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文•思亲】父亲•鼓(作者:会宁寒江雪)

 天南地北会宁人 2020-07-23

“清明·思亲”征文

父亲·鼓

文  \   寒江雪

民国十九年,即公元一九三零年春天,父亲的生父,就是靖远的爷爷把年仅四岁的父亲以二升熟面的代价换给了会宁的爷爷,这场看似极不等值的交易就这样在上世纪三十年代初期的中华大地上堂而皇之地上演了。从此,父亲终其一生再也没有见到过他的生身父母。

父亲的养父在那个时代可以算得上是一位能人,他是方圆百里内有名的刘木匠,做的一手好木活。但在他的匠工生涯中,我感觉他最伟大的杰作莫过于自己亲手做的那面大台鼓了。三十年代初期,爷爷用两张牛皮制作了一面大台鼓,那时的爷爷可能木工活的火候还未达到一定的境界,炉火不够纯青,皮活也是半生不熟。台鼓上粗糙的木活和厚实的牛皮都彰显着爷爷的技艺之差,因把牛皮没有拉薄,致使台鼓没人能打的响。

爷爷一生不知做了多少木器早已无法统计,但这面台鼓却成了他第一次也是最后一次学做的一件珍品。远看大台鼓是圆台形的,可近前细看它又像是一个三棱台形的,就是这样一面不伦不类的大台鼓和父亲结下了不解之缘,父亲也就成了能打响这面台鼓的唯一人选。

父亲是一个天生的鼓手,三十年代末期他已成为十里八乡有名的鼓手了。他不识鼓谱,但别的鼓手打的点子只要他能听上一遍就会烂记于心,操作自如了。因为父亲长得虎背熊腰,人高马大,力大无穷,那面台鼓在他的手下才能威震八方。庄里有位懂得鼓谱的瘦小老头,因自己力气小而打不响这面台鼓,他就毫不保留地把自己的技艺全传给了父亲。我小时常听父亲念叨那位老者授他的鼓谱,惹得我捧腹大笑。有一句到现在我还记忆犹新,就是“巴叽幺好的叽幺,溜丢溜丢吃,七八碗的肉蛋蛋,七八碗的肉蛋蛋,溜丢溜丢——叭的哈……”多朴实的鼓谱啊!接地气,顺口,易记。那时每到春节,十里八乡的社火就会齐聚一堂,你迎我送,互相切磋,互相比对,好不热闹。每当此时,父亲总会技压群雄。那面大台鼓在父亲的操作下发出的声响会盖住所有的鼓声,几十里以外都能听见。父亲也得到了众人送他的“鼓神”雅号。

听庄间老人说过,四十年代初期年轻的父亲腊月里去涧沟拾柴,不小心从几十米高的悬崖上跌了下去,摔伤了头部,头皮的三分之二被剥掉,血流了一大摊,是一块儿拾柴的同伴把他背回家。那时的医疗条件怎一个差字了得,父亲就用自己的尿天天清洗伤口,让伤口慢慢愈合。从我记事起,父亲头上一直留着那条深深的疤痕。可在那年腊月二十三,摔成重伤的父亲才休息了七天就用布条缠住头部,把头缠了一圈又一圈,就像是哪个少数民族的装束打扮,又打起了他心爱的台鼓,到现在此事在庄里都被传为佳话。

从古到今,农民只有逢年过节或遇到特大喜庆的日子才会敲锣打鼓庆祝一番,庆祝时间最长的也就是春节,从腊月二十三小年开始一直延续到正月十五元宵节结束,这也是农民一年当中最开心的一段时光。庆祝的节目花样繁多,不论男女老少都可参与,他们都全身心地投入到节目当中,忘记了生活的艰辛,人生的不如意,整个身心沉浸在喜悦的气氛中。这是多么简单而纯朴的生活啊!每遇到这种场合,也是父亲大显身手的时候,那震耳欲聋的鼓声寄托着父亲对美好生活的向往,父亲的喜怒哀乐也通过他的双手全都倾泻到大台鼓上。

六十年代初期,庄里一群贪玩的孩子用柴火熏烤大台鼓不小心把这面鼓烧掉了,这面三棱台形的鼓终于完成了它的历史使命。后来大家虽然前后购置了无数面台鼓,但终究没有了那面大台鼓的韵味,父亲也随着家里孩子的逐渐增多,生活的越来越艰辛,结束了他与鼓的那份奇缘……

每年春节前后,每当庄间鼓声响起,我总会想起父亲,想起过去的那些陈年往事,想起父亲走过的坎坷岁月,想起父亲的音容笑貌……

(清明在即,谨以此文怀念离开我十七年的父亲。)


阅读量第一的纪念文章享受格尤时光因子2029套盒一份

如需加盟格尤或者购买我们会宁人自己的产品请联系韩敬涛先生(电话:18699099166)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