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看见灵魂(小说连载八) || 作者 杨彦萍

 天南地北会宁人 2020-07-23


看见灵魂(小说连载八)

作者    ‖      杨彦萍

作者杨彦萍,70后,文学爱好者。生于甘肃定西安定区,从教二十二年。不忘初心,依然热爱文学。用心创作的文学作品在网络平台发表。

作者前期文字链接:

《看见灵魂(小说连载一)》《看见灵魂(小说连载二)》《看见灵魂(小说连载三)》《看见灵魂(小说连载四)》《看见灵魂(小说连载五)》《看见灵魂(小说连载六)》《看见灵魂(小说连载七)》《一个人的突围》

8

下午,杨撸平在校长张明的引路和介绍下慢慢看了校园的每一个角落,他心中有数了,就是甩开膀子干的时候了。麻雀虽小,五脏俱全,校长,包括自己是教导主任,后勤,教师,学生,校园,每一个细节都在他眼底下过了一遍,一切就绪,第二天就是开学报名了。父亲曾经把大半的青春年华都奉献给了乡村教育,杨撸平不想辜负教育两个字,委屈归委屈,人总归要用自己的汗水养家糊口,挣面钱吧,既来之则安之。因为交通不方便,而且工作,开学第一周,杨撸平没有回老婆所在的学校,也没回家看孩子,他只是用学校的公用电话给老婆打了电话,给父母亲的家里打了电话,在电话里听了一下牙牙学语的女儿的声音。每当工作之余,夜深人静,校园里只有小金和自己,杨撸平就小金聊会儿天,拉拉家常东拉西扯的谝上一会儿,打发一下寂静的时间。更多的是他在漫无边际的想事情从家族史,想到祖祖父,想到祖父,想到父亲,想到自己,想到孩子,想到时空对接时的每一个节点,这些节点就会串起杨撸平无数的遐想,过去,当下,将来

记得上世纪七十年代八十年代初,四五岁时,父亲骑着那辆永久牌自行车,车把前带着自己,去大湾学校上学的情景。还有父亲的那些学生,宠爱杨撸平的眼神也都带着一点羞涩,一一闪现在杨撸平的眼前那所民办大湾小学已经被撤并了,父亲现在在一个比较大的小学任教,也是盖起了新的一砖到底的教室,50岁的父亲的敬业精神丝毫不减当年,父亲的精气神十足

当想到童年,少年,青年,时间,空间,社会,民族,人类,太空,银河,宇宙,这些有着很浓郁的哲学味道的词语在杨撸平的脑袋里奔出来时,连自己都会哑然失笑自己的多情和胡思乱想。想的最多的是新世纪开始了,乡村教育该如何发展?乡村教师该如何面对自己的职业生涯?当然大的教育环境一定会向好的方向前,但个人的教师职业生涯如何继续?年轻的自己的路该如何走?自己能奔踏到什么时候才能出头?这些像不是问题一样的问题,真正切切的在乡村教师杨撸平的脑壳里闪现过,而且不是一次两次,甚至有无数次。没有答案的问题永无止尽,说自己矫情也好,造作也罢,反正杨撸平就是爱胡乱想,这是不是杨撸平人生的短板或者是他的优点,他有时候也很难说清楚。

杨撸平中和小学教导主任的岗位上一干就是三年。每一学期开学租上汽车,从县城里的新华书店拉课本,到开学的课程分配,分班,班主任任命,分书,发放课本,转进转出学生的登记,都杨撸平亲自操心和亲自动手去做真是付出了太多汗水和全部精力,这也是他人生最实干和沉默的阶段。可以说,在中和小学教导主任年时光,是杨撸平思想沉淀最深的日子今后的职业生涯也因为这两年的积淀发生质的转变。杨撸平切切实实的触摸了中国农村乡村教育的最前沿,同时他也是近六百万中国乡村中小学教师里最有发言权,也最是沉默的分子之一。在一线的乡村教师的物质生活不说,就他们的精神而言,如何学会和相对静止,单一的环境相处,就是一个问题。

曾有一个小城市的大专毕业的女孩告诉杨撸平,她不怕下雨天去上班有多难走,也不怕晚上其他老教师都回家了,一个人用椅子和木棒顶起宿舍门来自己睡觉的提心吊胆,不怕传说中的鬼,怕就怕无人对话,没有人能和你年轻的心灵对话,那才是最寂寞的。因为一个二十几岁的城市小女孩说什么,都会被那些老教师笑话一句,你个瓜女子,说的傻话。每当这时候,也是她最害怕的时候,最孤独的时候,没有人能和自己进行交流,尤其是进行精神方面对等交流。

久而久之,自己就像是哑巴一样了,除了上课给孩子们讲课,她就很少开口说话,等一个礼拜回到城里,又是一种另外的陌生。她最后总结说,我不怕苦不怕累就怕没有人和我说话。是的,杨撸平终于知道了乡村里一线教师的生存状况了,并且他深切的体会了这种寂寞和孤独,没有人和你说说话。他能更真切的抚摸教育这两个字了他用青春年华走过一段真切的教师生涯他更能理解父亲的那种隐忍的精神气质了,沉默,敬业乐活,不管名利得失,总是容易满足,一句话给点阳光就灿烂,这不是小国寡民的浅薄满足,而是真正经历过孤独,守得住寂寞的人的心里话

教学工作之余,杨撸平就沉浸在读和写的世界里,这样,至少能减少或者抵抗一些来自心底的痛和无奈或者一种绝望的潮水,不然你除了逃离就会毁灭,有血气方刚的家境好的小伙子待在农村小学不到一年后逃离的事情。杨撸平骨子里的的那种拧巴和傲气在这次明升放的工作调动中起了决定性作用。事出有因,还原现场:一次全学区的教师大会,杨撸平的宿舍门前就是大会的会场,开会时间太长了,几个和父亲一起干革命的老前辈想喝点水,杨撸平就悄悄的把他们领到自己的宿舍,让他们喝了一会儿茶,结果就这件事被学区以不遵守会场纪律的名义被大会公开点名批评,最后学区校长石明真的就把杨撸平调到中和小学当教导主任。

刚开始,杨撸平想不通,自己的工作无可挑起,在短短的五年时间里,杨撸平已经从一名师范生成长成了一名合格的教师。语文教师,班主任工作,音乐课任教师,第二课堂辅导员等等,他都能干得明明白白,受到学生家长的好评。唯一有点遗憾的就是,他不善于和领导打交道。杨撸平自认为自己也是一个情商比较高的人,除了不会在领导面前说一些抹面子的话之外,在同事们中间,他很热情,他总是把自己性格里比较温暖的一部分覆盖在那些需要关怀和给予更多爱的孩子们身上,干工作总是从实际出发,从孩子们的需要出发,这样的他,继承了父亲的一贯工作作风。

在师范学校的专业学习是一回事,但面对实际的工作环境和工作对象又是另外一回事,必须把专业知识和实际结合起来才是最好的工作方法。工作第三年的时候,全学区进行了一次公开课大比武,杨撸平,张吉平,这些师范生,也包括一些前辈们,一共十八名教师进行了讲课竞赛。杨撸平讲的语文《再见了,亲人》一课,受到同行们的好评。荣誉不会给杨撸平带来什么内心的安慰,他的心灵和眼睛总是盯着外面的世界。在有限的工资面前,他订阅了《杂文》《散文》《散文月刊》《戏剧电影报》《美文》等报刊杂志,来了解外面的世界。

上世纪九十年代的乡村教育现状并不乐观。教师们根本没有走出去的机会,只有靠电视,报纸,杂志等传统媒介来填充自己的知识。尤其是工作在乡村一线的小学教师,如果没有一颗坚守教育的心,那种寂寞,孤独和压抑真的会窒息人的灵魂。杨撸平在父亲的身上就能深深体会坚守两个字的含义。上世纪九十年代的打工潮已经开始了,没有一定的定力,贫穷两个字会压垮一个农村的家庭。一家七口人,杨撸平拿三百多元的工资,父亲只拿四十元的工资,一个家一年的收入是多少啊!一直到杨撸平工作了四年后,才还清了家里所有的欠款。

这还是因为,老婆王晓花的家里没要一分彩礼钱的原因,几乎是裸婚,就把老婆娶到了家里,在这一点上,杨撸平在心里永远感谢老婆王晓花,不是杨撸平不想讲究排场,作为杨氏家族第一代跳出农门的长子结婚,应该有一个好的婚礼和仪式,但这样的话就要借钱,又要回到向别人伸手借钱的时代,所以,杨撸平的婚礼很简单,就按当时的农村风俗过了,没有多少的快乐和兴奋,只有责任和义务。直到宝贝女儿出生,杨撸平才看到了希望和曙光。宝贝是他人生的最大软肋,记得谁说过,你的最爱就是你最大的人生痛点。从见到宝贝的那一刻起,杨撸平知道自己最应该做些什么了。

俗话说穷人家的孩子早当家,在杨撸平作为父亲这个角色之前的一切岁月里,杨撸平感到钱是他们家最缺的东西,因为每一次要用到数目较大一点的钱,就得父亲去向别人借钱。可以说很有志气的他,从小就把父亲的这种长期的忍辱负重记在心里,不,是刻在了心里,所以他尽量不去再进修和深造,他知道父母亲的艰难。当杨撸平做了父亲之后,他的人生里一切的事情就是女儿两个字了。他流汗,隐忍,很低沉的生活着,养育女儿和培养女儿是他心的安顿处。但是现在自己离工作的地方越来越远,一周只能看望一次女儿。杨撸平知道,领导不待见自己的原因,就是不爱巴结领导,不爱在领导面前说领导的好话。可这种明升暗放的规则,只能看破不能说破,有的同行调侃,杨主任升官了,咱们到馆子里撮一顿,贺一贺么,杨撸平只能留下苦涩的一笑,可以说这是杨撸平精神成长的第一次转变。如果说一个人,有精神成长史的话,这就是塑造了今后杨撸平人生之路的第一件最重要的事,绝望而无处逃脱。

三年中和小学的教导主任干下来,杨撸平是尝到了各种各样的滋味,中和小学的规模,和杨鲁平三年前任教的镇中心小学没办法比较。镇中心小学的人力资源都是年轻人,精气神足,干工作也是充满了活力,小学生的精神面貌也是不一样,最主要的是镇中心小学的各门课程开设齐全,有专门的专职老师带音体美等课程,而中和小学的五名教师要教五个班级,还要打理好学校的各种事务。校长代三、四年级的数学课,小金代五年级数学和三年级语文,黄老师和李老师包下了一二年复式班的数学语文和各门课程,现在剩下的五年级和四年级语文课只有杨撸平来完成了。三、四、五年级所有的副课由杨撸平和校长包下了,校长张明还要协调学校的各种事物,他只上三、四年级的数学课。

幸亏这个时候的小学没有开设英语课,如果开设英语课,在没有专职英语老师的情况下,他们有五个教师和六十五名学生的中和小学英语课也会正常上的,这就是杨撸平工作的现实环境。上课,搞工作,都没问题,在刚开始干中和小学教导主任的时候,杨撸平最看不惯的就是上课的铃声响了好长时间,同事们聊天的聊天,喝茶的喝茶,根本不往教室里走。包括校长,小金,两位老教师。但杨撸平还是坚持一贯候课的作风,他想不管怎样,教学是一个良心工作,上好每一堂课,这是作为一名教师的职责。后来在和父亲的聊天时,父亲也说到了这个事情,父亲说在他从教的许多年中,这种散漫的风气一直很浓,但只有心里有坚守的人才能有所作为,这句话给予了杨撸平希望和勇气。

三年来,每一年的六一儿童节,全学区的文艺汇演就是个难题。杨撸平只好让李老师和黄老师看管学生,他和小金排练节目,校长联系服装化妆等细节性的工作等。往往是经过两三个周紧密的排练就上场了,杨撸平他们学校的孩子们演出的节目《踏浪》被学区评为二等奖。杨撸平坚持的原则是得奖不得奖不重要,而让孩子们过好自己的节日这才是最重要的。这三年里,由于杨撸平的积极倡导,中和小学的教学和学习风气好转了许多。在杨撸平的力荐下,校长张明也是筹集了一些钱给学校买了一台二十九英寸的纯平彩色电视机,课余时间,老师们可以看看电视,聊聊电视里的话题,这样,除了正常的工作,老师们的精神生活有了改善。

这是二十世纪初的乡村教育实情,那时候的很多乡村学校连一台彩色电视机都没有。杨撸平从这些实情里就会想到父亲在年轻时所处的教育环境,当然大的时代背景没有人能逾越,但在父亲心中肯定会有一盏明灯始终指引着他,是这盏明亮的灯引领父亲最后走向开阔的人生。有了这样一位父亲的缘故,杨撸平在中和学校的这三年中他尝试着慢慢改变自己的为人处世,他不想就这样待在中和小学一辈子,再次去重蹈父亲的人生路,即使父亲最终有了比较大的天地,那也是父亲付出了整个的青春年华了。杨撸平的憋屈和绝望,时时在侵蚀着他自己的心。

杨撸平认真负责的教学态度终于让他在五年级小升初的语文统一考试测评中得了第一名。那个秋天,又是一个开学的季节。照例是学校教导主任兼五年级的语文把关教师还是原有的心情,还是同样的教室,同样的同事,同样的校园。作为一个师范生,这种职业的格局就注定了你的一生会在这里度过除非你有别的能耐和本事,如找有门道的大人物调动工作,或者找一个名额去进修,镀镀金,然后到高一级学校任教,或者去学区搞管理工作,或者调去县里的教育体育局工作,或者转行搞其他专业,而能混的最高级别当然就是当上教育体育局的局长即宁阳区教育体育局一把手,出路就这些,就看你的几把刷子能有多厉害。当然要做这些事情的前提是,你必须有过人的才华和魄力,要有足够的金钱做后盾,还要有充沛的体力和跟各色人物交际本事至于打通人脉,看别人的脸色,低头哈腰,等等一系列的人格底线承受,都得经历和真正走一遭才能说清楚这种滋味。

趁着这个光环和荣誉,杨撸平就去学区石校长那里自我引荐,说自己想调到清风初中去任教。杨撸平抛开了三年前的那场明升暗放心结,第一次他是去学区石校长的办公室谈的这件事情,石校长只是很公事公办的接待了杨撸平。第二次是杨撸平直接去了学区石校长的家里,提了烧鸡,烟酒,调动这事情学区校长还是没有松口,他说中和小学需要你这样的年轻干将,中和小学取得的成绩有你的功劳,你好好干,可定会有好结果的,杨撸平很是失望。过了些日子,杨撸平听到了一个靠近石校长的消息,石校长的老婆在县医院住院,阑尾炎要动手术,第二天他就请假坐班车去了县医院,提着贵重的补品看望了校长夫人。这样一前一后花费了杨撸平一个月的工资。杨撸平记的最清楚的是当他离开病房出去后,隔着病房的窗玻璃往里面再看了一眼校长夫人的脸,刚才那张满脸堆笑的脸已经换成了冷若冰霜的官太太脸,那张脸上没有刚看到杨撸平提的礼物时的灿烂笑容了,有的只是一种充满富贵和冷漠的面颊。这是杨撸平第一次近距离的面对官太太的脸,这张脸给他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结果等到八月份快开学的时候,杨撸平接到学区通知他被调往清风初中任教的消息了,当听到这个消息的时候,杨撸平也有点小激动但没有喜悦。接到调令以后的两周时间内,为了感谢学区领导的栽培,他买了两瓶好酒,去了学区校长的家里拜访,也去了清风初中何校长的家里拜访,从此,领导们对杨撸平的态度变了杨撸平收起了锋芒,真正的混迹在了教育这块圈子里了。五年的乡村教师生涯,从一个普通教师到迫不得已干了中层领导,杨撸平可以说经历了人生的跌宕起伏,既有成功的欢喜也有败走麦城的无助伤痛,一切过后才迎来阳光明媚。

清风初中有三十几个老师,多数教师都年轻,和同龄人在一起,杨撸平感到心情明显开朗多了,学生也大了,在课堂上能讲一些心里话了。杨撸平是非常珍惜这次机会的,这是一个难得的时机,要想转角走出轮回的宿命只有自己拼搏了。他接手的是一个英语女教师代到初二的班级,当班主任兼语文老师。五十四个学生,学习层次不一,优秀的学生很少,不写作业的学生比比皆是,怎么办杨撸平从学生的家庭背景出发,找到这些学生不爱学习的原因。有一个个子很大很帅气的男生,每一次的语文作业他都不写,等听完他说出的理由,杨撸既好笑也深感不安。孩子说他爸爸外出打工,家务活没有人做,妈妈在田地里忙,自己只好做饭,喂猪,喂鸡,照顾弟弟,没时间写作业。杨撸平通过这样的摸底调查,终于掌握了第一手资料,了解了学生的情况,他还了解到,有的孩子早上上学不见太阳,晚上回家也不见夕阳,在上学的路上要走近三个小时的路,这就是那时候农村初中的孩子面对的学习条件。针对这些事实,杨撸平用谈心小纸条,聊天,个别谈话,课后辅导,上课启发等模式,给予孩子们最大的宽容和支持,最后的结果是,这一班学生在两年后的中考中以优异的成绩毕业了。

(待续)

▋本文小说,纯属虚构,如有雷同,皆为偶然,请勿对号入座。

大家都在看

这个秘密噢!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