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半个世纪后的重聚 || 作者 梁旭斌

 天南地北会宁人 2020-07-23


半个世纪后的重聚

作者    ‖    梁旭斌

作者前期部分文字链接:

《泥霸千斤》及2018年7月17日之前登载作品

与老父视频时,他刚从同学聚会的现场回到家里,激动的心情还是从疲乏的容颜里蹦了出来。前几天,老两口吃了些羊肉,老爸看见老妈吃西瓜,也就跟着吃了些,结果卖了好些日子的扫帚。我开玩笑说“nia是头寿子,你是老娘胎!”老两口在视频的另一头笑个不停......

网络图片

喜悦,是从心底流出来的。公元二零一八年七月二十一日、二十二日一天半的时间里,父亲参加了会宁一中65级初一(1)同学50周年聚会活动,为了这次聚会,老父和杨宗雄叔叔他们已经忙碌了好些时日。乐见父亲参加亲情般的社会活动。这是半个世纪后的重聚,岁月倥偬华发展笑颜,莽莽友情童心犹未眠。

与会同学在母校会宁一中前合影留影

小时候常听奶奶姑姑讲老爸当年相跟着去参加文革相关活动的事,奶奶当时的心情思忖着比我上军校离开故土时妈妈的心情复杂得多,但我能从毕业后赴疆火车开动后妈妈跟着火车追我的情景中感受到那种母子连心隐隐的忧和痛。年轻人无畏无惧,别人将红旗卷起拿在手中,父亲却将旗面打开旗杆扛在肩上,迎风招展地穿过坝洞洞离开村庄,先是徒步“长征”到兰州,后是火车“串连”去远方,父亲他们去了上海,杨宗雄叔叔他们去了北京......

从左至右:曹成林(卧病在床)、王友权(已故)和作者父亲梁国俊。

人生为梦想而奔波,经历因时代而特殊。感恩父母将我带到这个美好世界,有幸与父亲同为会宁一中学子,但我在那里是上高中直至毕业。而在53年前,父亲他们的学校是带初中部的会宁一中,在初一(1)班学习一年后,翌年即开始了文革,安定的中学学习生活永远定格在了1965年的这个班级,这是他们聚会的原点;1968年底,他们各自领到一本毛主席语录和一把尖头铁掀,到农村去接受贫下中农再教育,这是他们这一代人的起点。从此这些长辈们多了同学之间的牵挂,聚会更像是圆梦童话。

父亲和同学赵建国(右)1968年回农村前的合影。手里拿的是红宝书“老三篇”:《为人民服务》《愚公移山》《纪念白求恩》。


聚会报到见面时的激动不已

聚天南地北,会同学情谊。父亲他们的同学聚会,是整整半个世纪后年逾古稀的伯伯叔叔阿姨们的会师。初见君时君十八,再见君时君古稀。我问父亲刚去现场时认识几人?老父说没几个能叫出名字。但很快他们就熟络起来,因为他(她)们都“上山练过腿,下乡练过背”!同学的情谊能够记一辈子!为此,豁出去了也要来见见大家,聚会是毛主席的战士的集结号,刘辉臣伯伯大手术康复中拄着拐棍来了,张学雍伯伯患病输液中拔掉点滴来了......

刘辉臣伯伯(右)和杨宗雄叔叔在会师塔下合影

父亲说,实际本班54名同学,聚会到了的有李青、师克昌、柴自理、杜锋、王理科、李绪亁、郑学礼、冯克礼、王翠花、胥国章、胡秉旺、张仲卿、张俊义、赵建国、梁淑丽、郑海余、杨宗雄、高秀、雷鸣远、张侃、赵宗仁、李映堂、张芳、张学雍、刘辉臣和他自己一共26人。初二(2)的李树民,(3)班王作政,(4)班王荣泰、王心琴和武莲英是盛情相邀,是主动参与,挥毫泼墨献宝作纪念,登台献艺聚会氛围,难忘同学的荞面油圈圈!

李树民伯伯和王作政伯伯为每名与会人员创作了一幅书法作品

问及老父在上海外滩黄浦江边留念照片中的两位是否有去时,他说一人已经离世,一人现在病床。父亲穿越时空梦回当年,我也不免感受黯然神伤。五十多年,历尽太多的苦辣酸甜,同窗学伴,如今王友权、牛希林、张关海、宋振国、王伯、南海、袁克勤、陈士元、陈仲杰、殷自忠、孙廷华、姚成林、刘助汉、邢孝忠等,十四位已经撒手人寰。因各种原因未到没见上面的有曹成林、姚保荣、雷惠兰、王宗寿、李铎、王自仁、何作明、常克仁、李玉清、严于公、杨虎山、张希雄等十二人。王焱生和张志义二位至今失联。“亲爱的他(她),何时再见?也许、或许,再也难见。永远的思念!

同班同学姚保荣,1970年2月参军在西安的他将戎装照装信封里寄给了父亲。

火红的年代,时代的印记。这些珍贵的照片,跨越了历史的时空,父亲极为珍惜,小时候我见老爸看影集也爱凑过去摸摸,他总让我将玩泥巴的手洗干净再看。父亲和他的同学,属于回乡青年,比知识青年的奋斗历程更为曲折艰难,是历史几近忘却的一代。54名同学通过报名参军、保送工农兵大学、各种招工等途径参加工作的不到一半,大部分回乡一辈子务农,一些生活还十分艰难。这次聚会是一个历史团体沉睡半个世纪的复活,从此,中华大地上又多了一个社会和谐的基点,他们精神上更多了一层相互问候和彼此关照的安然!

上山下乡网络图片

这一辈人,是与共和国同龄的一代,内心积淀了深沉的历史记忆,五十年前的父辈最听毛主席的话,如今组织同学聚会,在会宁乃至全国也属罕见。第一天中午聚餐大家的讲话和发言,会师园长征纪念馆的缅怀先烈,晚间具有地域文化特色的秦腔自乐班演出,第二日会宁一中的母校重游,沿会师大道至桃花山看新时代会宁翻天覆地的喜人变化,每一个环节都渗透着认真、积极、向上、欢快的基调。


武莲英阿姨为聚会登台献艺

老亦不老,铁手扶犁。一日为师,终生为父。聚会后,他们还选出代表远赴铜城看望语文老师邴克茂爷爷,他们的言传身教,是我们这些后人的好榜样。实践证明,教师队伍科学的学缘结构会给学校甚至地区教育质量的提升起到压仓石的作用,有德的正向,有新的思想,有忍的秉性,有勤的质朴的教育,父辈们奋斗的也激昂,生活锤炼出了一个个各行各业的高水平。正是解放后,从祖国四面八方汇集到会宁的这些老师,为会宁教育的辉煌奠定了坚实的基础,西北教育名县的丰碑上饱含着他(她)们辛劳的汗水,我们应该记住他们。

看望语文老师邴克茂爷爷

与杨宗雄叔叔通话,提起老工兵赵宗仁同学的生活现状一度哽咽,说到同学王理科的孙子王若涵高中名校即将步入大学殿堂又喜从中来。杨叔是活动的组织者,李青同学的一万六千元现金及证卡失而复得及会宁丁沟人张丽霞女士拾金不昧的义举,为活动更是增添了文明古城、会师圣地厚重百姓的本色!为此,父亲和杨叔他们都倍感活动的安全与圆满和作为旱塬学子的骄傲与自豪!

在县城长征南路花苑小区门口经营361度运动服和运动鞋的张丽霞女士

多年前,我还青春年少,与父亲电话,交代最多的是“往前冲”;多年后,我已不惑之年,与老父聊天,提醒最多的是“悠着点”。初到沪上的培训,离父亲曾经住过的静安寺几步之遥,为此我特意去到周边寻访老父当年的足迹。父辈身上有太多的传奇故事,太多的承受忍耐,太多的宝贵品质,他们走过的是与共和国成长同步的无悔人生路,对于晚辈,他们本身就是一本本厚厚的教科书。晚饭后与父亲连线,老母亲点开了视频,父亲用板胡将秦腔《龙凤呈祥》中诸葛孔明巧计后亲迎刘皇叔的“欢音二六拉得正是酣畅!愿我们的父辈身心愉悦康泰,事事吉祥万安!

写于2018年7月23日夜

人生曾经几多愁,最美不过夕阳红!

大家都在看

这个秘密噢!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