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遮阳山记 || 撰文 吴文博

 天南地北会宁人 2020-07-23


遮阳山记

撰文    /    吴文博

生活,其实就是单调的重复。在日复日的重复里,我们一天天长大,一天天变老,一晃一个春秋更替,一晃一个节令重来。我们在很小很小的圈子里过着三点一线的生活,枯燥,乏闷,再加应付多如牛毛的评估,检查,更加的让人身心俱累,忧郁烦躁。我们谨小慎微的兢兢业业的披星戴月的忘我工作着,但生活似乎遗忘了我们,我们正如契科夫笔下《装在套子里的人》里的那个别里科夫,谨慎胆小,逆来顺受,渴望改变生活却又害怕一丝的改变。就这样,我们把青春和热血洒在逼仄的三尺讲台之上,换来镜花水月般的桃李芬芳。

于是,我们要学着来释放那颗被长期禁锢的心,怎么来释放呢?我选择了旅行,小长假去省内,寒暑假去外地。只有在旅行的时候,我的心是快乐的,那是一种实实在在的远离了蝇营狗苟的快乐。走出去,外面的世界又是另外的一番风景,每一次,当我的穷游开始时,我都会无比的兴奋,因为,车轮每向前滚动一公里,就是一处不一样的景致。我依旧特别喜欢那句话:无论是身体或者心灵,总有一个要在路上。记得上课时给学生讲冯骥才,冯老感叹:“岁月何其速,哎呀又一年”。时光真的太快,转眼又是一年的端午,两千二百多年前的五月初五,屈原因楚国被破,含恨抱石投汨罗江自尽。后人为了纪念他,遂把他殉国的这一天定为端午节。小时候,家里比较困难,一天就眼巴巴的盼着传统的节日,端午节时,母亲会为我绑上花花绳,烙花馍馍,煮鸡蛋,儿时的回忆里满满的是童年的味道。长大成人,参加工作,每逢端午同样还是会想起屈大夫,因为他老人家给我们带来了三天的小长假!

天气不错,阳光正好。假期的前一天,收拾了一车的行李,帐篷,防潮垫,被褥,方便面,挂面,鸡蛋,锅碗瓢盆,清油葱姜蒜,灶头煤气罐......几乎就是把一个家带到了车上,下午,给小白龙洗个澡,小白龙是我的座驾,它排量虽小,但随我南征北战,为家人遮风挡雨,立下了“赫赫战功"。一切收拾妥当,傍晚时分兵发陇西,此行三天的规划为游览漳县的遮阳山然后到宕昌的官鹅沟。

夕阳斜斜的垂下,金黄的余晖洒在古道名城----陇西的土地上。


干净整洁的陇西县城,没有过高的大楼大厦,古朴中又透着现代化的繁华, 陇西自古为“四塞之国”,兵家必争之地。远在史前时期,先民们就在这块土地上繁衍生息,留下了仰韶、齐家等文化遗址。从秦到汉,从汉到唐,再到元明清,陇西都是陇原大地上一颗璀璨的明星。我们没有过多的停留,打马而过,窗外一闪而过巍峨矗立的“李家龙宫”的大祠堂。听说陇西还有大唐诗鬼李贺的陵墓,没有机会去遏拜,略表遗憾。

晚八点,到达一个叫菜子的小镇,决定就在此歇息,按照以往的经验,我还是寻找医院或者大点的单位去住宿,毫不犹豫的就把车开到了菜子镇的卫生院里。

我一直都说,这个世上好人要比坏人多的多,坏人毕竟没有几个。实践证明我的选择又是明智的,当我在菜子卫生院生火做饭时,有几个值班大夫和护士围了过来,交谈甚欢,当看到我们要搭帐篷时,他们拒绝了,对我说,你还带着孩子,住帐篷太冷,我一再的解释孩子已经锻炼的习惯了,但是他们还是找了一个干净的有四张床的病房,带着强制的语气让我们住进去,我能做的,就是深深的表示感谢。

早上起得比较早,因为要趁早赶到遮阳山。这天正好是菜子镇的逢集,在镇子上卖了油饼和包子,吃了早餐,开始出发。清晨的空气真好,阳光同样柔和,几处零零落落的民居,有种青瓦白墙的徽派风格。



青山,农舍,小河,以及草地和树林,阳光透过树木的叶隙,洒下斑斑驳驳的影子。

我特别喜欢这样的农田,绿树。低头薅杂草,抬首望南山。

小白龙不知疲倦,撒开四蹄,遮阳山近在眼前。

穿过遮阳山景区的大门,车一直可以开到里面的停车场,停车场边上有许多的马帮,他们会热情的招呼你骑马上山,说先骑马上山,再沿峡谷游览出来,省时省力。但我没有答应,因为我有个原则,但凡对那种见面熟或者主动热情或者嘴上比较会说话的人总要提防一些。我选择了徒步游览进峡谷,事实又证明这个决定太正确了,因为到了后面的天梯那里,你会知道下山比上山要困难多少倍。

景区门口的从峡谷里流出来的小瀑布。





进了峡谷,中间是一条小河奔腾而下,两边的山势越来越高,越来越突兀,峡谷里到处都被郁郁葱葱的乔木覆盖着,似乎各个山岔里都有水流出,整个峡谷里是水流的隆隆的声音,和着遍野的各种鸟的叫声,峡谷里面凉飕飕的,心情却一片大好。

山里的花朵盎然的怒放着,没有丝毫的孤独,因为这满山的飞禽和流水都是它的知音。

走了许久,不见厕所,小男子汉的尿憋急了,我说我给你打掩护,你就尿到树丛中吧,进入景区要爱护环境卫生,他想再走一段路找找厕所,可是依然没有找见,无奈只能向树林里留下到此一游的一泡尿,说不定,那几棵树木还暗暗的感谢他呢,也许树木从未喝过富含维生素ABCDEFG的童子尿呢。


有激流在石头潭中左右冲突,回旋。





峰回路转,水更急,山更陡。



题诗崖

三叠瀑






记得欧阳修在写《醉翁亭记》时这样写到:有水潺潺泄出于两峰之间者,酿泉也;有亭翼然临于泉上者,醉翁亭也。此水,此亭,是否有醉翁笔下的神韵呢?



时值中午,太阳挑在问天的山尖上。





到了一处休息的平台,我正要给小憩的家人照张像,一个陌生的小男孩器宇轩昂的从镜头前走过,小脸蛋特别像我外甥,可爱至极,我毫不犹豫的按下快门,胖乎乎的小蛋蛋,这是你成功的一次抢镜啊。

峡谷越深了,坐在石凳上看高耸的山峦。

呵呵,我的这不入流的长相,垃圾箱倒是给我增添了不少的气质.......





水很清,可以喝,掬一捧在手,喝下去,凉凉的,甜甜的。



小男子汉跑在在前面,累了坐石头上休息,长焦抓拍一张。 儿子啊,尽管你遗传了老爸这低颜值的气质,但你的勇敢是老爸佩服的,记得三岁你就徒步爬上了兴隆山顶,此后出门,随老爸吃苦受累,毫无半句怨言。宝贝,三十年前的老爸,就是现在的你这个样子的。而老爸的老爸,就是你的爷爷,是和现在的老爸一个样子的。可是时光啊真的好快,都不知道时间去了哪里,弹指一挥间,你的爷爷脸上沟壑纵横写满了岁月的沧桑,老爸也从骑着竹马的少年郎蹒跚走进了大叔级别的中年,而你,似乎没有感觉到你长大,你却突然长这么大了......






跃龙潭,本来是一处普通的景点,但因为一个美丽的传说而变得神秘起来了。相传,明代著名道士、武当山道拳创始人张三丰在宝鸡金台观“失踪”以后,云游至“小崆峒”遮阳山,在此专心修道,传播佛道合一的教义思想,最后跃入龙潭,一说是在山内玉笋峰羽化成仙。因此这块跃龙门的石头也在游客们天长日久的攀爬下磨的如丝般顺滑了。


行至此处,快到峡谷尽头,两岸的山势最陡,头顶只有方巾大小的一片天了,“遮阳山”不是浪得虚名,原来是“若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啊。只有中午才可见太阳,其余都是被山所蔽。




四面悬崖,无路可走,只有登天梯,天梯共一千八百五十八阶台阶,而且地势奇陡,心里打了退堂鼓,问孩子们上不上,他们都说上,想想来一回不容易,累就累,险就险,不要等回去了留下遗憾。于是,拾阶而上,孩子每走一阶口里面都数着,123456......



向下一望,让人倒吸一口凉气。





此地才是六百多台,刚走了三分之一,前不着村,后不着店,叫天天不应,叫地地不灵啊。小腿酸疼,哗啦啦的打着颤,有严重恐高的我开始有点眩晕了。



历经两个多小时,长长的天梯总算爬出了头,钻过这个石洞门,胜利的曙光在向我们招手。人啊,有时候真的就是这么奇怪,明知道美丽的风景在峡谷,爬上山去肯定是一番荒芜,但还是要努力的爬上去,回过头想想,人生何尝不是这样呢?最美的其实是生命的过程,那些或通过自身修炼或通过结党私营或通过出卖灵魂而达到人生巅峰的人,触及到了巅峰又能如何?“鸢飞戾天者,望峰息心;经纶世务者,窥谷忘反。”此时,我才深刻体会这句话所蕴含的无穷涵义。

跟想象中的不无二致,果然,山顶是如此的荒凉,几块不大不小的草地,或疏或密的生长着耐旱的红柳,景区门口的马帮一部分来到了山顶,希望有累坏了的游客骑马下山。也许,游客没有累坏,这些马匹却累坏了,有的站着,有的卧着,都低着头,眯着眼睛打盹,全无半点骏马的神采。可怜的马儿,就像人一样不能选择自己的出身,它们生活在了这里,奴役在当地人的手中,长年累月,年复一年的用它们的血汗兑换成马帮口袋里的钞票。如果马儿会说话,你肯定能听到它们痛到骨子里的一声叹息......





像骆驼吗?这眉眼,这驼峰。


一起结伴上山的还有四个兰州来的游客,他们也觉得马儿可怜,我们一致同意,沿着马儿上山的路下山。从山顶到景区门口大约七公里的路程,我们沿着这条蜿蜒的小道,说说笑笑的向山下走去。一路上大家都为彼此选择的路线庆幸。如果当初在景区门口骑马上山,那一千八百阶的天梯我们只能望梯兴叹了,无论如何我都是不敢下去的。

半道上碰见有骑马上山的游客,也有骑马下山的游客,还碰见有的马帮骑一匹,赶一匹马儿向山顶走去,擦肩而过,我看到马儿的全身都湿透了,似乎每个毛孔都滴着汗。

上进峡谷,步行四公里,又上天梯,再步行七公里下山,带的水果面包都吃完了,下午三点多的时候,终于来到了停车场,在水龙头上洗了一把脸,整个人都累瘫了,买小吃的摊位红红火火,我们也要了凉粉,烧烤等东西充饥,老板还没有上饭的时候,我就躺在那些简易的躺椅上,累的眼睛都挣不开,迷迷糊糊的就睡着了。小睡一会,吃了些东西,人也精神了许多,然后,启程上路,过岷县,直奔宕昌而去。

下一站,宕昌的“小九寨”官鹅沟。


作者,吴文博,甘肃会宁人,普普通通的一个中学老师。网名,杏花阁主人,爱好文学,喜欢看书,旅行。坚信生活既要做好本职工作,也要兼顾诗和远方。


“天南地北会宁人”尊重作者付出,可以授权在其他公众号登载,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坚持准确署名,倡导原始创作,提振正向能量。感养育之恩、念精神砥砺、记风土人情、忆美好往事、歌秦音豪迈、颂祖厉雄风。传播会宁文化,弘扬奋斗精神!欢迎搜索“allhuining”或“天南地北会宁人”关注公众号,投稿可直接发送至邮箱:280615328@qq.com,也可搜索微信280615328加好友后以发消息的方式投送稿件。

大家都在看

这个秘密噢!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