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温州女企业家被家暴身亡,70000人却在点赞……

 阴影中游动的鱼 2020-07-23
鱼丸们好,我是奔奔。

不知道大家有没有注意到,最近网络上出现了一群鼻青脸肿的女人。

眼角红肿,眼睛微睁,唇角裂开渗血,满脸伤痕……仿佛刚刚被家暴过。

我带着悲痛和震惊的心情点进去,才发现:

照片中的淤青伤痕都是她们画出来的。

这些人脸上没有一丝痛苦,甚至还有人特地找了好看的拍照角度。

有人把“被家暴”,当作是一件很酷的事情。

有人觉得自己“被家暴后依然很美“。


酷吗?美吗?
点也不。

化妆本来可以很美,但不应该和“家暴”联系在一起。

但我没想到的是,这种“别出心裁”的妆容居然会被一些人追捧,甚至演变成为一种潮流。

在微博,讨论家暴妆的话题阅读量超过30万次

在视频网站,关于家暴妆的小视频播放量超7万次

带有“家暴妆”字条的笔记超过5000篇……

她们拿别人的痛苦来炫耀自己高超的化妆技术,更有些网红直接带起了货,从”家暴“的热度中牟利。

冷眼旁观、没有丝毫同情不说,反而在往受害者的伤口上撒盐

至于那些喜欢看这种仿妆的人,奔奔更是不甚理解。

他们到底能从这些视频照片里获得什么:
“家暴并不是一件很严重的事情”???
“家暴可以拿来玩”???


他们根本不知道,“家暴妆”在一开始出现时,出发点并不是这样的。

不少好莱坞女明星们都化过“家暴妆”,她们把家暴受害者的真实情况,用最直观的方式推到荧幕前,呼吁社会关注家庭暴力

不少人都倍受激励,甚至在去年掀起了一场抵制家暴的活动狂潮。

9000多位受害者勇敢地站出来,将自己被家暴后的照片和伤口赤裸裸地展示出来。

目的就是为了用自己的伤口带来真诚的告诫:

让更多的人能够重视家庭暴力、正视家庭暴力。


但可惜的是,这样的初衷在不知不觉的演变中,早就变了味。

一张张血淋淋的受害者照片,反而变成了有些人的仿妆素材。

这无疑是将好不容易迈出一步的受害者,再次推回黑暗的深渊。


▲李阳的老婆

我能理解很多网友并不是怀着恶意去跟风追捧的,或许大家只是根本不了解家暴到底有多可怕。

真正遭遇过家暴的人是不可能如此淡定地出现在镜头前,甚至还面带笑容。

她们承受的不仅仅是肉眼可见的可怖伤口和疤痕,更是受害者真实的疼痛

一脚踩在头上,骨头被硬生生地折断

“砰砰砰砰”四下,丈夫直接将妻子的脚剁下


更为残忍的是,有人的眼睛被直接挖了出来

这些都只是家暴带来的生理伤害。

它对受害者人格的碾压和自尊的羞辱,远比身体上的伤害更加残忍


还记得那个很有才华,看似元气乐观的仿妆博主宇芽吗?

她曾被男友抨击得一无是处,甚至因精神虐待一度中断事业。

而这样的家暴,她忍受了一年

她也曾试图挣脱过,在第4次被家暴时,她仓皇逃跑进电梯,却被男友生生拖拽回房内。


尽管电梯监控画面只有短短十几秒,但给我的震撼丝毫不亚于恐怖片。

每当她闭上眼,她还是会记得自己被殴打、被掐脖子、被抓着头往墙上撞的时候,她一次次被拉入家暴的回忆深渊,重复感受着强烈的不适和恐惧

而男友穿着鞋狠狠地踩在自己脸上的画面,已经成为她脑海中抹除不了的烙印。


宇芽逃脱了家暴男,却仍没能逃脱家暴的后遗症

但更惨的是,有些人最终都没能逃出来。

就在前两天,奔奔刷到一条家暴的新闻:浙江一女企业家郑陈梅被同居男友殴打头部后,抢救无效死亡,而男子最终被判有期徒刑10年。

又是一个悲剧,但事情却没有我们想象得那么简单。

男友把人打昏迷后,既没施救,也没叫救护车。

直到她被打倒在地一个多小时后,男友才打电话叫女方家人来,还撒谎说是不小心把她推到的。直到家人匆匆赶来,催促他打电话时,他才叫了救护车。

让人心惊的是,6岁女儿全程在场,亲眼目睹了自己的妈妈被活活打死。

像这样的悲剧还有很多,甚至在极端情况下,受害者根本没有退路可言,只能走向“不是你死,就是我亡”的悲惨结局

面对如此残酷惨痛的话题,我不明白,为什么还会有人觉得家暴妆有趣?

把家暴仿妆当作奇异妆容争相模仿,用愚蠢轻浮的博眼球行为去蹭家暴受害者的流量,这背后的出发点和目的性是可悲可笑的。

它不仅是对受害者的漠视对家暴的无知,更是对暴力的变相鼓励

我们不一定能帮助到那些在家暴中挣扎的受害者,但至少可以尊重他们避免让他们受到二次伤害


面对家暴,面对家暴受害者

如果还有人想笑,如果还有人笑得出来,

那再多的受害者出来哭,也看不到明天。


—今日完—



策划:奔波儿灞与灞波儿奔
图片来源网络,如有侵权问题,
请后台联系我们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