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北京师范大学崔保山教授特约专栏:滨海湿地保护

 昵称37581541 2020-07-23

滨海湿地是近海生物重要栖息繁殖地和鸟类迁徙中转站,是珍贵的湿地资源,具有重要的生态功能。近年来,我国滨海湿地保护工作取得了一定成效,但由于长期以来的大规模围填海活动,滨海湿地大面积减少,自然岸线锐减,对海洋和陆地生态系统造成损害。鉴于此,本刊2020年第4期刊登了本刊编委、北京师范大学崔保山教授组稿的特约专栏——滨海湿地保护。

专栏从全国范围内滨海湿地的生态补偿、海岸线防护、生物多样性保护等方面进行了理论与实践的深入探讨,提出了相关政策建议,同时针对渤海湾和黄河三角洲两个特定区域详细分析了生物入侵途径与湿地演变过程,有助于深入了解我国滨海湿地保护现状,为滨海湿地的开发、利用、保护、管理及土地资源利用提供了决策依据和理论支持。




滨海湿地保护专栏



基于物质量的滨海湿地生态补偿理论研究及政策建议

于淑玲 1,2,3,崔保山 1,2,3*,白军红 1,3,解成杰 1,3

1. 北京师范大学环境学院,水环境模拟国家重点实验室

2. 北京师范大学流域环境生态工程研发中心

3. 黄河口湿地生态系统教育部野外科学观测研究站

摘  要:基于物质量的滨海湿地生态补偿机制的研究,对于推动滨海湿地生态补偿实践、推进资源的可持续利用和生物多样性保护具有重要意义。本研究详细论述滨海湿地物质量补偿的理论体系,包括物质量补偿的定义、补偿原则及特点、主要补偿方式,以及补偿主体和客体等;并阐明了物质量补偿与生态修复之间的区别,对补偿参考系和补偿率等概念做了详细阐述。构建适用于我国产权机制的物质量补偿运行模式,将受损滨海湿地列入主要补偿客体,并为我国滨海湿地生态补偿提出对策建议:实行物质量补偿与价值量补偿相结合的多层次补偿模式;构建补偿率核算方法,开展物质量补偿评估试点;加强市场化交易模式,建立多元化补偿运行方式;完善滨海湿地生态补偿的立法和管理工作,保障政策有效性;增加滨海湿地生态补偿投入资金,加强滨海湿地科普教育等。

硬质海岸防护设施的生态效应与对策

解成杰 1,2,谢  湉 1,2,刘泽正 1,2,于淑玲 1,2,王  青 1,2,崔保山 1,2*

1.北京师范大学环境学院,水环境模拟国家重点实验室

2.黄河口湿地生态系统教育部野外科学观测研究站

摘  要:虽然滨海地区占地球陆地面积不足4%,但沿海生境是全球最有价值的自然资源之一。世界上超过三分之一的人口生活在距海岸线100 km的范围内。气候变化和人类活动使得全球海岸侵蚀和风暴潮威胁加重。海岸防护可以有效抵御海岸侵蚀、风暴风险和海平面上升。本文概述了全球主要沿海国家和地区(欧盟、美国、中国)海岸硬化情况以及海岸硬化带来的生态效应。欧洲海岸线硬化比例为10%(2006年),美国海岸的硬化比例为14%(2015年),而中国海岸线的硬化比例近60%(2014年)。海岸硬化会引起滨海湿地重要物理、化学和生物过程的改变,生境丧失和破碎化,以及生物连通性的改变。增加硬化设施的结构复杂性或由混合型海岸代替传统硬化海岸可以减轻海岸硬化对滨海湿地生态系统的威胁,但对硬质海岸和混合型海岸的生态服务功能以及抵御风暴能力的评估还比较缺乏,有待进一步研究。

滨海湿地互花米草入侵的生态水文学机制研究进展

栾兆擎 1,2,闫丹丹 1,2,薛媛媛 1,2,史  丹 1,2,徐丹丹 1,2,刘  彬 3,王立波 3,安玉亭 4

1.南京林业大学生物与环境学院

2.南京林业大学南方现代林业协同创新中心

3.江苏省大丰麋鹿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管理处

4.盐城市麋鹿研究所

摘  要:滨海湿地具有重要的生态服务功能和经济价值,互花米草入侵已经对滨海湿地生态系统产生巨大影响。为深入理解滨海湿地生态系统植被演替过程与水盐梯度等环境因子的耦合关系,完善滨海湿地生态水文学的研究内容和方法,为滨海湿地互花米草生态防治以及滨海湿地生态系统的保护和管理提供科学参考,本文针对水文因子和土壤盐分对互花米草的影响及其生理生态响应、水盐梯度下互花米草的空间格局与生物量反演,以及互花米草的生态格局模拟和预测等方面的国内外相关研究进展进行了梳理和展望。主要结论包括:①水盐梯度决定着互花米草的生理生态特征、物种分布和演替格局;②随着遥感技术的不断发展和地理信息系统技术的不断完善,关于群落尺度上互花米草的空间动态研究也越来越趋向于精确化;③群落尺度上的互花米草格局动态及其生态水文驱动机制的量化将成为今后的研究热点;④在对互花米草空间格局进行预测和模拟时,需综合考虑滨海湿地水动力学过程、植物生理学过程、地形生态演化等过程。

渤海湾外来浮游植物物种及其入侵途径分析

蒲阿敏 1,2,3,张贝贝 1,2*,贾  鹏 1,2*,王庆改 1,2

1.生态环境部环境工程评估中心

2.国家环境保护环境影响评价数值模拟重点实验室

3.南京水务集团有限公司

摘  要:为了预防外来浮游植物入侵引发的渤海湾赤潮灾害,基于近20年建设项目环境影响评价报告书和相关文献资料的研究成果,收集整理了渤海湾海域已发现的外来浮游植物物种及具体物种信息,分析了物种入侵的主要途径及可能产生的赤潮灾害影响。结果表明:渤海湾海域共发现17种外来浮游植物,其中,甲藻门最多,有10种;硅藻门次之,有 5种;金藻门和黄藻门最少,各有1种。研究表明:渤海湾外来浮游植物中,除中华盒形藻外,其余16种均属于赤潮生物,这些物种主要通过压载水引入、传播的方式进入渤海湾海域,应加强港口监控和管理,以防赤潮灾害。

黄河三角洲滨海湿地退化过程的时空变化及预测分析

于  淼 1,栗云召 1, 2,屈凡柱 3*,周  迪 1, 2,战  超 1, 2,王雪宏 1, 2

1.鲁东大学资源与环境工程学院

2.鲁东大学滨海生态高等研究院,山东省高等学校滨海湿地生态修复与保育重点实验室(鲁东大学)

3.滨州学院,山东省黄河三角洲生态环境重点实验室

摘  要:以1991、1995、1999、2004、2009 年和2013 年 Landsat TM/ETM /OLI 遥感影像作为数据源,从景观和土地利用角度分析黄河三角洲大尺度范围的滨海湿地退化状况,并利用马尔科夫过程模型模拟2021年研究区滨海湿地的演变趋势。结果表明:1999—2004年和2004—2009年是黄河三角洲湿地退化较严重的两个时段,退化湿地占自然湿地总面积近 40%,2009年以后,研究区退化得到一定的缓解。预计至2021年,湿地占区域陆地面积的比例将下降至60%。与2013年相比,自然湿地和人工湿地面积占比将分别下降4.52个百分点和3.08个百分点,草本沼泽、灌丛湿地、森林湿地和盐沼面积将分别减少 32.21、15.76、19.33 km2和74.86 km2。由此可见,未来黄河三角洲滨海湿地的生态保护与修复工作仍十分艰巨。

1984—2015年黄河三角洲人工湿地的演变及主要驱动因子

任玲玲 1,栗云召 1,2*,于  淼 1,杨继松 1,2,战  超 1,2,周  迪 1,2

1.鲁东大学资源与环境工程学院

2.鲁东大学滨海生态高等研究院,山东省高等学校滨海湿地生态修复与保育重点实验室(鲁东大学)

摘  要:为研究黄河三角洲人工湿地在多驱动因素影响下长时间序列的时空演变和景观格局变化,以1984—2015年7期遥感影像为数据源,采用目视解译方法获取人工湿地的相关数据信息,在 GIS、RS、ENVI等技术手段下,对人工湿地的变化率、空间质心、景观指数进行定量分析并定性分析其主要驱动因子。结果表明:31年来,黄河三角洲人工湿地总面积增加85762.13 hm2,其中坑塘水面、人工沟渠、养殖塘、水田、盐田、水库分别增加14620.29、1128.18、22648.13、30648.51、11220.69、5246.61 hm2,年均变化率分别为55.52%、24.93%、10.25%、22.84%、174.32%、13.09%;质心分析结果显示,坑塘水面、养殖塘整体上呈“先东南后西北”的偏移趋势,水库有先向东南偏移后整体上呈向南部偏移的趋势,盐田有向东部近海偏移的趋势,水田由沿黄河故道到黄河现道大致呈“之”字偏移的趋势,人工沟渠大致呈“Z”形偏移的趋势;在黄河水情、风暴潮、经济、人口、政策以及自然湿地等多因素影响下,研究区人工湿地斑块个数逐年增加,景观破碎程度加大,景观形状由不规则化趋于规则化,且多样性和均匀度先增加后降低。研究表明,31年来黄河三角洲人工湿地在多因素驱动下具有明显的时空变化,研究结果可为黄河三角洲湿地资源的开发、利用、管理和保护及土地资源的合理利用提供理论指导。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