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小娘惹》频频登上热搜,背后的娘惹文化更令人震撼!

 木子a 2020-07-23

近期,翻拍剧《小娘惹》的热播,引起广大网友对剧情、演员以及娘惹文化的热议和讨论,该剧的开播不仅让一部分观众重温经典,也让一部分新观众走进了娘惹文化。

《小娘惹》频频登上热搜,背后的娘惹文化更令人震撼!

01

娘惹文化的起源‍

娘惹文化的形成要追溯到明朝郑和下西洋时期,当时郑和率船队出海远航,途经马六甲,一部分随行人员选择留在当地定居,并与当地的马来人通婚,繁衍后代,他们的后裔,男性称“峇峇(bb)”,女性则称“娘惹”。

自此,中国文化与马来西亚文化从一个家庭内部开始进行交汇、渗透与融合,最终成为整个南洋地区独特的娘惹文化。

《小娘惹》频频登上热搜,背后的娘惹文化更令人震撼!

而后,越来越多的中国人(主要是潮汕人和福建人)奔赴马六甲,开启远渡重洋的商贸之路,

频繁旅居当地的商贾娶娘惹为妻,在此落地生根,特定的华人生活圈子逐步形成,将娘惹文化推向高潮,开创了独具一格的土生华人文化。

峇峇娘惹虽然远离中国本土,生活习俗和语言受到马来人、印度人、欧洲人的影响,但他们依然承袭了中华民族的文化传统,尤其是在祭拜祖先和婚礼方面,

传统的土生华人家庭都有祠堂,供奉祖先牌位,逢年过节、子孙远游归来、出嫁的女儿回娘家,都要行祭祖礼。

《小娘惹》频频登上热搜,背后的娘惹文化更令人震撼!

峇峇娘惹的家庭模式也遵循了中国古代“男主外,女主内”的原则,每个娘惹在出嫁之前需要掌握精湛的厨艺和女红。

因此,娘惹菜和娘惹服饰也成为了娘惹文化的重要部分。

02

娘惹的美食文化‍

在娘惹文化中,峇峇会将娘惹的厨艺水平作为选媳妇的标准之一。

所以,每个娘惹在出嫁前,她的母亲都会倾尽全力教授女儿厨艺,以确保女儿将来嫁入好人家。

娘惹们从小练就的精细刀工、掌握的烹饪火候、熟知的每一道烹制程序,都是她们为未来积攒的筹码,也是每一位娘惹母亲对女儿浓浓的爱意与祝福。

《小娘惹》频频登上热搜,背后的娘惹文化更令人震撼!

最具代表性的长桌宴

在峇峇娘惹的饮食文化中,最有代表性的当属长桌宴。

逢年过节或是特殊日子,有钱的峇峇娘惹家庭都会邀请亲朋好友来家里享用丰盛的娘惹菜肴,此时是娘惹展示厨艺的最好时机。

《小娘惹》频频登上热搜,背后的娘惹文化更令人震撼!

根据习俗,长桌宴未婚的女眷不能同席,宴席开始前,客人不能先动筷夹菜,否则会被认为不礼貌,需由佣人将第一筷子菜夹到客人餐盘中,整场宴席才算正式开始,而后所有人方可动筷。

在《小娘惹》中,剧集开始就以黄家设长桌宴拉开序幕,各种各样的娘惹食物:如龙眼茶、虾米糯米卷、豆腐汤、叻(lè)沙汤面、娘惹粽、九层糕等特写镜头的接连出现,也拉近了观众对娘惹食物的了解。

此外,透过剧情,我们也看到天兰(女主月娘的外婆)向女儿菊香和外孙月娘传授厨艺时,均由舂香料开始,并且要求十分严苛,这是因为一道娘惹菜的灵魂就是酱料和佐料的使用。

《小娘惹》频频登上热搜,背后的娘惹文化更令人震撼!

娘惹菜之魂——香料的搭配

起初的娘惹菜只是中国菜系和马来西亚菜系的粗暴混合,随着娘惹文化的逐步形成,娘惹们开始对菜肴进行了研究和调整。

在烹饪过程中选择保留了中国传统菜肴的精致烹饪手法,同时加入马来当地浓郁的香料调味,以此来平衡峇峇娘惹的饮食习惯。

所以,每一个娘惹家庭的厨房里,都要常备数十种以上的香料。

《小娘惹》频频登上热搜,背后的娘惹文化更令人震撼!

对于旧时的娘惹来说,识别各种香料只是他们厨艺的开端,最难且最重要的是将不同的香料,按照不同的比例搭配,制作成酱料和调料的过程。

每一种香料搭配的多少、舂的粗细、时间长短,都将成为影响娘惹菜味道的因素,相差一点点,味道就会不一样。

这也是娘惹们会把大部分时间消磨在舂桩之间的原因。

除了娘惹菜之外,她们利用当地盛产的椰糖、椰浆、碗豆花、糯米采用中式的蒸煮方式烹制的色味俱佳的各式糕点更是享负盛名。

《小娘惹》频频登上热搜,背后的娘惹文化更令人震撼!

还有椰浆饭对于娘惹们来说也具有着特殊的意义。

03

娘惹的服饰文化‍

看过《小娘惹》的人,一定对她们的服装印象深刻,剧中的娘惹服饰充分显示了女性的娇媚、婀娜与娴淑,但却丝毫不张扬,将典型的娘惹风情一展无余。

娘惹的服饰同饮食一样,融合了中国、马来、印度、欧洲等多个国家的特色,布料多为轻纱,呈现了热带风情;

服装上点缀装饰的图案,多为中国传统的花鸟鱼虫、龙凤呈祥,因为在峇峇娘惹的观念中,它们始终赋有吉祥的寓意。

《小娘惹》频频登上热搜,背后的娘惹文化更令人震撼!

可峇雅

娘惹上身穿的短衫叫“可峇雅”,心灵手巧的娘惹们在马来传统服装的基础上,将上衣改成西洋风格的低胸衬肩,

再以中国传统的手绣和镂空作成花边修饰,使“可峇雅”清雅中又带着富丽。

《小娘惹》频频登上热搜,背后的娘惹文化更令人震撼!

峇迪纱笼裙

娘惹们穿的包臀长裙叫“峇迪纱笼裙”,讲究突出臀部的线条美,看起来像是一片式的布匹缠于腰间,一般长至脚踝,

颜色多以蓝、红、黄三色为底色,裙子上绣着各式各样的图案,注重与上衣的协调性。

《小娘惹》频频登上热搜,背后的娘惹文化更令人震撼!

珠绣鞋

娘惹们不光衣服讲究,脚上穿的鞋子也很讲究。

娘惹的鞋子叫“珠绣鞋”(音译),鞋子上面布满一颗颗手工缝制的小珠子,

早期的时候,这些小珠子要从波西米亚(现在的捷克共和国)进口,从大玻璃珠切割成小玻璃珠,然后再绣到帆布上。

原来多为平底造型,后来,受到西方文化影响,才出现高跟款式,上面的花纹也开始出现欧洲流行的花卉图案。

《小娘惹》频频登上热搜,背后的娘惹文化更令人震撼!

每个娘惹从12岁起,就要开始研习珠绣和珠绣鞋的做法,因为珠绣不仅是娘惹必习的女红,而且娘惹在婚嫁时,也需要亲自绣一双珠绣鞋赠予夫家。

04

娘惹的婚俗文化‍

在《小娘惹》中,有许多结婚的场面,其中陈盛与美玉的结婚片段可谓将娘惹的婚俗文化进行了全面展现。

峇峇娘惹的婚礼从头到尾要持续12天,不仅隆重而且讲究甚多。

比如娘惹出阁时的盖头就与中国的习俗有些差异,娘惹的盖头是由黑色蕾丝和红色布匹组成,称为“乌巾”。

出阁时,由父母为出嫁的娘惹披上,以此表示新娘离开父母的悲哀。

乌巾上的黑色寓意着驱逐妖魔鬼怪等不吉利的事物,头顶的小红布则代表父母给新娘的祝福。

《小娘惹》频频登上热搜,背后的娘惹文化更令人震撼!

《小娘惹》频频登上热搜,背后的娘惹文化更令人震撼!

《小娘惹》频频登上热搜,背后的娘惹文化更令人震撼!

娘惹的婚服会比较中式,延续了清代的款式。

在《小娘惹》中,我们看到美玉的婚服袖口和裙边沿着白色的兔毛,为什么在炎热的马六甲,婚服会出现兔毛呢?

其实这也是有特殊寓意的,兔毛是家族长辈对新人婚后能儿孙满堂,多子多福的祈愿。

《小娘惹》频频登上热搜,背后的娘惹文化更令人震撼!

《小娘惹》频频登上热搜,背后的娘惹文化更令人震撼!

除了中式的婚服,峇峇和娘惹还会各自准备一套白衣,也做“上头衣”。

需在上头礼时穿上,直到婚礼结束,然后将它收起(不可以洗),等到双方百年之际再将它穿上,以此寓意夫妻两人在天堂再相会。

《小娘惹》频频登上热搜,背后的娘惹文化更令人震撼!

除了服饰上的讲究,在娘惹婚礼上,我们还会见到一种独特的器皿叫盖盅。

盖盅是土生华人饮食文化所演变出来的器皿,婚礼时,新郎与迎新队伍会带一个盛满汤圆糖水的盖盅前往新娘家。

在这过程中,绝对不能有任何杂物掉入糖水,因为这是不贞或婚姻不幸的征兆。

到了新娘家时,女方家长会接收盖盅,取出部分汤圆糖水,并加入一片冰糖,这表示女方家长接受这场婚姻,之后,新郎被迎接到大厅等候吉时拜堂。

《小娘惹》频频登上热搜,背后的娘惹文化更令人震撼!

娘惹的洞房花烛夜,则会选在十二天婚礼中的吉日举行,此时,婚家会在婚床上铺一张白色的手帕,然后在婚礼的第十二天用于白绢测试。

白绢测试,对一个娘惹来说,是她们一生中最重要的日子,将决定一个新娘一生的命运。

《小娘惹》频频登上热搜,背后的娘惹文化更令人震撼!

婚礼第二十天早上,经过双方家族女性长辈对白绢检验认可后,男方的亲眷会把银槟榔盒交给女方亲眷,以对新娘的贞洁表示认可。

然后,新娘就带着初夜留下的白绢和槟榔盒,风风光光的回娘家,宴请亲友们吃椰浆饭,表示双方对此婚配非常满意。

05

文化输出的意义‍

娘惹文化以中国传统文化为基石,融合马来西亚文化和西方文化,碰撞出来激烈火花,形成独特的文化现象,演绎了中华民族文化在海外落地生根的繁杂过程。

娘惹以及娘惹文化,也算作中国古代在不经意间的一种“文化输出”。

今时今日,娘惹菜仍受很多国内外友人的喜爱和欢迎,娘惹服饰仍会被认为美的象征,一众爱好者争先恐后的研究,甚者新加坡人会觉得“小娘惹”是他们的东西。

如今看来,这种文化输出和融合还是相当成功的。

现在再回头看几百年前,我们的文化对于峇峇娘惹文化的形成还真是起到了不可忽视的影响力!

图片源于

《小娘惹》剧集及剧照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