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入殓师》:平凡故事引发的对于死亡和人生的深刻探讨

 影视资讯梦工厂 2020-07-23

《入殓师》是根据日本作家青木新门的小说《纳棺夫日记》改编而成,于2008年9月10日在日本上映。影片主要讲述了日本入殓师的生活,以一名入殓师新手的视角,去观察各种各样的死亡,并凝视围绕在逝者周围的充满爱意的人们。

《入殓师》讲的题材虽说视角奇特但平淡乏味,对导演来说颇难驾驭。而影片虽然叙事平淡且温和,但是关于入殓的故事却异常的感人肺腑。导演最终将它拍得情感绵长、还略带喜剧效果,轻快且感人至深。而且,影片不仅围绕着日本式的葬礼场面而展开,还织入了夫妻之爱、生死观等一系列隽永的主题,也成功地打动了许多海外的观众们。

因为其立足点的细小、独特以及立意的深远,影片最终荣获了第32届加拿大蒙特利尔国际电影节最高大奖,以及第81届奥斯卡金像奖最佳外语片奖等奖项。

影片看似斑斓不惊,没有太多的戏剧冲突,但是却犹如春雨一样滋润了万千观众的心灵。如果,低估了该影片的艺术价值和魅力是十分浅薄,甚至是愚昧的。下面,我就从对比手法、叙事线索、音乐效果三个方面具体分析一下影片独特的艺术魅力。

对比手法:“双元性”的影片特色,将轻柔的艺术风格与沉重的主题做对比,刺激了观众的感官,使主题更加突出

叙事线索:三条叙事线索的运用,使得影片相互交错却也清晰明朗,层层解除观众的疑惑

音乐表达:渲染和控制了观众的情绪,作为剧情大战的线索之一,促进了剧情的不断推进

01、对比手法:“双元性”的影片特色,将轻柔的艺术风格与沉重的主题做对比,刺激了观众的感官,使主题更加突出

鲜明的“双元性”是本片的一大特色,它融化在影片的每一个角落当中。总体来说,就是将轻柔的艺术表现风格与沉重的主题思想做对比,使得画面的明丽与主题的沉重形成了强烈的对比和冲突,极强的刺激了观众的感官,就像是眼睛所见是明亮的,心底确实如铅一般沉重。

①对比一:大悟对入殓工作的执着VS周围人对他工作的歧视

大悟对于入殓师的工作刚开始也秉持着难以接受的态度。最终,为了维持生计,他还是选择了这份工作。后来,在直面了各种死亡,观摩了很多人的人生后,大悟的心灵经受了洗礼,他从心底深处接受了入殓师这份工作。

但是,周围人对入殓师这份工作却有着各种各样的、根深蒂固的偏见。比如,即使是大悟的妻子——美香,对大悟从事这份工作也很是反感,甚至还为此与大悟争吵起来。其实,大部分人是抵触、厌恶甚至是其实面对死者这样的工作的。

影片正是通过对这两种截然不同的态度的描写,突出了“入殓师”的工作人员所面对的强大的世俗偏见。如此,也就更能深刻的体现出大悟的思想转变所引发的影片主题的升华。

②对比二:清丽、柔美的画面VS不断闪现的死亡内容

观看影片的过程中,我们总是可以看到各种明丽、柔美的画面。无论是大悟家乡的各种景色,还是关于人们生活的场景,影片都毫不吝啬的使用了大量的柔和的镜头,以及鲜亮的色彩。这样的人和景色看上去,总让人觉得心旷神怡,心中充满了希望,使得电影处于明丽的基调中。

但是,关于“死亡”的内容却贯穿着整部影片。影片的整体情节都是围绕着入殓仪式展开,也着重刻画了被入殓人的人物关系以及他们所发生的人生故事。而入殓仪式主人公们的故事,也总是弥漫着阴暗的色彩,使得影片处于沉重的基调中。

正是画面和主题这两者不同基调的强烈对比,使得影片有了一个美丽的外衣,但是剥开后却露出了其沉重的内核。这样,就可以更好的促使观众深刻的挖掘对于死亡的理解,对于人生意义的思考。

总而言之,影片通过各种各样形式的对比,将轻柔的艺术风格与沉重的主题融合到了一起。产生了强烈的感官刺激,也促进了观众对于死亡和人生的思考,使得影片的主题变得更加的突出。

02、叙事线索:三条叙事线索的运用,使得影片相互交错却也又清晰明朗,层层解除了观众的疑惑

影片运用了三条叙事线索,犹如相互交错的道路,将主人公的人生历程和现实遭遇都展现了出来。现在,我就三条线索分别进行解析。

①线索一:回忆线的叙事

影片中对于大悟小时候生活的叙述,属于过去时空中的线索。在这条线索中,影片描写了大悟的父亲从小抛弃他,使得大悟留下了感情上的伤疤。在大悟的心中,对于父亲始终充满着埋怨和不理解。他甚至忘记了父亲的样子。

影片中回忆线的描述,自始至终混合在现实线的叙事中,像影子一样伴随在大悟的生活点滴中。在影片的最后,大悟终于见到了父亲,也通过父亲手里的石头认出了父亲。大悟由此完成了情感的宣泄,也收到了父亲对他的爱。面对父亲的死亡,大悟更加领悟了死亡和人生的真谛。

通过回忆线的描写,使得大悟心境的整个变化过程变得有因有果,因果自然,并不会让观众觉得突兀或者难以接受。

②线索二:大悟和美香的爱情线

大悟与美香的爱情线是一条辅助线索。他与美香的爱情,甜蜜而又温馨。美香的痴情、体谅、大度和亲切,始终萦绕着陷入纠葛和矛盾的大悟。爱情线就像是一抹芳香或一脉温泉,柔化了影片中两条主要叙事线索中的所有的矛盾和沉重。爱情线就仿佛在两条笔直的线上,跳跃着的美妙音符。

从某种程度上来讲,美香也代表着观众的视角。对于入殓师的工作,美香最初也不理解,而且还和大悟爆发了激烈的争吵。但是,最后的时候,美香尊重了大悟的决定。其实,美香的转变就给了观众某种暗示,暗示观众放下心中的职业戒备,认真的去思考死亡和人生的意义。

美香作为一名美好的女性形象,润滑了大悟的情感,起到了安抚的作用。与此同时,也点化了观众,引领观众更好的体验影片的主题思想。

③线索三:现实线的叙事

现实线的描写正是该影片的主线。主要讲述了大悟失业后返回家乡,无奈之下做起了入殓师。妻子和朋友们知道后,并不支持大悟。但是,大悟却在日复一日得对死亡的体验中,由最初的不接受变成了心甘情愿的从事该行业。

正是这条主线的描写,凸显并深化了影片的主题:只有在真正的接触过死亡、感知过死亡之后,我们才能认清生命的真实——脆弱而又短暂。但是,我们却必须向死而生。我们应该珍惜生的时候的美好,体味生的艰难,抛弃对于人的怨恨,关爱身边的每一个人,宽容身边的每一个人。

正是为了更有力的表达这样的主题,导演才特意选择了“入殓师”这个特殊的行业作为影片的切入点。因为,这个职业是最多接触生与死的特殊职业。影片还在这一思想的基础之上,赋予了“入殓师”某种形而上的意义。

入殓师给予人们最后的尊严,通过入殓师的视角和观察,告诉人们:任何人都无法战胜死亡,但是我们可以以最美的样子、最鲜活的面容,体面地进入冰冷的死亡,让人们在死亡中也可以焕发出生机,获得永恒的美丽。

03、音乐表达:渲染和控制了观众的情绪,作为剧情大战的线索之一,促进了剧情的不断推进

在影片中,有四首重要的音乐。其中,最重要的是反复出现的久石让的《Memory》,还有就是贝多芬的第九交响曲以及舒伯特的《Ave Maria》,还有作为重点表现“生与死”主题的音乐《Beautiful dead》。

①久石让的《Memory》

为《入殓师》创作的这首《Memory》,大提琴声在轻轻的钢琴声中忧伤地响起,像溪流一样缓缓地流淌,仿佛有人在静静地哭泣。几乎是大提琴的弦一拉动,感染力就直接深入了观众的内心。当然,这首曲子的作用远不止是打动人心,它还充当了主角大悟的记忆线索之一,充当了他感情的依托。

《Memory》是大悟父亲最喜欢的曲子,歌曲承载着他对于父亲遥远的记忆。在大悟六岁那年,父亲就抛弃了他。长大后,大悟也记不清父亲的样子了。但是,他对父亲始终有一种怨恨的情感。在他的琴声中,与其说他是在怨恨父亲,更多的却是在渴望父亲的爱。

大悟第一次接触入殓师工作后,被一具腐烂的尸体所惊吓,被死亡的恐惧所笼罩。也是在这一晚,他一个人拉起了小时候用的大提琴,拉的正是《Memory》这首歌。由此可见,当他在自己的价值观、自己的世界受到冲击时却选择了这首父亲喜爱的曲子来寻求安慰。

在电影的结尾中,他亲手为自己的父亲入殓。就在父亲临终前,手里紧握的石头掉落了下来。这时候《Memory》的琴声由悲泣而逐渐变得强烈。大悟记起来这就是自己的父亲,被压抑的感情也终于得到了解放。乐声即将结束时,那些儿时的记忆再次重现,他得到了失去的父爱。

在我看来,这一首音乐就是大悟父亲和安全感的化身,成为了大悟的感情依托之一。更好的感染了观众,使他们与大悟一起同呼吸、共命运。

②贝多芬的第九交响曲

电影片名出现后,贝多芬的第九交响曲庄严的响起来。在气势恢宏的管弦乐声中,传来人们合唱的声音:“朋友们,再要不要这种痛苦的声响……”

这首第九交响曲又名《欢乐颂》。贝多芬失聪后,依然憧憬着人类的光明与幸福。他的第九交响曲告诉人们:无论失去什么,遇到什么苦难,人类活着都需要尊严——每个人都有追求幸福的权利,都有实现自己价值的权利,都应该尊重别人与被人尊重。

在我看来,这个音乐正好契合了影片的主旨之一。入殓师所做的是就是让一个人死去也有尊严,让他安稳地踏上另一个世界的旅途。导演选用《欢乐颂》正式开始影片的叙述,起到了画龙点睛的作用。同时,音乐也与主角大悟的遭遇形成了鲜明的对照。他演奏完这首作品后就被解雇了,梦想破灭。由此,也引出了后面的剧情。

③舒伯特的《Ave Maria》

在大悟、社长和同事三人一起过圣诞节时,大悟为两人拉了一首舒伯特的《Ave Maria》,这次的大提琴声让人有一种悲凉感。社长和同事都有一段充满伤痛的往事,琴声也勾起了他们的回忆。

在这部片子中,《Ave Maria》少了许多音乐的庄严感与神圣感,反而给人们一种凄苦而美丽的感觉。这首音乐,不仅控制了影片中两位听者的情绪,也控制了观众们的情绪,使得观众难以自拔。

后来,影片中再次奏起《Memory》的变奏曲,并配合着影像中止了这段插曲。影片又回到了叙述的主旨,回到了大悟的思想转变的主线。这样的无缝切换,是十分高超的表现手法,使得剧情顺滑自然,也使观众随着主角的情绪起起伏伏。

④《Beautiful dead》

此曲第一次出现的时候,是在社长为一位依然算年轻的母亲入殓的片段中。那位丈夫之前看上去一直很冷淡。但是,随着社长为她进行入殓仪式,丈夫的目光在遗照与遗容间移动时,他的心痛之情渐渐膨胀。

社长让已经冰冷的人焕发了生机,给她了永恒的美丽,这位丈夫突然扑在死去的妻子的棺材上失声痛哭的那一瞬间,这首配乐也达到高潮。凄美哀伤的旋律将失去所爱之人的复杂的、悲痛的情感通过音符表达了出来。

第二次出现则是在大悟为澡堂老板娘入殓时。这一次除了钢琴声,主奏乐器从大提琴变为了单簧管。而且,还配有弦乐与竖琴的拨奏。而且,这次试用没有第一次试用时那么悲凉。仿佛就是在回溯澡堂老板娘普通但是伟大的人生。

在我看来,影片中的所有配乐是影片表达的另外一种工具,配合着剧中人物的感情经历,起到了渲染与控制情绪的作用,使得观众也产生了与人物息息相关的情感体验。同时,配乐也是影片中剧情发展的线索之一,不断的促进着剧情的发展。最新电影

总结:

本文从对比手法、叙事线索、音乐效果三个方面由简到繁的分析了影片独特的艺术魅力。但是,关于死亡和人生的探讨却是无穷无尽的。影片就像是一个良师益友,给我们带来了长久的、持续的人生启迪。

人终究都有一死。但是,我们不能因此就放弃了生的尊严和希望。我们要怀着向死而生的勇气,活着的时候迸发无尽的勇气,面对死亡也就可以做到安然和体面。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