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浅析会宁地名与地理环境的关系(会宁冯沛云)

 天南地北会宁人 2020-07-23

摘  要:地名是人们在某一特定地理空间环境中活动时,逐渐赋予以自然或人文地理意义的专有名词。地名既是地理环境的产物,又能直接或间接地反映当地的自然环境、乡土人文、历史变迁以及文化传承的关系。本文以会宁县的乡、村、社、队四级自然要素类地名为研究对象,采用统计分析法、历史文献法和比较归纳法等方法,从自然、人文两个方面进行分析,探究会宁地名的命名规律、内涵与地理环境的关系,以便更好地认知和传承会宁地名文化。

关键词:会宁    地名    自然地理    人文地理   乡土文化


会宁县地域辽阔,地形复杂,数量众多的村落零散地分布在山岳河川的各个宜居角落,地名繁杂,究其命名均受一定的自然或人文环境的影响。笔者尝试从地理环境的角度,探究会宁地名形成的自然原因和历史渊源。

一、地名与自然地理环境的关系

会宁地属陇右黄土高原山地丘陵沟壑区,全县以干枯的祖厉河为基干,形成了梁峁起伏、沟壑纵横、川塬相间的山河地貌,对会宁大部分地名的形成起了决定性作用。会宁约有4642个地名,其中自然要素类地名占地名总数的70%以上,其命名与地形和水系的关系最为密切,也是地名形成的直接原因。

首先,地名受地形、地势因素的影响,以山、川、塬、坪、塆、去(qū)、屲(wā)、坡、岘(xiàn)、岔、咀(zuǐ)等命名的数量居多;以岭、梁、垴(nǎo)、崖(ái)、旮旯(kēlā)等命名的数量次之;以坨、墩、顶、窝、埫(tàng)、坑、洼等命名的数量较少。

山、岭、梁、岘、垴、坨、咀、墩、顶是山地相对凸出的地方。

山是地面高耸的地形,好多地名直接以山命名,如桃花山、铁木山、西岩山、土高山等;岭是高大延绵的山脉,如庙岭、珍珠岭、盐沟岭等;梁是隆起成长条形的山,如大墩梁、党岘梁等;岘是小而高的山岭,因地势较高,气温低,风沙大,村落多选择背风向阳处呈点状分散,规模较小,如党家岘,土门岘、乔沟岘,双城岘、三条岘等;垴是小山头或丘陵上的小块平地,如张家垴、山头垴、上沟垴子、打马湾垴等;坨是成块成堆的山地突出部分,如窝坨、窟坨等;咀是形状像嘴的的山地突出部分,如康家咀、涧滩咀、葫芦咀、帽子咀等;墩是像土堆的山地地形,如大墩、喇嘛墩等;顶是山的最高最上部分,如大山顶。

川、塬、坪是山区相对平坦的地带。川是山间或高原上相对平坦而较低的宽阔地带,会宁的川多受河流的侵蚀,地域狭长,人们多沿河谷两岸居住和种植庄稼,村落形态亦呈带状分布,如侯家川、中川、平头川、大山川、米粮川等;塬是因河流冲刷形成的呈台状的四边陡、顶上平的高地地形,塬面相对平坦广阔,土层深厚,土壤肥沃,适宜发展灌溉农业,易形成团块状的聚落,但由于植被稀少、土质疏松且降水集中,流水侵蚀严重,塬面破裂,沟壑纵横,生态环境不断恶化,如白草塬、新塬、札子塬、南塬、春岘塬等;坪是山区的局部平地,地形相对平坦、土质较好,适宜发展种植业,但受地域限制,村落规模有限,如北河坪、颐园坪、砚台坪、簸箕坪、殿坪等。

塆、、窝、埫、里、坑、洼是山地丘陵相对凹陷的地方。塆是山沟弯曲低凹地带的小块平地,如八里塆、庙塆、沙家塆、黑糜塆、老坟塆、碌碡塆、塌窑塆等;是塆的最后部,如成家、红岭等;窝有何家窝、坑窝、崖窑、王家窝窝等;埫是山地中呈躺椅状的低洼地方,如郭家埫、天平埫、塌堡埫等;里是地理事物的内部,如掌里、方地里、井沟里、湾垴里等;坑如连湾坑等;洼如张家洼等。

岔是山区、道路或河流分叉的地方,在沟峁纵横的黄土高原上,岔广泛分布,人们多选择背风向阳、地形开阔的地方兴建村落,如汉家岔、甜水岔、烧马岔、糜儿岔、黑石岔、瓦窑岔等;坡、屲是山地丘陵相对倾斜的地方,如坡有老君坡、李家那坡、崖坡、窑坡、墁牛坡等;屲有沈家屲、大辽屲、红山屲、令家阳屲、萝卜屲等;  是山区相对偏僻狭窄的角落。

此外,地名也最能反映其与山脉的位置关系,古人所谓“山南为阳,山北为阴”,如阳山、阴坡、阳屲坡等地名。

其次,地名受河流、水源、水利工程等因素的影响,以湾、河、沟等命名的数量居多,以口、滩、峡、坝、泉、井等命名的数量较少。

湾是河流弯曲沟岸凹向陆地的部分,如西河湾,马营湾、老虎湾、杏树湾、麻莿湾等。

河、沟是山区河流发育形成水道的地方。河有东河、苦河、焦家河、滥泥河等;沟是由梁、峁坡地水流从分水岭向下坡汇集、侵蚀而成的地貌,在沟向阳的地带,地势较平坦,但多发季节性洪流,村落多分布在洪水水位线以上,如丁家沟、大沟、红花沟、碾子沟、烟罩沟、涝坝沟、透圈沟等。

口是河流、山脉或道路的出入通过的地方。祖厉河对会宁地名的形成有重要的影响,如东河口、峡口、李家河口等;此外还有道口、岔口、湾口、牦牛口等地名。

滩是山区或河流泥沙沉积的地方,如草滩、顾家滩、庙滩、席笈滩、亮羊滩等。

峡是两山夹着水道的地方,如罐子峡、高庄峡、孙家峡、同家峡、米家峡等;坝是人工夯筑的截流工程的地方,如堡坝、涝坝、杨家河坝、担水坝等;泉是地下流出水源的地方,如甘泉、王家泉、野狐泉、八眼泉等;井是人工凿开取水的地方,如砖井、腰井、甜水井等。

第三,地名也能够反映与地理事物之间某种要素具体的区位关系,多以畔、沿、崖(ái)、边、根、上、下(há)、子、巴、头、面、背后等命名。

畔、沿是山区河谷的边缘地带。畔主要有河畔、黄沟畔、周家河畔、涧沟畔等;沿主要有南河沿、西河沿等。崖、边、根是山区相对边缘的地方。崖是高地陡立的山边,如湾崖、高石崖、大白崖、红崖等;边是地形的周围部分,如塬边、何家崖边等;根是山地的底部部分,如东山根、董家山根等。上、下、子、巴、头、面、背后等是最能反映山、河地形的相对位置关系的副词,如上有屲上、坝上、老庙上、湾垴上等;下有坝下、湾崖下、岔口下、大岘下等;子有上洞子、对坝子、回河子、小掌子等;巴有堡子下巴、野狐尾巴等;头、面有周家水头、武家下面等;背后是事物的另一面,如堡子背后、庙背后、岘背后等;此外还有如河东、西岩山、后塆、前川坝等以方位命名的地名。


二、地名与人文地理环境的关系

会宁地名的命名除了能够反映当地的自然地理环境特征外,还能映射出不同历史时期会宁政治、军事、经济、文化发展的印记,因此人文地理环境也是影响地名形成的一个重要因素。

首先,会宁历史上素有“秦陇锁钥”之称,自古以来就是军事重地,地名以卫、关、城、堡、寨、营、场、百户等命名,如巩昌卫、城关、北关、南关、通安城、新添堡、马家堡、张城堡、关川堡、刘家寨子、头寨子、寺寨、大羊营、驮营、教场、大占场、二百户、九百户等,都是具有军事防御功能的处所、设施或活动地点;同时,会宁又是历史时期重要的交通要道,地名以驿、门、所、铺、店、里等命名。古丝绸之路穿境而过,沿途重镇设有供传递官府文书或军事情报人员途中食宿、换马的驿站,人流量和物资集散量多,村落规模较大,如甘沟驿、郭城驿、青江驿等;门是陆路必经的重要出入关卡,如会师门、柴家门、任家门等;所是驿站的中间站点,如翟家所、右所、后所等;铺是递铺,以里为计量单位,表示该村落距离某城镇的远近,如北十里铺、二十里铺、东三里铺等,此外还有窝铺、涧滩铺、苟家铺等;店是供旅客食宿的旅馆,如太平店、王家店等;里是铺的下一级递运单位,如八里等。

其次,地名与姓氏聚落有密切的关系。在传统的农耕社会,人们被牢牢地捆绑在农村的土地上,同宗姓氏聚集在同一村庄,因此以姓氏命名的聚落大都是村庄,反映了该姓氏是当地最早的原住民或名门望族,为了便于与其他地方区别,在相同的称谓前加以姓氏,如上马家、车黄家、韩家集、郭家湾、高家庄、李家圈、刘家寨子等;还有会宁中部的四房吴、三房吴等,据县志载,此地吴姓自清代以来在此定居,家底殷实,读书人辈出,渐成望族,后因兄弟分家,各占一方,后人将地名冠以兄弟排行称呼加以区别和特指,如四房吴,意指吴姓老四居住的地方。

第三,地名的命名与集市的繁荣、手工作坊的开办、矿产的发现、以及宗教祭祀活动有密切的关系。山区村镇约定俗成地定期举办商贸集散和交易的市场,也是交通商旅必经之地,故多以集命名,如杨崖集、韩家集等;坊、窑是旧时小手工作坊的地方,如油坊、十里窑、马家窑等;以工矿生产命名的,如炭山沟、铁匠沟、砖井、砖瓦场、盐沟岭、硝沟坪等;会宁历史上道教、佛教的庙宇遍布城乡,宗教祭祀活动繁盛,多以庙和章命名,如观音庙、王家庙、观音章、烧马章等。

第四,以庄、巷、道直接命名,如新庄、何家庄子、中庄、民生巷、枝阳巷、关道等。

第五,会宁人历来向往和平,祈求社会安定,又是三大主力红军胜利会师的地方、著名的革命纪念地,因此取名“会宁”,寓意“红军会师,天下安宁”之意,此外还有西宁城、通安城、太平店等。

第六,因曾是州县治所、及当时流行的吉祥嘉言、历史典故和民间传说命名的,如祖厉、乌兰、枝阳等是以历史时期的县治所而命名的;如共丰村、新民村、复兴村、团结村等是以当时的吉祥嘉言而命名的,表达了人们对美好生活的期盼、向往和追求;如桃花山、铁木山、麒麟冢、神树湾、趟子川等是以历史典故或民间传说而命名的。

第七,以动植物、颜色命名的。如猪头山、野狐岘、老虎湾、鸦儿湾、乱马川、蛤蟆沟、狼儿沟、野鸡塬、放马塬等是因动物出没或象其形而命名的;如莲花坪、神树湾、杏树湾、麦黄塆、黑糜塆、白杨树沟、萝卜屲等是因栽植植物或象其形而命名的;以颜色命名的如红山屲,因屲上多红土而得名,此外还有红岘、红崖、黑虎岔等。

第八,因名地不符、有碍民族团结等原因而改名的。如马路更名平头川、芦家塬更名湾口等因名地不符,不能反映该地的地理特征而改名;达子岔更名师家湾、回回沟更名黑庄沟、朱家岔更名湾(因回族忌讳“朱”字音要求更名)等因有碍民族团结而易名;还有如文革中观音庙更名东风、红堡子更名红星,文革后群众要求恢复原名的;此外,因重名或同音易混而改名的不甚枚举。

综上所述,可以清楚地看到,地形水文、区位关系、军事交通、姓氏聚落、集市村庄、矿产作坊、宗教祭祀、历史变迁、典故传说、动植物等地理环境要素对会宁地名的形成和演变具有重要的影响,同一地名中可能包含着几种不同的地理环境要素,同一地理环境要素又存在于不同的地名中,充分体现了会宁复杂多样的自然地理与丰富多彩的人文地理环境的交融演变,积淀了会宁厚重的乡土文化蕴涵。

参考文献:

[1]会宁县人民政府编:《甘肃省会宁县地名资料汇编》,1985年

[2]会宁县志编委会《会宁县志》,甘肃人民出版社,1994年

[3]田绿洲《会宁民俗趣谈》,华夏文艺艺术出版社,2011年

[4]雷永珍《会宁民间故事》,兰州大学出版社,2015年

[5]蓝 勇《中国历史地理学》,高等教育出版社,2002年

[6]胡兆量《中国文化地理概论》,北京大学出版社,2002年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