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名句在物理教学中的趣用

 口珠笔花 2020-07-23

      名句是中华民族文化中的瑰宝,象诗词、成语、俗语等以其高度精炼的语言,丰富深刻的内涵而流传千古,其中不乏与物理知识密切相关的名言佳句。如运用得法,无疑会活化课堂教学,激发学习兴趣,实现学科渗透,增加人文精神,培养创新意识。现予以分类整理,以供同仁共飨。

       一、俗语的活用

       以“四两拨千斤”说的是用力之巧,在物理上则指用较小的动力来克服较大的阻力,即杠杆的平衡条件F1LI=F2L2。“伸手不见五指”用到了光的反射,晚上无光源的情况下,没有反射光线进入人眼,故不能见“五指”。“麻绳提豆腐”用到了压强知识,因受力面积太小,压强太大而提不起来。通过比较几种物质的熔点,钨:3410℃,金:1064℃,要把“真金不怕火来炼”改成“真钨不怕火来炼”。”一个和尚挑水吃,两个和尚抬水吃,三个和尚没水吃“,说的是每个和尚都不愿比别人多出力。我曾要求学生画出三个和尚抬水吃,且每个和尚出力一样多的受力图,结果学生们兴趣大增,跃跃欲试,最后画出了多种受力图,定出了多种可行的方案。这样既锻炼了学生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又培养了发散思维。

       二、诗词的趣用

       古诗词中有许多与物理现象,物理规律,物理概念密切相关的诗句,如李白《望庐山瀑布》中有”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就涉及到了能量的转化,水能的利用。我借题发挥,假设这些水能全部转化为内能,会使水温升高多少?根据重力势能等于所吸收的热量来列方程:mgh=cmΔt,便可求Δt。“潭深疑水浅”说的是光的折射,物体的位置看起来比实际的要浅。“池水映明月”则是指平面镜成像,描写光的反射现象。陆游有“城市尚余三伏热,秋光先到野人家”的诗句,说明在那个时代人们就已觉察到了城市暖于郊区,用到了物质的比热容——在相同条件下,城市温差大于郊区。另一首《村居书喜》中“花气袭人知骤暖,鹊声穿树喜新晴”用到了分子动理论,温度越高,分子运动越剧烈,因“骤暖”才“花气袭人”。

      毛泽东《沁园春 ·雪》里有“一代天骄 ,成吉思汗,只是弯弓射大雕”,涉及到弹性势能的转化。苏轼“峰多巧障目,江远欲浮天”与光的直线传播有关。“夕阳返照桃花渡,柳絮飞来片片红”与颜色成因密不可分。“满眼风光多闪烁,看山恰似走来迎,仔细看山,山不动,是船行”,“走来迎”和“是船行”只因所选参照物不同,才出现截然不同的运动状态。

       吟诗颂词,感受诗情画意;纵横驰骋,体验物理之美。诗词的形象,隽永,清新,恢弘与物理的抽象,冷峻,朴素,深邃相映成趣,相得益彰。

       三、成语的妙用

       成语以其语言简洁,寓意深刻而广受学生喜爱,以成语为载体的物理问题却是初见端倪。搜集、整理、加工无疑会对学生的综合运用能力,创新精神的培养,活跃课堂气氛起着推动作用。

      运动与静止的相对性用“刻舟求剑”可谓恰如其分,固体压强用“如坐针毡”则十分典型。类似的还有“入木三分”是指扩散现象,“水涨船高”是物体的浮沉条件,“怒发冲冠”讲力的合成,声音的传播举“掩耳盗铃”,”惊弓之鸟“等。由”杯弓蛇影“而想到光的反射,用”非法同居“来概括光的反射定律可谓言简意赅,幽默风趣。

      名句在物理教学中的巧妙运用,改变了传统的教学模式,使知识传授多样化,生动化,让物理更贴近生活,使学生获得对物理更加本质的认识。如果坚持下去,开发课程资源,改革教法,扩大学生视野,塑造复合型人才是大有裨益的。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