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征文】​通安古城荣获道德模范称号的老人 || 撰文 董珍

 天南地北会宁人 2020-07-23


“寻找会宁好儿女  德孝传承耀家园”主题活动

【9】会宁县大沟镇通安村高山社

通安古城荣获道德模范称号的老人

撰文    /    董珍

说起对丁叔叔的记忆还是上个世纪八十年代初,由于大哥患有胃病,经邻居刘怀斌父亲介绍,大哥去靖远矿区寻丁叔叔帮忙找医生治病。大哥回来后拿的检查单上盖有宝积山医院公章。这是我对丁叔的第一印象。再后来我们到高山学校上学的时候途经丁叔的家门口,偶遇到回家探望老人的丁叔,俨然一副军人的打扮,干净整洁利落,后来才知道丁叔真当过兵。丁叔1964年光荣参军,1969年复员后到通安学校当老师,1971年又招工到靖远矿区宝积山煤矿工作,再后来又调到王家山煤矿后勤部职工食堂,由于丁叔的厨艺不错,又从职工大食堂调到矿长小灶专门给矿长做饭。直到1996年退休。

1998年,为了生计我不得已来到了王家山煤矿开始了我的下井挖煤的艰苦生涯。从此便和丁叔有了频繁的接触。由于我刚参加工作,每个月底断伙食的事时有发生,所以到丁叔家蹭饭吃也是常事。丁叔炒的菜很好吃,最拿手的便是糟肉了,记得有一次会宁老家来了一个拉煤的司机,丁叔给做了满满一碗糟肉,我想着司机肯定吃不完,他走后我可以解解馋,不知是肉香还是司机的饭量好,最后一碗糟肉一片没剩,让我白惦记了。后来我把此事告诉了丁叔的五弟,他又把这事转告给了丁叔,丁叔知道后专门给我做了一碗糟肉,让我一扫而光。当时我就理解那位司机了,不是他的饭量好,而是糟肉确实好吃啊!那时经常在丁叔家蹭饭吃的还有他的弟弟、侄子、外甥、八里乡的一个亲戚,还有同村一个老乡。总之,那时的丁叔家是门庭若市。丁叔的友善和蔼、阿姨的贤惠都给我留下了深刻印象和温馨记忆。

1996年,丁叔退休了。本来应该过着退休工人悠闲自在舒适生活的他,却情系家乡的兄弟姊妹,时常回家帮着他们干点农活。一次由于行走不慎从老家门前的埂子上摔下去,造成盆骨骨折。这次受伤导致他晚年行动不便,出门靠着双拐棍行走,也就是靠着这双拐棍,丁叔在他晚年的生活中又写下了光辉灿烂的一页。

“退而不休,情洒矿山”,这是靖煤集团首届十大道德模范事迹报告会上报告丁叔事迹的题目。靖煤集团首届十大道德模范评选组委会为他写下了这样的颁奖词:莫道夕阳晚,为霞尚满天。他手挽夕阳,退而不休,心系社会,情系矿山。他视矿山为家园,把工友当亲人。他是矿区的保洁员,寒暑不易,春秋长守。他用博爱之心点燃希望的火把,照亮贫困学子的求学之路。

靖煤集团10万职工家属,首届十大道德模范的评选活动历时一年,选拔的严谨性可想而知。10万职工家属中,选出的10名道德模范,有在岗职工、有退休工人、还有职工家属。但不论他们身处何岗位,他们每一个人的事迹都在深深震撼着每一位聆听者的灵魂。每一场报告会上,演讲的人哽咽不止,聆听的人泪流满面。丁叔的事迹报告会大到集团公司主会议厅,中到各二级单位的大会议室,小到班组,一百多场的巡回报告会,使丁叔的事迹在百里矿区传为佳话。

丁叔的动人事迹太多太多,但有两件事让我敬佩更让我难忘。第一件事从他受伤拄上拐棍开始,一生闲不住的他别的事干不了,便一瘸一拐地主动担任起矿上的“编外保洁员”这份既脏又累,出力不讨好而且还是一分钱的报酬都没有的工作。这工作他一干便是20年。一个月或者是半年,我们都可视为心血来潮,然而二十年七千多个风吹日晒雨淋的日子他坚持下来了。期间时不时还要遭受邻居的热嘲冷讽和指指点点,丁叔把这些都视而不见,当做耳边风,依然每天拖着残腿,从三楼半步半步地挪到一楼,拿着自家的笤帚扫,自家的拖把拖,清理着他家楼下的旱厕所,从此,那个旱厕所成为矿区最干净的厕所。楼前楼后,他一手拄着拐棍,一手拿着笤帚,一笤帚一笤帚去扫,从而,他住的那片是卫生最干净环境最优美的家属区。事后我在回想,是什么精神支撑着他把这个工作一干就是20年,或许就是他敬业奉献、勤勉做事的职业操守吧;让我难忘的第二件事我是见证人。那是2012年,当时有一位工友因长期患病医治无效去世。那时我是四号井的总支书记,就号召全区职工给病亡工友捐款安葬了他。从这位工友患病住院、病逝到安葬我全程参与亲自办理,所以对那个家庭的情况我也是了如指掌。工友病逝后,留下了两个正在兰州大学读书的儿子和精神失常的妻子,使这个债台高筑的家庭彻底陷入困境。当我在闲聊中无意把这件事告诉丁叔时,丁叔毫不犹豫把他获得优秀共产党员的2000元奖金除200元交党费之外,所剩的1800元全部通过组织捐给了病亡工友的儿子高小强同学,供他大学生活所用,2013年7月,丁叔又被集团公司评为优秀共产党员,他又将3000元的奖金全部邮寄给了高小强同学。


在此值得一提的是,丁叔的生活并不宽裕,甚至还有点拮据。以前,我也认为煤矿工人工资高,生活富裕,然而通过自己加入矿工行列,并通过和各层面的人接触才知道,煤矿工人,下井的单职工除了养家糊口,还可以勉强供给两三个学生上学,单职工你要在地面工作,一个月不到三千元的工资,除了家庭开支外,你要供给两三个孩子读书就力不从心了,甚至你还要靠借贷款去供学生读书。丁叔一辈子在地面工作,供给了三个学生,退休后不到三千元的工资,人老了,除了吃饭,药也要当饭吃,所以,丁叔帮助高小强同学不是因为他经济宽裕,我实事求是地说,他就根本没有钱,他的退休工资只能维持他们两个老人的生活。那他为什么要把几千元奖金给别人呢?或许这就是他的博爱之心吧!

也是星星沾了月亮的光,2016年在靖煤集团公司“两学一做”学习教育党支部书记微党课竞赛中,36名参赛选手,除了我,可以说人家各单位的选手个个都是精英。也除了我通篇会宁方言之外人家35名选手个个都是标准的普通话(评委打分时,普通话占5分),人家其他参赛选手的课件,投影图片都是国家领导人,可以说人家都是紧扣时代主题。就我的课件题目是“学身边的人,学退休工人,做实实在在的人”,投影图片全是丁叔。但出乎我意料之外的是我竟然得了第二名,而且赢得了超长时间的掌声(我知道,观众的掌声不仅仅是给我的,更是给丁叔的)。集团公司宣传部长在总结讲话时说:“获得第二名的选手既没有脱稿(脱稿演讲加10分)又讲的是方言,评委们能够给予如此高分,既是被演讲者的朴实所打动,更是代表靖远矿区10万职工家属对这位正义与善良、诚信与奉献、真情与大爱并存的老人的肯定,厚德载物,德行天下。获得二等奖的选手受之无愧”。我在万分激动之余记下了宣传部长的点评。

在异地他乡,我把通安古城老人的故事讲给大家听。在个别人信仰缺失,精神颓废,道德滑坡日趋严重的今天,七旬高龄的丁叔获得的道德模范称号,不仅仅是他个人的荣誉,更是通安古城人的骄傲。丁叔叔,道德模范,您受之无愧。

征文前期系列文字链接:

【0】“寻找会宁好儿女 德孝传承耀家园 ”主题活动公告

【1】负重前行孝义天下的杨集镇好嫂子杨归明  ||  撰文  张德强

【2】扶  手  ||  撰文  刘发彦

【3】不离不弃的好媳妇王转林 || 撰文  杰文

【3】纪录片《山月情》:不离不弃的会宁好媳妇王转玲 || 会宁电视台王富祥摄制

【4】贤孝传家 || 撰文  董建伟(女)

【5】傻婆婆 || 撰文  冉侠(女)

【6】愿愿 || 撰文  李效勤

【7】通安古城的孝女贤婿  || 撰文  董珍

【8】通安古城老人的传奇人生  || 撰文  董珍


“天南地北会宁人”尊重作者付出,可以授权在其他公众号登载,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坚持准确署名,倡导原始创作,提振正向能量。感养育之恩、念精神砥砺、记风土人情、忆美好往事、歌秦音豪迈、颂祖厉雄风。传播会宁文化,弘扬奋斗精神!欢迎搜索“allhuining”或“天南地北会宁人”关注公众号,投稿可直接发送至邮箱:280615328@qq.com,也可搜索微信280615328加好友后以发消息的方式投送稿件。

大家都在看

这个秘密噢!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