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建筑中的瑰宝:苏氏书香远,宗祠文化深

 苏氏信息平台 2020-07-23

 通海县,隶属于云南省玉溪市,是云南省蒙古族聚居地,烤烟高产县之一,玉溪地区辖县。位于省境中部偏南,杞麓湖畔的湖积平原上,石灰岩山地围绕四周。苏氏书香远,宗祠文化深!今天,这里要向大家介绍一座在众多家庙祠堂中极为罕见的苏氏宗祠历史……


通海

苏轼后人及苏氏宗祠

苏氏宗祠距河西城东门一里许,宗祠布局坐西朝东,祠堂平面呈长方形,占地面积1300多平方米。

寸村,初次听到这个名字,以为不过是个弹丸之地的小山村罢了。到了通海县河西镇之后,方知这里与过去的河西老县城连成一片,仅有一路之隔。然而,让人惊奇的是,这里不仅生活着苏轼后人,还有一座始建于明朝前期、占地面积达1300多平方米的苏氏宗祠。

苏氏宗祠距河西城东门一里许,宗祠布局坐西朝东,由祠堂大门牌坊,中殿、大殿和过去的大门前大池塘(现改为停车场) 四大部分组成。宗祠始建于明朝前期,清嘉庆丁卯年(1807 )族人筹资更张扩建,始具现存规模。祠堂平面呈长方形,占地面积1300多平方米。

苏轼后裔、今年78岁管理苏氏祠堂的苏全斌老人

记者找到苏氏后人、今年78岁的、管理苏氏祠堂的苏全斌老人。他说,苏氏宗祠是通海县境内保存较好,最能体现明式建筑风格、清式建筑特点的石木手工技艺。建筑技巧,构造技艺,都表现了河西石木工匠传统技术和艺术的精湛。2009年12月和2013年5月,分别被通海县人民政府和玉溪市人民政府公布为县级和市级文物保护单位。

苏轼后裔何时来到通海

苏轼后人是如何来到通海,如何定居寸村的?苏全斌从家里拿出《河西苏氏宗谱》。据说所载,其祖乃四川眉县苏老泉之子苏东坡之后,因官调讧南江宁府上元县。元末苏那怀奉调入滇,守河西曲陀关,苏宝为长子。故通海苏姓遵苏那怀为一世祖,苏宝为二世祖。“始祖仁卿公讳那怀,先世肇陕西武功郡,为苏轼后裔,元末宦江南,任江宁府上原县知县。元至正(1341年-1368年)初年,因滇土酋作乱,奉旨平镇,为万户府同知,后任武威宣尉使驻守临安路河西县曲陀关都元帅府,后卒于官中,遗有一女二子。姑居长,弟尚幼,遵父命立志守贞,抚二弟(苏宝与苏实)成名,寿享百龄无疾而终焉,被皇帝旌表为义姑,入节孝祠。苏宝后为将军,留在河西,苏实明朝时中举到石屏任职。”

苏氏宗祠石墩上的《东坡弹琴图》

《苏氏宗谱序》记载:“先祖仁卿公讳那怀自陕西武功县仕于江南江宁府上原县知县后,  留居江南上原县筲箕村。元至正二十年,因滇省土酋作乱,奉旨同旃元帅(阿喇帖木耳蒙古右旃)平滇,官居宣慰使司(同知)。驻守河邑曲陀关都元帅府,遂家于此,生有一女二子,世祖(义姑)守贞,抚二弟成立。长惟善居河西城外,次惟顺因任石屏府,即移居石屏先河创有族,但甚卑隘。至嘉庆之丁卯年,族人几费经营始更张之,有大殿三间,两耳房各三间,中殿三间以供祖姑;大门、大殿两旁有厨房。规模宏大,  内中尽皆雕画等,费银壹仟余百两。族人环祖庙留居于此,岂非。祖德宗功所由致软,乃先人创之,后人不能守之。至成丰六年,本邑逆民作乱,四月十九日烧杀北乡大村,随即将北乡一带烧杀更纠殆尽,成至次年。有元新营杨参府保全之,于五月十六日已时又来轰战,遂将我祖庙并营中魁阁焚毁,民房之类毁殆尽。其日并东城外五圣殿、会仙楼,南城外武庙,北城外东狱庙、二公祠、灵官殿、观音阁、寸村土主庙等处名寺皆焚之,鸣呼逆民之罪恶也。但恨我族中蒙祖宗德泽现有男丁百余人,而柔儒者半畏缩者半,多方激发不所振奋,竞致各相逃避,委曲祖庙而弃之,遂使逆得恣意焚毁。将四百余年基业一旦化为焦土岂不惊恐, 自今以后游离失所,并我宗绪后难考据,特将宗谱为簿并本祀田为簿本,藏之数处应此有所失,彼必有所存,不致浅灭,云尔。是为记。懋祖。咸丰六年七月初八日书于河邑之红杏书屋。”

对于为何要选居河西,《宗谱》记载:“二世祖宝告老归,择选河邑来定居,认河民风谆卜,又有螺峰叠翠,山清水秀杞麓湖,土壤肥沃适桑田之耕,因而定居此,立祠苏家营。”

对于义姑苏氏女,从国史到地方史均有记载。《清一统志》记载:“苏氏女,父苏那怀,元末任曲陀关万户同知,卒,两子俱幼,女抚育成立,终身不字,事闻被旌。”《新纂云南通志》记载:“苏那怀女,河西人,父于元末任曲陀关万户同知,卒于官,弟宝、实俱幼,抚育成立,终身不字,事闻,旌。”《康熙河西县志》记载:苏那怀,字仁卿,陕西武功人,任曲陀关宣慰使同知,卒于官,子宝、实俱幼,女抚其子,遂家于河西,子孙分居各县,在滇最为巨族。如今,苏义姑墓还在普应山上。 翻阅《石屏苏氏谱系》,上面记得更为翔实。其祖上是眉山东坡后裔,宦时于江南江宁府上元县(今南京市)筲箕村。始迁祖苏那怀,出身进士,元至正初年,因滇省土酋作乱,以文进士选武略奉旨平滇。初为万户府同知,后以威武宣慰使职守临安、河西,又称西城卫曲陀关。及妣身故后(一说公殁于王事)因儿女均尚幼,未便发回,遂葬于河西。长女遵父命而抚育二弟成名,不忍许嫁,寿享百龄,明朝皇帝旌表节孝义姑,入府、州、县三属节孝祠,建坊勒石。大兄弟苏宝,字惟善,赐进士出身,袭爵毅武将军。二兄弟苏实,字惟顺,明洪武五年壬子举人,洪武八年选授屏州学博,即家石屏,遂成望族。苏惟善裔孙则居于河西治之云南关外,命为苏家营,迄今五百二十多年,已成河西巨族,至今居弥渡、易门、玉溪,文山,通海,峨山者,均属惟善公之苗裔,居石屏或由石屏转河西者,为苏惟顺的裔孙。居石屏或由石屏、河西移居外乡者,都是仁卿公的裔孙。

《苏氏宗谱》记载了宗祠的历史:“为祭祀祖,不忘根本,于明代在营间初建一宗祠,族人环祠留居,但“甚卑隘”,至清嘉庆丁卯年,族人为发扬光大祖业,几费经营更张,方建成规模宏大,内中尽皆雕画,气势恢宏之苏氏宗祠。至咸丰六年( 1856年)地经兵燹、祖庙焚毁,民房几尽,族人流离失所,后经族人多方努力筹资,于光绪年间迁此重建现在苏氏宗祠。”

苏氏宗祠大门牌坊为石木结构斗拱式门洞建筑,座基长40米,和中殿、大殿间架宽度一样对称,是按五门洞大型坊设置,但只留中间的大门洞,其余四小门洞封平不通。整个牌坊用石木雕刻艺术砌支装饰,彰显稳固大方的气派。大门堂门槛长3米,安六扇木板门,门槛左右各安一石鼓礅凳。中间大门非有大事不开,平时进出走大洞两边左右对开的侧门。门堂宽25米,铺五排沙石板材,较为平整,下五级石阶至门前大路。 大门左右有青石大型须弥座,须弥座上有石雕大象,大象背脊雕刻成磉盘石,托起两根坚实的柱子——整座斗拱牌坊的重量就靠这两根柱子承重挺举。大象稳重安祥,负驮千钧,生动逼真,形象少见。象背脊柱的整座牌坊,都是明式斗拱榫卯结构,厚重技密实,层层叠架。斗拱构件主要是斗形木托块与弓形横木纵横关部交错层叠榫卯套接构成,逐层向外挑出,一托二、二托四、四托八……形成下小上大的托座。 苏氏宗祠牌坊从外观看分为三层。第一层是细劈石和青砖结构,总宽13 米,左右青砖礅距8 米,砖礅外侧左右各2.5 米,建筑砌长方形须弥座石墙基,平整大气。砖礅内侧到大门礅石须弥座象驮柱,下安长条凳左右各一,凳下封实,可坐五、六人;上安格子花窗和木板屏障。牌坊基础两边都用青石细劈磨滑支砌,刻线条石图二,左刻《水船弹琴图》,寓苏东坡游赤壁而写出名文《赤壁赋》;右刻《童子献伞》,寓苏氏子弟长途赴京赶考。左右边角雕刻半镂空下爬石狮子各一。第二层和第三层均为斗拱榫卯木结构,第二层三梁三叠,第三层四梁四叠,从上到下,显多个层次,结构空灵稳重,特别是三层共设计六个屋面,每个小屋面大屋面两头都有四个翘角,24个翘角望天高挑,整个牌坊似有拔地而起,振翅欲飞之动感。寓苏氏一门,从古至今,人才济济,都鹏程万里,功名飞升。 牌坊顶层中间,沿斗拱斜面安《明皇圣旨旌表》直牌匾,红底金字,镂空双龙抱边柜,华贵高端。第一和第三层之间悬挂长2.5 米、宽0.7米的“义姑”横匾,红底白字;右半块匾刻写“义姑”两个大字,左半块直行书写苏氏始祖和二世祖留居本村简介。整块匾大气稳重,双龙托框,中间红日照耀,精美端庄。二层下面的大门楣上,悬挂着“苏氏宗祠”横匾,黑底黄字,古朴大方。三匾映门,在众多家庙祠堂里极为罕见。

即苏全斌讲述,他们的祖上是四川眉山苏轼的后裔苏那怀的后人。苏那怀,字仁卿,于元至正初年(1341-1368),以文进士选武经略,奉旨守滇,初为万户府同知(五品),后以武威宣尉使到临安(建水县)路河西卫曲陀关,在都元帅府任职,后因公殉职。苏那怀长女稍长,二子尚幼,无力发父遗体回陕西武功安葬,就地入土为安埋葬。故而,苏那怀即为河西苏氏始祖。其长女苏义姑(因族谱中无该女名,吾即以义姑名之),遵守父命,守孝育弟,含辛茹苦,历经千辛万难,哺育两个小兄弟长大成人。

义姑大弟苏宝,字惟善,二弟苏实,字惟顺。苏宝袭爵毅武将军,赐进士出身,历任大理、楚雄两府太守。苏宝生有六子,因守护父母坟冢,告老后就安家在河西城外寸村发展。二弟苏实在明朝王子年考中举人,选投石屏州学博任职后,就在石屏安家发展,如今也是当地旺族。 苏义姑抚弟成才,终身未嫁,享寿百龄才归世。她的事绩轰动地方,感动朝廷,明朝皇帝下圣旨旌表,建孝节牌坊,安挂钦赐“义姑”诰封匾,钦赠“乐师”牌,记入府州县三级节孝祠,在地方建坊勒石刻碑享祀千秋,这才有了至今五百多年的苏氏宗祠牌坊。 义姑重情重义,不负父托,抚养二弟成人成才,上不负君国,下不负父弟,千辛万苦,守节不嫁,重振苏氏一门。她的善举行为,十分符合当时的社会道德规范三纲五常,三从四德的妇德、妇言、妇容、妇功,是礼教典范,巾帼标牌。 “乐师”牌被刻石为碑。苏全斌说,“乐师牌”的真实含义是“乐教”,因为义姑按古代中国美育规范教育两兄弟,完全符合仁智礼义信的最高道德标准。古代儒家认为“乐教”有潜移默化,给人以知识,变易“礼乐名邦”就是赞人性情,能使民心,风俗合乎礼义规范。 苏氏后人在《河西苏氏家谱》中动情地写道:“呜呼,先祖那怀公考妣,与世长辞仙游西,遗下孤女与弱子,未能抚育成人,吾祖义姑遵父命,立下宏图壮志,担下父母重担,决心抚育二弟,以冰清玉洁之身,坚贞守护二弟,肩负父母重担,含悲忍辛辛泪,起早睡晚,织机纺线,任劳任怨,不辞辛苦,苦守清规,督促二弟,发奋苦读,光宗耀祖,弟留诚意,感姐恩德,立下宏门恒志,白日苦读诗书,夜晚练习武功,皇天后土护佑,不负苦心人。真所谓:贫寒恒心苦,出头有来由。我苏氏子孙当刻于心,世代不忘“义姑”之恩赐,应以此鼓舞奋进,光宗耀祖方不负祖德宗功及“义姑”对子孙之恩情……” 义姑匾和苏氏宗祠匾之间,左右绘画各一,每幅画各画山初年林及九个人物,都是文人学士样。据说是苏氏家族在古代已出了十八名学硕士人才。牌楼门槛正顶镶安近两平方的八卦图版一块,红底黑线,稳沉大气灵光。大门楹联书:“始祖有功勋元末褒封袭爵开基延杞水,先姑完节孝明初旌表光前裕后续眉山。”

在苏全斌的带领下,进入大门,里面有一个长13米、宽12米的、用砂石板铺成的天井。天井靠牌坊门堂两边安砌有一对中型石狮子,石狮稳坐须弥座礅上,是牌坊的后护神兽。穿过天井,就到中殿。中殿开间较大,四榀屋架,四排柱子,每排六棵,单檐硬山顶建筑,檐口挂方,行挑方雕有吉祥动物鹿、蝙蝠、犀牛、玉兔等多种。中段每排六棵柱子落地,空无一物,其作用是族人大股祭祀,中股议事,也是古规制。

过了中殿,即是大殿天井,上七级台阶,即是登大殿堂。大殿和中殿的结构是前三后三夹六耳,左右厢房各三间,中间堂屋,两边闲房,左右亦然。大殿和中殿的四角,又单独建静室四间,每间也各有天井、卧室、厨房。所以整个建筑又叫“四马推车”及“四合五天井”。 放眼看去,大殿回廊的一对青石灯笼大接柱礅十分抢眼,材质纯白细腻,高60 公分,捣十六凹棱,圆周180 公分,接柱凸口直径30公分,远看近看都像民间篾扎大灯笼,下垫高凸磉盘石,上承直径30 公分的大红灯笼柱,庄严沉稳,气派壮观,可与两三公里之外的圆明寺三大殿前的方形青石灯笼接柱礅媲美。 大殿正堂门有六道格子门,每道格子门中间是穿花木格子,格子上下板雕刻图案。有鲤鱼跳龙门图,鹤鹳荷花图,鹬蚌相争图,翠鸟叨鱼图,鹦鹉戏鱼图,焚香弹琴图,福禄寿喜图等等,内容丰富,雕工细致,贴金鎏金。格子门左右安直径2米以上的圆形木格子大花窗。大殿前檐口和格子门上方挂匾两排,内容是:爱敬堂、忠厚诗礼人家、武功源流、二甲齐辉等。 大殿后墙中上边供奉苏氏祖宗牌位,祖宗牌位下供奉“明授楚雄毅武将军”二世牌位,左昭右穆牌位。全大殿间拉通摆一木供长桌,摆放香炉灯盏。然而,与一般宗祠不同的是长供桌前又摆一青石长供桌。这张石供桌全长3.6米,宽0.6米,高1米,似整块青石雕刻而成,四条象腿龙头桌脚在四角支撑落地,厚实稳重,龙眼暴灼,龙嘴微张,龙板牙排列整齐,龙须飘逸,象蹄落地,象蹄上镂空雕刻,逼真稳固。桌前方雕刻桌帘画屏,整块画屏悬空,距地面40公分。画屏刻成格子画框,雕刻四组版画:麒麟蝙蝠瑞兽图,喜鹊串梅睡鹿图礼大、文官武将演戏图,桌炉瓶花笔瓶图,苏东坡焚香坐船弹琴游赤壁图,亭心八卦图及喜鹊登枝及含锤鹿撞钟图。桌帘边雕刻藤蔓花叶装饰边框。画屏刻有小字:“民国十八年(1929) 六月望日制,云南陆军第五十三团团长十九世孙捐银元二百。”石桌距今近89年,依然完好如初。

庭院深深的苏氏宗祠

大殿前有一长14 米、宽12 米的天井,天井边上砌有四个红沙石须弥座花坛。花坛凹腰刻有骑马战将横刀图,农夫耕田图,秀才读书图等,粗犷简洁,生动形象。天井靠中殿栽有黄缅桂花树二,树龄较老,不知有几百年,生机盎然,煞有生气。

据苏全斌介绍,苏氏宗祠内共有匾20 多块,楹联26 副,体现苏氏书香远,宗祠文化深。其中一联道明与“三苏”的关系:“文章昭百代,家业不图图世业;奕业绍三苏,古人不让让今人。” 苏全斌说:“现在,苏氏宗祠大门祠堂前的大水塘已经不在了,当时建水塘,并非无故而设。古人认为苏的繁体字“蘇”字是由草、鱼、禾组成,草鱼禾都离不开水,有水滋润,靠水养鱼禾草,苏姓才会兴旺。所以就正对祠堂大门,才开挖了一个面积和祠堂面积相同的大水池,并用石头镶塘边,这是古人把“蘇”字构件落实到物上的智慧。”

从寸村走出的苏氏名人

  数百年来,寸村的苏轼后人出过许多历史人物,因篇幅所限,略记以下数人——

苏妆庚

  (1887- -1950),字子白。自幼勤奋好学,成绩优异。大学毕业后,民国十九年(1930), 先后任大理、宾川等县县长。任内,清政廉洁,深受当地民众爱戴,卸任时民众再三挽留,并赠“德政”匾额。回乡后闲居故里。苏自幼爱好书法,对书法颇有造诣,他积极支持家乡的文化建设,曾为北门撰书“北枕琉璃”四个大字。大理、宾川有他不少墨迹。

苏心谷

  (1885一 1961),名世德, 号云溪。童年时,喜爱书画。青年时,投身军界,任国民革命军第三军军法官,为军长王钓所器重,荐任甘肃省武都县县长。任内,廉洁奉公,依法办事,不为地方势力所左右,受到全县人民爱戴。离任时,仅存薪俸银5元,无法回乡,当地商人敬慕他的品德,慷慨资助旅费。回到昆明后,被聘为云南省黑火药管理局秘书、汇通商行特约秘书。工余之暇,研习书画、篆刻,并有一定造诣。苏心谷对家乡文化建设积极热心,曾为圆明寺撰写了“圆明寺”、“涤尘楼”、“雨花台”等匾额,以及“坐下无尘想,吸袋烟,喝杯茶,何等风味:到此尽佛缘,说家常,话乡土,各俱慈悲”等楹联。建国后, 苏心谷定居于昆明西山区海源寺龙院村,被推举为昆明市政协委员, 云南省美术协会接纳他为会员。1959年,西南第二次画展,他创作的《送公粮》等几幅作品,曾被选送展出。晚年致力于佛学研究。苏心谷生前精心创作的一套“春夏秋冬”画屏,交给女儿苏为邦珍存。晚年致力于佛学研究;安贫过活。1961年逝世于昆明。终年76岁。1984 年,他女儿将画屏携回家乡,送西城文化站保存。

苏汝桂

  (1899―1951年),字乙泉。民国八年(1919年),进入云南陆军讲武堂学习军事。民国九年(1920年),到黄埔军校学习。毕业后,从民国十九年(1930年)起,先后任国民革命军陆军第58军、60军参谋长,参加台儿庄战役负伤后随军返滇。民国三十一年(1942年),赴美国西点军校学习。民国三十四年(1945年),任国民党陆军第一方面军少将副参谋长,随卢汉赴越南接受日军投降,任战犯拘留所少将所长,返滇后晋升中将军衔;1949年随卢汉在昆明起义,获云南省人民政府颁发的“抗日将领起义有功人员”证书。

苏令德

  粤东军官学校毕业即选送中央陆军大学深造,毕业后任国军199师师长,参谋长,后升任远征军高参,滇东警备司令,滇西军管区司令,授陆军中将军衔,退台后曾任台北市长,后举家移居美国。

苏浩

  当代著名国际问题专家,中国外交学院外交学系教授,博士生导师。从事中国外交、亚太国际关系、战略与安全问题的教学与研究。据苏全斌讲述,苏浩从小在通海读书,1979年以省高考文科状元的好成绩考取北京外国语学院,有一年祭祖他回来,还捐了500元。

在滇苏氏经六百余年之发展,至今子孙繁衍甚众,其中人文鹊起,科甲蝉联,文经武纬世代不绝,遂为河邑一大旺族,兴旺发达。譬诸树木,根不深者叶奚茂,犹如江河,源不远者流奚长。苏氏祠堂,占地面积大,牌坊门榭高耸,历时久远,明清建筑风格俱备,体现河西石木技艺典型,可算稀有古建筑之中的瑰宝名祠,应增大修缮维护,使之存世久远。苏氏一族,人才齐济,绵延不断,旺族晋绅,鼎力相助,不断彩绘更新,祠堂光辉,时时光照苏氏一族,兴旺发达。同时体现党和政府对古代文物和建筑的重视保护,深得民心,符合民意,直接地气。

宗祠内中尽皆雕画


来源:  文/图:新山雨亭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