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北宋名将狄青,不只死于文官倾轧,更死于自己的傲慢

 洞见历史智谋 2020-07-23

狄青是北宋仁宗时期最为重要的将领,对国家忠心耿耿,深受皇帝的宠信,一度权高名重,但最后竟抑郁而死。这到底是怎么回事呢?

十六岁正值大好青春,而狄青在此时遭遇了人生中的至暗时刻。他出身寒门,16岁的时候,哥哥与人斗殴获罪,他代兄受过,脸上刺字充军,从此开始了戎马生涯。

世界为你关闭了一扇门,却会为你打开一扇窗。狄青以罪充军,虽打破了正常的生活节奏,却开启了军功晋升的阳关大道,他天生就是一个军事天才,就是一个打仗的料。

原来,他精通骑射,又恰逢西夏元昊反叛,朝廷诏选卫士充实边疆。很幸运,狄青被任命为三班差使、殿侍兼延州指使。北宋当时屡屡被西夏打败,士兵多有畏惧怯战,而狄青身先士卒,每次临阵作战,披头散发、脸带铜具冲锋陷阱,西夏军队无人敢当,望风披靡。

而且经大臣尹洙推荐,狄青进入到重臣韩琦、范仲淹的视线,被深受两人器重。他在范仲淹的教导下,开始熟读《左氏春秋》,逐渐精通古今历史,因而变得更加知名。

自身的天赋、加上自身的努力,又适逢国家外患迭起,狄青以一个罪犯的身份,不断累积军功,一步步走上北宋权力的殿堂,最后因军功卓越升任枢密使,相当于现在的军委,成为显赫一时的重臣。

所谓福祸相依,看福不一定是福,看祸不一定是祸。自升任枢密使后,狄青变得骄纵傲慢,因自恃功高,每每袒护部下,甚至在将皇帝的封赏分发给部下时说:“来,这是你狄家爷爷赏赐你们的。”

  • 这种做法明显有悖于为臣的本分,功高盖主是重臣生存的大忌,而狄青竟然不自知。在皇帝和很多人眼里,他的做法无异于施恩拉拢,很容易被认为有异心且图谋不轨。直白来讲,皇帝不怕你贪,就怕你没有缺点,没有缺点就意味着难以控制。

而且在本就重文轻武的宋朝,武将向来弱势,也向来是文臣集团攻击的对象。狄青的做法正好为他们的攻击提供了口实,以欧阳修、文彦博为主的一些名臣,开始不断上奏弹劾狄青。

起初,宋仁宗并不在意,还觉得文臣们有些过分。但有一次,时任中书平章事(相当于政务院总理)文彦博又向皇帝建议,外放狄青就任边关重镇的节度使。

狄青听说后,心里很不服气,于是向皇帝辩解自己无功不受禄,而且更加无罪,凭什么要外放等等。宋仁宗也认为确实如此,念在狄青确实是个功臣、忠臣,又没什么罪过,无端端地就外放也于心不忍。

后来,文彦博借机对皇上说:“太祖当年难道不是周世宗的忠臣么?就是因为颇得军心,才有陈桥兵变的事情发生啊。”这一句说的仁宗默然无语了。

此时,狄青还不知道皇帝心意已决,仍然到中书省(国务院)去找文彦博理论,文彦博等到狄青鸡头白脸、气急败坏地连说带骂一大通话后,凝视着狄青好大一会儿,就说了一句话:“告诉你也没啥,皇上开始怀疑你了。”狄青立即语塞,瞪大双眼,内心极度恐惧,倒退了好几步,呆立在当场。

狄青不得已到了边关重镇,朝廷却每月两次派使者探望他。每次使者一来,狄青都惊恐异常,惶惶不可终日,结果不到半年就抑郁而病,一命呜呼了。

一代名将狄青从低起步,依靠军功,成为名重一时的大臣,最终因自己的卓越功绩、自己的傲慢和文官集团的敌视而陨落。

  • 狄青可怜吗?可怜又不可怜。可怜是因为心怀一片赤诚之心,最后却死于惊悚不安;不可怜是因为不懂得收敛锋芒,自恃功高而滥施奖赏权。皇帝赐予的东西,本是想安抚狄青,而狄青转手就给了部下,并声言为自己所赐,如果长期以往,人心集聚,“陈桥兵变”很有可能再次发生。

  • 君子无罪,怀璧无罪。狄青不只死在文官的倾轧上,而是死在自己的功劳上,更加死在自己的傲慢和不知收敛上。所以,人在得意的时候,往往是要走下坡路的征兆,此时更应该谦逊谨慎,才能保全自身,避免祸患。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