方,可惜没有留下诗作,但却有后人的题咏。明朝戏剧家汤显祖曾渡潭江有诗曰:“峡谷月华明,纵目数峰青。临川无限感,坡老渡头情。”

而另一景点凤山石室则因与历史名人刘三姐有着不解之缘而成为古代台山八景之一。凤山原称浔阳山,其左边有一座山峰俗称刘三妹仙峰(刘三妹即刘三姐之原名)。以前,山中有一石室,如麻篮水盆,下有石壁,源泉下流如注,人称“石涧珠帘”。石室前有一座“三仙寺”,为台山市大江镇人所建,以纪念刘三姐在此得道成仙。此事有寺中石碑记载为证:“三仙寺在斯山,由来久矣。仙,春州人,刘其姓,三妹其名,修道于凤山石室,得袂成仙,乡人就其地立寺而奉祀焉。但仙之来斯山,其年月不可详考。考之邑史所载,仙人善唱与朱光卿同入谚语,则成仙拟在元之季。参之传闻,此为苏东坡曾游斯山,遇仙而返,则成仙拟在宋以前。”另根据《中国民间文学集成广东卷———台山县资料集》一书中的记载,现存的出自公益的歌谣竟有32首之多,可见,当年刘三姐曾留于此的传说也不能说是空穴来风。

  此外,根据历史记载,凤山脚的溪涧旁原建有书斋,明代大儒陈白沙曾在此讲学。三仙寺内也有对联曰:“白沙讲学行吟地,苏轼逢仙寄迹门。”

  虽然如今书斋早已湮没,三仙寺残址也毁于10年浩劫,而凤山石室更因大跃进时炸石头而使原貌不再,但有关的传说故事却仍为老公益人所津津乐道。

明朝评定的台山八景,公益占有两个:“苏渡怀贤”和“凤山石室”。前者纪念宋代文学家苏东坡在此巧遇歌仙刘三姐,后者是刘三姐“得道成仙”的地方。

明朝时,江门哲学家陈白沙在凤山石室筑了书斋,在此设帐授徒。清朝时,斗洞人在此建了三仙寺,纪念刘三姐成仙。寺门对联是“白沙讲学行吟地,苏轼逢仙寄迹门”,以怀念两位文化巨人,而苏东坡巧遇刘三姐的渡口上,人们在南宋时建了一座苏渡亭。《四库全书》562-376页有一段关于凤山石室风景的描述:“峦峰高耸,俯瞰浔江。峰山有石室,下有石壁,数丈瀑布沿壁而下,光溅如珠,名为石涧珠帘。”

刘三姐,原名刘三妹,青年时代曾在江门一带活动。江门古籍中,有关于刘三妹的零星记载。自宋朝以来,她的故事在广东地区广泛流传。

  1958年,广西一位小学教师将她的生活场景移至广西,创作了歌剧《刘三姐》。1959年,长春电影制片厂编剧兼寻演苏里(1917年-2005年,安徽人)和乔羽进行了再创作,拍摄了轰动一时而又影响久远的影片《刘三姐》。

从此,全中国的人都误会刘三姐是广西人,并否认刘三妹即刘三姐。苏里生前说道:“刘三姐是当地民间传说中的歌仙,但她的名字并不统一,有叫刘三姐的也有叫刘三妹、刘三太的。”

《四库全书》第562-376页记载它的风景说:“浔阳山,在城东北四十里,峦峰高耸,俯瞰浔江(现名潭江)。峰上有石室,下有石壁,数丈瀑布沿壁而下,光溅如珠,名为‘石涧珠帘’。” 

  光绪版《新宁县志》描写道:

“凤山,在县北三十余里,一名仙女峰。上有石室,名为凤山石室。内有二石,如麻篮水盆,相传刘三妹所居……三妹,春州人,素善讴,修道于石室,遂仙去。山有草开花如锦,名曰‘映山红’,故俗称仙花。石室下有石壁数丈,瀑布沿壁而下,光溅如珠。下有深涧,泉极清美。涧旁旧有书斋,陈献章(白沙)曾讲学于此,遗址存焉。” 

  从上述古籍的记载中,我们领略了刘三姐故居的优美风光。1927年6月16日《台城舆论报》第七版刊登骆慕颜长诗《游三仙寺》,其序言说:

“三仙寺在公益区凤山巅,即台山八景之凤山石室也。秀竹茂林,清泉如雪,奇观也。相传苏东坡访钟鼎和尚于渡头,与刘三妹相嘲(即对歌——抄者注),后刘三妹登山成仙,容印石壁,不可磨灭。

  丁卯(1927年)端午前一日,余途公益归,道过其地,登峰浏览,藉瞻仙容。寺僧愿智,导余参观,一无所见。久之,仙容宛然。见石壁上,如十三四岁女儿,姿容绰约,绝进佳丽也。幻耶?真耶?抑景由心造耶?进称蓬莱方丈、进外桃源,不是过也。”(标点符号为抄者所加)

  1932年版《开平县志》44卷第9页记载了刘三姐于1783年向人们显现的传说:

“相传有修炼女子于乾隆四十八年(1783年)现迹山中。时有歌咏之声,睹纺织之状,自道为刘三妹云:‘此间石室吾昔日之居处,石床吾昔之游息,石碗吾之麻砵也。’乡人立宇祀之,额曰‘三仙寺’。” 

  开发利用刘三姐人文资源,有助于丰富江门的文化底蕴。我们需要继承和发扬一代哲人陈白沙和梁启超的学术成果,同时也需要刘三姐这朵民间文学奇花。刘三姐故居凤山石室是尚未开发的旅游资源,喜欢刘三姐的人、喜欢探秘的人会乐于去领略刘三者“容印石壁”的神奇玄妙。这有待于江门五邑的地方史工作和民间文艺工作者努力。

还有一种讲法是苏东坡于绍圣四年(1097年)第三次被贬斥,从惠州贬往海南岛儋州。他从惠州取道广州、南海、新会、新兴、德庆、梧州,去广西藤县探望其弟苏辙,然后经雷州、海康、徐闻,渡海入海南,任儋州府学教授。

苏云峰提供


热门

文章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