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芒叔致基金持有人的信!

 老鹰666 2020-07-23
各位持有人:
价值投资之所以(几十年)长期有效,有两个原因:主要原因是价值投资=投资生意的一部分,种瓜得瓜,种豆得豆,伴随好公司成长,股东的投资也水涨船高,这是投资的普世原理。次要原因是市场作为一个参与者行为的集合,不定期地会大幅偏离价值的bug。因此,价值投资者说到底赚的是一个“长期视野”的钱,大部分靠长期持有优质公司分享其复利,小部分则来源于利用短视的“市场先生”。
老巴在他60余年的投资生涯中,经历的起起落落无数,他都穿越过来,慢慢把一个注定要破产的纺织厂,经营成一个数千亿美元的产业巨头。自从尝到喜诗糖果的甜头后,老巴就一心收集好生意,享受生意壮大的成果,绝不因为估值偏高一点而卖出好公司,可以说,伯克希尔的大钱是靠复利赚的。
同时他对手上逐年积累起来的现金,绝不会因为“现金长期贬值”这样的理论,就匆匆忙忙投出去,而是展现出极大的耐心,去等待市场犯错。有很多的时候,市场的“投票”显示老巴错的离谱,失算了,老糊涂了,众说纷纭,老巴并不理会,最终“称重”的时刻会到来。其实大多数时候,一个波动创造的机会,能覆盖资金空等几年少赚的部分,整体还承受了更少的风险。老巴的逻辑没有问题。
然而最近七八年,利用市场先生犯错,以增加好公司股权的做法,变得困难重重。财富整体剩余,经济动力不足迫使央行放水常态化,都是重要原因。今年3月这一次,则是疫情的全面“休克”性质,让央行直接启动兜底模式。伯克希尔的电话终究没有在周末响起,老巴的1300亿美元现金,一点都没能投出去。
老巴的困境也是我们的困境,价值投资的环境的确变得更加艰难了。过剩的资本愿意给确定未来美好的公司,一步到位的参照国债的估值。这种情形在过去几十年的历史中,只有牛市热潮中才会发生,而当前由于长期资本缺乏足够的投资标的,这种现象变成了常态。这是未来的常态?还是阶段性的?不知道,但现实就这样发生了。
我们完全可以理解这种现象,对于未来长期处于结构性经营优势,甚至未来能做到垄断的好公司而言,资本可以不在意眼前,现在不盈利又如何,未来能赢家通吃就行了(如亚马逊,美团等)。资本这样的“冒进”不无道理,只要能给投资人如国债般未来的确定性,那么收益率只要比国债高一些,也是可以接受的,这样只要投资者长期持有,一个颠簸的8%,总比四平八稳的3%来得强。
伯克希尔在前几年终于买入了苹果,我们也持有几个很好的公司。前提是我对它们十年后大概是什么样子心中有数,也有信心。任何一个理性的人都能想象要形成这样的信心有多难,在生意模式的质地,护城河的稳定,人的能力和利润至上的追求,企业文化,都是要求极高的。芒格也说他们在苹果上没有比别人更多的洞察力。
但无论怎么说,在资本竞争最激烈的标的上,我们就这样和现实和解了,我们放低了收益的预期,也愿意承受波动,只在为数几个确定性极高的公司上。
中国股市的核心资产在过去几年中持续吸引资金流入,最典型的代表是腾讯,阿里,茅台,恒瑞这些龙头。A股的“漂亮100”行情于2014年沪港通,2016年深港通开端,随后的MSCI等国际指数的权重提升加强了这一趋势。在此过程中,一批只买最佳公司的基金崭露头角,加速了股民向基民的转型。及至最近一年,基金的重仓股开始从“漂亮100”蔓延开来,转向中美争端中的“进口替代”主题,强势表现主要集中于消费,医药医疗,科技三个方向。
中国居民部门的消费主题,当然是未来十年中国,甚至全世界最重要的主题。在世界整体需求不足的情境下,一个13亿人口的大国的经济引擎,从制造转向消费,从出口转向内销,从物质消费转向精神消费,叠加着科技的进步,社会体系的完善,个人思想的解放,生活方式的模仿,还有什么比这更激动人心的机遇?
医药领域同样波澜壮阔,财富的积累与老龄化的临近,将激活长久压抑的需求。在仿制药和国产医疗器械领域,中国在归国人才的加持下已经发展出相当实力,原研生物药也崭露头角。国产龙头在政策的加持和引导下,加速进口替代,计划是用稍稍次优的品质,集采后低得多的价格,服务更多的中国老百姓,“以量补价”形成自由现金流,然后投入研发实现产品竞争力的向上攀爬。这是一条务实的路线,而且了不起。举个例子,中国一年做70万例关节置换,如果价格降下来并渗透到更低线地区,我们每年能让另外190万人提前告别行动不便的痛楚。
我们在这两个领域都有猎货,甚至我们80%的持仓都属于“大消费”的范畴。但是相比市场对行业整体的热情,我的态度无疑冷淡得多。绝大部分其中的上市公司,无论是其生意模式,行业赛道格局,还是人才,公司股权结构与管治水平,我都吃不准它五年十年后的样子。美好愿景和可预见性中间还有鸿沟,意味着贸然投入,我们的资本将承受损失风险。
而有些行业和公司,则处于明显的投机热潮中,最典型就是“为国呐喊”的科技(制造业)领域。投资人的心情可以理解,受制于人的形势勾起了国人内心的屈辱记忆,摩尔定律的极限又看到了,相当于先进国停下脚步来等待我们的追赶。在我看来,这个很多年内将没有真实盈利,很多年后也无法挤进全球前几的领域,已经出现了典型的泡沫,基金募集的“强者恒强”,正推动股价呈现出脱离估值的自我强化,结局并不难想象。
“科技茅台”卓胜微,只是一个芯片设计环节上,三星的一个的小供应商,700亿的市值让人目眩神迷。就股价而言,我想它与乐视,全通教育之类昔日大牛股差别不会太大。我在此列举几个最受追捧的科技牛股,两三年后我们再来看看它们的成色:汇顶科技1032亿元(迄今最高1763亿元),韦尔股份1785亿元(1909亿元),兆易创新1149亿元(1436亿元),闻泰科技1418亿元(1936亿元)。
总体而言,近几年受热捧和遭冷遇的行业和公司中,我能看到一些市场理智的部分,这方面我发现了自己的认知缺陷和疏漏,努力去跟上市场的认知,去根据现实调整自己的应对;我也能看到一些市场无效的部分,我很清楚知道自己不会拿资金去冒险;我仍相信未来市场仍会有大幅波动,会出现整体失效的情况,还在为这样的机会尽量做好准备。我们的投资理念,我相信可以经受住所有市况的考验,任何一个持股都不存在经营优势突然失去的风险,整体组合向下质变的概率可以忽略。
基金成立一年,是时候回顾一下我们起航时期望的四项收益来源表现如何:
1.持有“质地”的业绩增长收益:过去一年,我们组合中最优质的公司,保持着估值的稳定,也意味着业绩增长的部分,体现到了股价上,符合我的预期。对于这些公司,我们的收益预期就是成长性,就像一张12-15%收益率的国债,我们不太可能卖出这些最好的公司,时间站在我们这边。坏消息是他们的估值也很难降到合理之下,我们期待它们被市场抛弃,才能买入更多。
2.投资“估值”的估值恢复收益:过去一年中,利用事件和行业冲击造成低估机会,买入以待估值恢复这一投资路径,基本颗粒无收。市场体现出强者恒强,而非均值回归。我们相信市场会有抛弃偏见的一天,将继续持有着这些公司,他们同样是好公司,利润规模也在进一步增长,它们变得更加安全,同时蕴含的收益率较“质地”类也更为出色(虽然目前表现不佳)。因此大体上,时间站在我们这边。
3.“质地”和“估值”之间内含收益率差异的再平衡收益:过去一年中,我们有几笔此类切换,没有带来超额收益,反而拖累了组合。我后来停止了这样的切换,因为如果把时间拉得更长一些,估值之间的差异的确并非如此鲜明。市场对五年十年后依然能抵挡竞争的优质公司高价追捧,而对五年十年后可能没能力捍卫护城河的公司估值偏低,未必一定有错,特别是把时间拉长后来看。这个我十年来屡试不爽的策略,在这几年失效了,反思之后,我怀疑自己之前成功的这类做法反而可能是一种运气。因此原则上,未来我们将不再进行这类“努力”:“质地”的目标就是长期持有分享成长,“估值”的目标就是恢复合理估值后保留现金和选择权,它们之间的切换没有过去那么容易了,机会成本不明确的时候,停下来是合理的选项。
4.“股票”和“现金”之间内含收益率差异的再平衡收益:虽然发生了疫情这样的黑天鹅,我们也在低点附近用现金买了一些资产,但总体而言,大的平衡机会在这一年中没有出现。我对这样的机会级别心里有数,希望把握合适的机会(如14年10月的A股,16年2月的H股,18年10月的A股,20年3月的美股)买入部分资产,也尽力把握明显的机会(如15年4月A股,18年1月H股,19年3月A股)去主动冗余一部分资金。
一年过去了,因为大家对我们的无比信赖,我的生活没有因此而变复杂,很感谢大家。相反,因为新增的责任,推动我更多的学习和反思,有些思维惯性掩盖的错误,原本可能要晚的多,要吃个不小的亏才会发现,推动我的一些进步。诚然,运行一个私募产品是一件挺辛苦的事情,投资研究、交易、仓位的管理和协调,一人多角,但我还是乐在其中的,特别是想到自己打理资金之余,还能为别人顺带一点价值,相当满足。净值表现虽较为平淡,但这是我一如对待自己的资金,还有一些客户的风险偏好,离一些风险远远的,也错失了一些机会,权衡利弊后的能力极限了。
希望我们的第一年,符合您的预期,也期待您一如既往的信任。
2020年06月28日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