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征文14】母亲的针线 || 作者 章之乐

 天南地北会宁人 2020-07-23


“寻找会宁好儿女  德孝传承耀家园”主题活动

【14】会宁县太平镇太平村李岔社

母亲的针线

作者    ‖    章之乐

章之乐(作者):原名,男,张志武,原籍甘肃会宁,海南省作协会员,海南音协会员,海南省儿童文学研究会副秘书长,高级工程师,出版文集《沧浪故乡》,发行同名数字网络唱片,音乐唱作人。

作者前期文字链接:

《雪花杏花泪花花》《回家》《三板斧伯伯》《春天,迎杏花妮子进门》《远牵今生这头驴》《柳思依依》

           

歌颂母亲的作品太多太多,但没有一个故事雷同。母亲深印我脑海里的是,她总是在昏暗的煤油灯下做着针线,不时地用针撩那长发……

母亲并不漂亮,但大盘脸,小眼睛、鼻梁有点平,白净的皮肤,高大结实,眼睛最喜欢挤呀挤的,很有节奏感,说起话来流利飞快,几乎无懈可击。

母亲娘家是附近的地主大户,而且是一驸马爷的后代,从小听母亲说,并指着照片,她有一个骄傲的父亲,精通医术,毕业于黄埔军校。但不幸的是,等聚少离多的外祖父终于回乡后,却在阶级斗争中被折磨得死去活来,他在母亲十三岁时一去不复回了。因此,母亲的故事里一直透露着悲凉和期盼,始终没有外祖父确切的消息,孤单大半生的外祖母含恨而去。

可能是大家闺秀的缘故,母亲很会持家,记忆力超群,剪得一手堪称艺术家风格的窗花,绣得一手美丽的刺绣而且从不用模纸,但她只会写自己的名字。

打我记事起,母亲的肖像便是在那昏暗如豆的煤油灯远处,她在呲呲地纳着鞋底,或者吱吱地拧着麻绳,因为那时油灯底下,姐姐他们已开始写作业了。

看我三岁时的唯一一张照片,穿着大背领的棉袄,剪圆边的头发,穿着牛眼窝式的布鞋,这便是母亲的杰作。那棉袄的领是长筒鞋腰改造的,又暖和又威风,那纽扣全是我们这个军人大家族的标志,父亲弟兄七人,四个是行伍出身。再大点,就是母亲用碎花布头拼接的帽子和书包,当老师用棍子敲我的头时,弹力超常,那是母亲双层碎花布帽子的功劳。腰带便是母亲拆下的一段布条,一紧张无法解开,只好撕开裤裆救急了。七八岁时布鞋开趾头口和裤裆开叉的几率过于频繁,但母亲很有办法,将布鞋改成圆口的,边上再加一圈厚边,裤裆的锁边用线量大的惊人,常磨得要害处生疼。

要说对七彩颜色的敏感,功莫大于母亲的绣花线。每年过春节前后的农闲季节,她总是忙个不停地绣花做鞋子。她做的枕头绣总是先沉思想象半天,甚至用手指比划比例大小,翻来转去地琢磨,不久她便完成了龙凤飞舞、双狮滚球、双猴抢桃、双虎摆尾等得意之作。然后压在绣框里一针一线地绣,颜色花线在随意调配中。有一次,我缠着母亲在油灯下给我画一只大公鸡,看见她生硬地拿着铅笔,一笔一划地完成了一只精致神似的雄鸡,印象极深。可能是为了节省用布,母亲对孩子们的布鞋,历经几个月的敲打锤炼,终于大功告成时,常出现的情形是用尽力气地穿进去,然后蹑手蹑脚地忍受,母亲鼓励说过了磨合期就合脚了。

那时的窗户是白纸糊木格的,这便造就了母亲施展艺术天分的银屏。她每年春节前,准时会换上新创作的红纸窗花,谁家的孩子庆贺生日,她受委托会免费用小花布做成生肖娃娃。很可惜她那时没人想到申请设计专利,要不早发了家。小时候,还记得她做的项圈和端午节的香包,用现代的都市说法讲,那都是宝贵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但我清楚,她只是受外婆的熏陶而已,外婆的老虎剪纸更是大气和出名,但方圆几十里却找不到这样成功的好手。只有可以媲美的是,据传祖母在给祖父的帮手中,学会了这祖传很多代的扎人纸马的绝活,但她我从未看见露过一手。

等到相差无几的我们姊妹长大些了,全部供读书,日子愈来愈紧,刚好来源于城市的旧衣服在农村集市盛行,母亲很快便成了这叫“估衣”摊的常客。她选购的价廉物美,而且他很有把握稍作修改便成了得意之作,高兴地欣赏一两年。我从初中开始,暑假乐意跑到市里当建筑小工,好不容易挣来几十元,除了学费,都是交给母亲来买“新装”。有次最辛酸的是,我去县城参加高考,无奈穿了一件屁股打了两个大补丁的估衣裤子,见到初中那些漂亮的女生,我力求战胜自己的自卑,但还是觉得很尴尬,至今难忘。一个人从风光走到衰落,是如此地难熬,幸而有母亲无时无刻地鼓舞。

艰难中力求保持最好的状态和崭新姿态,母亲多年来用她的智慧和勤劳,尤其是她博大无私的爱,支撑了这个家庭,维系了所有的希望,仿佛她那针线可以刺穿任何险阻,绣出明天的美景。

打小时起,母亲坚韧的臂膀挑起了这个艰辛的家庭,而且,她又一边和父亲的赌瘾毫不让步地斗争,又一边和自己不幸患上的“毛鬼神”间歇性精神疾病做挣扎。只要她清醒和静下来时,却依然对孩子,对老人,对整个家庭付出她无怨无悔地辛劳,她的病多年后慢慢痊愈了。做针线活几乎占据了她生活的大多时间,她对此从来是乐此不疲。

母亲的胸怀博大得令我们出奇,祖母本来是商定给叔父赡养的,但搬到了城郊的他,却无法容纳年迈的祖母,而自私的祖母,已经将家当和粮食全送给了女儿家,母亲还是接纳了她,而且从未要求她干什么活,更严重的是,多年来一直忍受祖母的辱骂和诽谤,却保证了祖母铺炕用的褥子,总是缝得整整齐齐。也许精诚所致,祖母临终的几年连女儿们都不认识了,只是认识母亲,且处处关心她在那里。从母亲身上,我体会到,赡养一个老人如同对待一个孩子的哲理。而邻里亲戚之间,母亲依然获得了诚信和尊严,因为赌博的父亲在金钱交往上无人可信,但秉性以忍让和宽容对待,没有什么仇家和敌人。尽管她对任何邪恶毫不退缩和吞忍,如果谁家出了不幸和窘困,她都是想法去接济或安慰。

至今我仍然无法理解,母亲对所有身边人的那种大义,我也从没问过她为什么这样做,她也从不讲出这其中的道理,只有我们在亲身体会中,那快乐和幸福中,才明白母亲赋予我们的这些财富的含义。或许有这种大义和胸怀,才可以行走天下。天涯若邻,母亲也从不真正担心,我们会走上邪路或无颜见家乡父老。就像她无比美丽神奇的绣花和剪纸一样,不论如何变化,总离不开她的手掌和想象。

像侍弄她的针线活一样,母亲从我们很小时就弄个特殊的菜园子。园子一般设在近处的地头,没有围护,很难防住贪嘴的孩子。她种的大多是韭菜、大蒜、小葱、南瓜、白菜之类,或许是勤于打理的缘故,她的菜总是比别人家的长得好,产量高。有好几年南瓜葫芦太多吃不完,就由她挑一担走到镇上找机关单位去卖,那时候几乎没人买菜吃。中午的太阳毒毒地,母亲刚从地里回来擀面条,会打发我们去揪点蒜叶韭菜之类,那感觉就像去领奖一样,简直是一溜烟地跑去跑回,那新蒜头下面条吃的香味至今在回想。

母亲为了满足她要计划买的针线和估衣,更加精于开办她的鸡屁股银行。从孵小鸡开始,看见她在油灯下一个个将出壳的小鸡剥开,在热炕上暖干。一从山里回来,总是呼唤鸡们,大小鸡前呼后拥地跟着她抢食吃,或者有母鸡得意地声明下了蛋,母亲便叫我去取,放到她手缝的纸箱盒里。鸡蛋是很少吃的,只有在过节时偶尔会炒一盘,大多是在一大锅面条里打一个蛋花就不错了。至于那些退休了不下蛋的母鸡,要么母亲择优录取来孵小鸡,或者到集市上卖掉。要是鸡瘟来了,母亲心情最是暗淡,眼看着一只只垂头丧气,用药片碾碎也灌不活,就叫我抛到高高的堡墙后的荒草中。从此,母亲要失落大半年,等风头过去,再从头再来,不久,叽叽喳喳的生命又延续了......

母亲的针线活有个很好的展示的舞台,那就是戏场或邻里家的炕头上。母亲是忠实的秦腔迷,一本戏某个角同一个人演唱,她也要看出个变化的究竟,也不分是名演员还是村里自拍自演的业余。她可以边做着针线活边细细观看,不怕酷暑和严寒,不时地和其他婶婶们交流观摩。上初中时,我回来创办了第一届的村办春节晚会,见她更能坐在戏场的中央飞针走线了,那欣喜的神情象以前崇拜领袖一般。当然,唱戏总是敬神或大庆典时才有,因而大多农闲和家务不忙时,母亲喜欢到邻里家去串门子,跨在炕头,边做着针线活,边开办真正的百姓讲坛。

但近几年来,安装的卫星电视却改变了母亲,她减少了串门子的时间,准时看她喜欢的电视剧,而且和父亲可谓惺惺相惜,侃侃而论,常为一个人物的命运争论不休,似乎是村里的那个人一样。只是不改变的是,母亲的眼睛得了难缠的黄斑变形,兄长带到北京同仁堂医院看了一趟,好了一些。我很清楚,多少年来,几乎是半个世纪的岁月,母亲的眼睛是在昏暗的穿针引线中劳作,因此早已不堪重负。当我们劝她放弃针线和电视时,她口上应着,就做出英雄不怕牺牲的凛然姿态,我们也无可奈何了。

母亲的针线活,早已伴随我们走南闯北,使她也亲眼目睹了北京的古城墙,天津的大平原,新疆的茫茫棉海,只是没有目睹南国的绿水青山,以及浩瀚的海洋,我想尽快促成她这个心愿,顺便,让她在飞机上横越祖国的山水。

母亲做着针线活,只会哼几个那古老的小调,勉强写出几个扭扭的名字,走起路来喜欢小跑,但她却欣赏高歌和雅乐,懂得千古文章的哲理,崇尚习武强身的精神,因此,我们几个孩子,远走天涯,却健康勇敢,坚忍不拔。各自通过自己的努力,都在繁华都市里安了家。

多少年来,我依然觉得,母亲就在身边的小煤油灯下做着针线,我戴着母亲的花布帽,背着母亲用碎花布做的书包……

母亲用针线,缝住了她孩子的心扉,仿佛永远刺着如“精忠报国”似的印记。

征文前期系列文字链接:

【0】“寻找会宁好儿女 德孝传承耀家园 ”主题活动公告

【1】负重前行孝义天下的杨集镇好嫂子杨归明  ||  撰文  张德强

【2】扶  手  ||  撰文  刘发彦

【3】不离不弃的好媳妇王转林 || 撰文  杰文

【3】纪录片《山月情》:不离不弃的会宁好媳妇王转玲 || 会宁电视台王富祥摄制

【4】贤孝传家 || 撰文  董建伟(女)

【5】傻婆婆 || 撰文  冉侠(女)

【6】愿愿 || 撰文  李效勤

【7】通安古城的孝女贤婿  || 撰文  董珍

【8】通安古城老人的传奇人生  || 撰文  董珍

【9】通安古城荣获道德模范称号的老人   || 撰文  董珍

【10】感念母亲   || 撰文  曹治中

【11】父亲这辈子   ||   撰文   李耀胜

【12】新庄镇寺寨村:“自强不息,家庭和美”的最美家庭   ||   撰文   苏统雨

【13】希望你老了也回老家来    ||   撰文   董礼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