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追记会宁一中七二届同学聚会 || 作者 王伦

 天南地北会宁人 2020-07-23

追记会宁一中七二届

(原五·七红专学校首届)同学聚会

作者    ‖    王伦


时光荏苒,日月如梭。转眼会宁一中一九七二届(原会宁县五·七红专学校)高中毕业45周年聚会,到八月一日就整整三周年了。望着聚会合影照,不由得让人浮想联翩,静不下心来。一九七二年年底,近150名五·七红专学校髙中生,经过两年的学习拼搏,完成了学业,毕业了。从此天各一方,有的毕业时已经穿起了军装,入伍从戎;有的被安排为民请教师,奋战在教育战线;有的被招工,成了工人阶级的一员。大部分回到了农村,奋战在广阔的天地里。而后有的被推荐上了大学,有的上了中师中专,还有的被招工招干随着岁月的推移,他(她)们在各自的平台上取得了不菲的成绩。老了,不管是任公职的还是务农的,都退休了,歇缓下来了,虽升职“孙管干部”了,毕竟还是比较闲遐了,思念同学之情油然而生,且人同此心,心同此理。日益浓烈,这就有了:

1 . 聚会的起因和筹备

2017年3月上旬,一个电话打来,原来是老同学张永信的电话。张永信是我们韩集人,以前经营着一辆班车,他是二班的,我是三班的。多年来,我虽有事回乡也坐他的车,因是定时定点,互相也不打电话。老了,我退休了,他也歇缓了,偶有见面,聊个几句,但互相不留电话。这次电话是一个远在北京的四十多年未谋面又未曾联系过的三班同学,要求他电话联系我,想通过他要我的联系方式,一下子也难为了他,好在我的大妹在他们村里,故从城上打到他们老家,央人到我妹家问来了我的电话,才有此来电。


永信告诉我,老同学万玉芳要拉个高中同学群,目前有十个人的样子,我一听很高兴,马上答应进群。但我们二人都不太会操作,故捣鼓了半天才被拉进群。我是第十一个进群的。大家一番欢迎,一番问答,自是激动不已。就这样经过一个联系一个,我们同学群逐渐扩展。慢慢的有了近20人。我对每一个进群的同学,都加入通讯录,验证后分别成了微信朋友。既有群卿又有私聊。3月下旬,万玉芳发来一条私聊信息,说是李海明同学提议搞个部分同学的聚会,问我参加不?我说小范围的聚会我不参加,要搞就搞大点,三个班一起搞。“聚会,三个班一起搞”,当这条聊天信息经万玉芳在同学群中发出后一下子引起了连锁反应。排摸同学名单,相互承担联系任务,于是电波不断发出,搅动了多人的燥动之心。随着联系到的电话的增加,群也逐渐壮大。聚会成了群内的热词。正赴无锡有要事的周兆录发声了,住在宁波儿子处的南继仁坐不住了,远在深圳侍候有病丈夫的杜秀英,北京的赵迎升、张元花,成都的李俊,乡下的李明,白银的马炳成,兰州的徐世海,等等,等等。大家都加入到了主动联系同学、搜寻名单的阵容中。不几天,便推选岀了筹备小组,先是网上的联席会议,后是两次正式的筹备会议,万玉芳多次从白银赶赴会宁筹划聚会的主要事项:通知同学;请老师;筹备礼品;定时间;定议程等。吴世中主动承担了书写赠幛的任务,大家委托冯俊明同学绘制富贵牡丹图。我承担了联系老师,搜集整理教师简介的任务。徐世海承担了纪念册后期制作任务,马炳承、张建华、张永信、张智让、王高昌等同学跑东跑西,联系场地、宾馆,采购礼品,采买聚会烟酒,联系聚会用车,照像等一系列的相关工作。还有



2 . 聚会的概况

本次聚会,经过前期工作,知道消息的有120多人,有参加意向的有百人左右。7月31日,大部就赶来报到了。外地来的就安排住在会师楼酒店2号楼,中午一大桌招待餐,从兰州接来的董用武老师和先期到达的同学共同就餐。晚上除个别在乡下有事没到的外,基本都到了,开了大概六桌。当晚主要是叙旧。在县城的同学陪伴在宾馆住宿的同学,久久不愿离去。8月1日9点之前仍是报到。最后实际报到81人。所以有81人聚会庆八一之说。第二件事就是派人派车去几位老师家接来了老师,接来了贵宾——一中张贵荣校长。第三件事是购买鲜花、布置会场。另外一件事就是摄影组李新国等同学从31日以来一直进行的给每个同学照单人照,以备制作纪念册、音乐像册用。九点师生联谊会正式开始。

首先是同学们夹道鼓掌欢迎嘉宾、老领导、老教师入场,并专门安排相关同学掺扶老师。他们都八十多岁了,我在报道时有八十多岁的老教师,七十岁左右众学生之说。当老师们在同学雷鸣般的掌声中登台就坐时,师生们都动情了,大都眼窝中浸着激动的泪花!

联谊会由周兆录同学主持。首先由女同学结队依次向嘉宾、老师献上一束早上采买来的鲜花,筹备组几位组长奉上代表同学心意的礼品:夏凉被和由省书法家协会会员吴世中精心书写的条幅。接着由筹备组成员分别抬着给母校的礼物:书法《希望的摇篮》锦屏和国画《富贵图》锦屏。张贵荣校长代表母校接受了礼物。掌声,闪光灯,经久不息。

筹备组组长万玉芳作了欢迎致词和主题演讲,何肇基老师以当年革委会主任身份讲话,赵晋主席以当年革委会副主任身份讲话,陈珍老师,董用武老师都分别讲了话。张贵荣校长以母校现任校长和嘉宾身份作了热情洋溢的演讲。我代表筹备组简介了一中改革开放之前的校史和我们在校时任课教师的基本情况。张智让,张思祥,李明分别代表一、二、三班同学作了聚会感怀发言。徐世海同学代表筹备组介绍了聚会筹备情况。然后是集体合影,中午是大会餐。下午是一中参观、游览会师园和汉唐街。睌上在西雁大酒店聚餐联欢。8月2日早餐后送别。



3 . 聚会实况、部分文字和镜头实录

联谊会在会师楼大酒店迎宾楼六楼大会厅举行。联谊会的电子会标是:会宁一中72届(原五·七红专学校首届)高中毕业45周年联谊会。会议由筹备组副组长周兆录主持。



他在主持词中讲到:这是一次久违的重逢,是一次人生的盛会。岁月如歌,往事如烟。问君能有几多愁,五·七红专梦中游。当年韶华春拂面,今日傲霜秋染头。今天欢聚就是我们找回青春记忆的好机会,为我们的欢聚鼓掌吧!

群主、筹备组组长万玉芳代表筹备组致辞。


她讲到:忆往昔,恰同学少年,风华正茂。曾记否?1971年,我们带着美好的梦想,进入五·七红专学校(一中)学习,从那时起,我们一起吃炒面,啃窝窝头,喝玉米面糊糊,吃五分钱一碗的洋芋菜,一起睡大教室。一起学习,一起生活,一起活动。学校的角角落落,都有过我们朗朗的读书声,都有我们的身影和脚印。母校的一草一木,生活中的一餐一饭,老师的一言一行,同学们的欢声笑语,在我们脑海之中永远挥之不去。时光流逝,岁月如梭。转眼45年的时光,我们在滚滚红尘中,历尽苍桑,体验了人生百味。45年来,我们无论干过什么行业,无论业绩大小,人生得失无论顺逆,都有成功和喜悦,今天终于迎来了毕业后的第一次大团聚。悠悠思念,绵绵情长。

万玉芳深情提议:为已经逝世的老师和先我们而去的26位同学默哀,向有恙在身,不能参加聚会的同学和7名末能联系到的同学深表慰问!祝他们也能分享我们的欢乐和幸福!

万玉芳揭示本次聚会的主题是:共忆流金岁月,分享人生经历,叙友情,温旧梦。让我们共同拾回过去岁月中同窗的欢乐,师生的恩情。共享未来美好的时光吧!

一中现任校长张贵荣在联谊会上致辞。


他讲道:72届校友是文革期间会宁一中的第一届毕业生,很不容易的一代人。大家都经过上个世纪60年代的大饥荒,文革期间很难有上学读书的机会。虽然上高中的时候恰逢教育回潮的机遇,学习受影响相对较少。但在求学创业、子女教育抚养等方面遭遇了很大的困难。但大家都挺过来了,是最坚强最能干的一代人。

各位校友始终心怀母校,关心母校。在校史上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本次聚会为各位校友提供了一次重塑同窗之谊,沟通感情,分享人生成功快乐的难得机会。让我们用40岁的精力,30岁的心态,20岁的激情,10岁的童心,敞开心扉,尽情的拥抱友谊,畅想未来!

省书法家协会会员吴世中代表同学们书写的《希望的摇篮》锦幛

冯俊明同学代表同学绘制的大型国画《富贵图》

同学们向老师献花

筹备组组长跟老师合影

联谊会会场一角

联谊会会场一角

宴会厅一角

宴会厅一角

宴会厅一角

张贵荣校长热情接待校友参观母校,并和校友热情交流。

参观母校后部分同学在一中教学楼前合影

张智让同学在联谊会上发言

张思祥同学在联谊会上发言

李明同学在联谊会上发言

徐世海同学介绍聚会筹备过程

4 . 一中校史简介
(改革开放之前段)


会宁一中由创办于解放前的会宁简师发展而来,建校早,历史悠久。1940年,在会宁县城今盘旋路西南角(原东关小学,现为县幼儿园),创办了“会宁县立简易师范学校”,简称“会宁简师”。1943年更名为“甘肃省立师范学校”。另1946年8月在县城隍庙(县幼儿园园址)创办会宁县初级中学。1950年省立师范学校改制,改为普通中学,跟隍庙初级中学合并,称为“甘肃省会宁县初级中学"。1956年迁入北教场今址。1957年开始高中招生,更校名为“会宁中学”。1961年再次更名,称“甘肃省会宁县第一中学“。1968年,一中撤销,原址设立“会宁县五·七红专学校",高中停招,招人医、兽医、妇幼、师资、农技等成人班。1971年恢复高中招生,我们是首届,同时也招成人班。1977年1月一中复校,五·七红专学校迁往郭城驿乡。1979年上半年,五·七学校撤销,完成历史使命。母校多次更名,现今为省级示范性高中。

5 . 王伦简介任课教师基本情况


何肇基老师

1932年生,会宁县太平店乡人,1951年西北师大附中毕业参加工作,1956年任文教科科长,1957年至1971年间,两次出任河畔中学校长,1971年4月任会宁县五七红专学校革委会主任,1975年任县文教局局长,后曾任河畔中学副校长、党支部书记,县督导室主任,市园丁奖获得者。

赵晋老师

1934年4月生,会宁县韩集乡人,1951年5月参加工作。先后在公安、文卫、宣传等部门工作。1971年3月任会宁县五·七红专学校革委会副主任,并教政治。曾先后任五·七、一中、二中革委会主任、校长、党支部书记等职,县政协第二届、第三届副主席。

陈珍老师

1933年3月生,渭源县路园乡人。大学本科学历,中学髙级教师。1952年参加工作,1961年调入会宁,先后在会宁一中、丁沟中学、会宁县五·七红专学校任教,语文把关教师。高中语文教师,曾教三个班的语文。1977年调县文教局任副局长,后又调县教师进修学校任校长,1984年调会宁一中,任副校长至退休。

林四海老师

1934年7月生,四川省岳池县人,西南师范大学数学系毕业,1957年分配至会宁一中任教,高中数学老师。教一班、三班数学,注重数学理论和概念的教学,善徒手画图,板书醒目整齐,重点突出,效果显著。文体兼长,乒乓球打的好,排球专业裁判。出演话剧《门合》中门合父亲,形神兼备。秦腔沙家浜中饰演黑田,形象、动作、语言,活龙活现。1977年、1982年两次受到县委县政府表彰。1984年调回原籍。

冯先勤老师

1932年12月生,湖北省武汉市武昌人。北京师范大学物理系毕业,1957年分配至会宁一中任教,物理教研组长,我们一级三个班从高一到高中毕业,都是冯老师教物理。并给二班担任过班主任。教学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系统全面且不乏趣味性,效果显著。关心学生,生活上帮助困难学生。兴趣广泛,打乒乓球,左手持拍。踢足球护球能力强,拼抢凶猛。秦腔沙家浜的舞台灯光控制和特效是冯老师一手操持。电闪雷鸣,舞台真实显现。在当年使观众享足了舞台特技眼福。1977年在县委县政府召开的教育双先会上受到重点表彰。1978年调回武汉。

罗克源老师

1926年8月生,广西省容县六王镇人。1950年参加工作,1957年北京师范大学外语系毕业,分配至会宁一中任教。1970年调老君中学,1972年重回一中,高二英语老师。注重单词拼写和语法教学,教学效果显著。为人慈悲,特别关心学生,常义务为学生理发。仿宋字,黑体字是一绝。常义务为各单位书写单位标牌,县城单位门口挂的木牌,几乎全是罗老师所写。1980年调回广西。

房文翰老师

(1936年1月一2013年10月),靖远县人,1960年8月西北师范大学化学系毕业,即分配会宁一中任教,后又至会宁县五·七红专学校、会宁三中任教,中学高级教师。我们三个班的化学全为房老师所教。并给三班担任过班主任。文体兼长,拉小提琴更为特长。化学教学特色突出,为会宁县培养了一大批中学优秀化学教师。学校篮球教练,沙家浜既是导演又是演员,戴着眼镜演翻译官,好象就是量身定做。1981年调入靖远一中。

刘志宏老师

1937年2月生,陕西省临潼县人,西北师范大学本科毕业,1960年9月参加工作,先是定西卫校任教,1961年会宁三中任教,1962年调入会宁一中。高中语文教师。担任高一(3)班班主任并教语文。汉语基础知识扎实雄厚,热心班主任工作,教学效果显著。后因眼疾住院治疗,给我们再没教课。七十年代末调回陕西。

董用武老师

1937年5月生,会宁县翟所乡人。大专学历,1959年参加工作,中学高级教师。二班数学老师,曾先后担任二班、三班班主任。文体兼备,善书法。后调二中任教。1981年至1994年,任会宁县教师进修学校副校长,1994年秋任进修学校党支部书记,主持进修学校工作近20年,省园丁奖获得者。

陆立军老师

1944年11月生,兰州市人,1967年兰州大学经济系毕业,1972年调入会宁县五·七红专学校任教,高二(3)班语文教师。后调入行政单位,考研后调入浙江,先后任浙江省委党校教授,浙江工商大学院长等职,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浙江省首批特级专家。

杨克芸老师

(1931年12月一2007年1月),女,河南省博爱县人,西北师范大学生物系毕业,1957年分配会宁一中任教,教过高中生物、英语等课程,全能型教师。我们一级高一英语以及生物全为杨老师所教。英语口语好,语音标准,教学扎实认真,效果显著。七十年代末,随夫调入兰州市任教。

郑长发老师

1945年生,上海市人,兰州大学数学系毕业,1970年参加工作,曾在电灌工程处等单位工作,1972年3月调入会宁县五·七红专学校,教高中体育。文体全才,善拉二胡。72年后教数学。八十年代调定西一中任教,后任校长、党支部书记等职。

宋怀普老师

1936年8月生,会宁河畔镇人,1952年参加工作,先后在粮食局等部门工作。1969年调入会宁县五·七红专学校,负责后勤工作。文体兼长。1973年调会宁县农行河畔营业所任主任,1984年调会宁县农行机关任后勤股长,直至退休。

何治邦老师

(1938年7月一2006年7月),会宁县八里湾乡人,1959年8月靖远师范毕业,分配会宁一中教导处工作。我们在校时,负责教务工作,兼任一班班主任,先后担任体育、政治课教学。八十年代曾负责筹办县体校并任体校校长,后调县体委主持工作,任副主任。后调县教育局任专职督导员。

董应麒老师

(1933年1月一1991年9月),会宁县韩集乡人。1955年参加工作,甘肃师范专科毕业,先后在会宁一中、河畔中学、会宁县五·七红专学校任教。高中音乐教师。曾教高一(3)班语文。1977年后调县秦剧团、文化局、文化馆等单位,从事音乐戏曲创作及研究工作,被誉为“会宁人民音乐家"。

张国孝老师

(1940年一2017年2月),会宁县郭城驿乡人。1971年调入会宁县五·七红专学校,任校团委书记,曾担任二班班主任,并教政治和音乐。后任北关小学党支部书记、枝阳中学校长、白银市教育局计财科科长等职。《白银市教育志》编簒者。退修后兼任市集邮协会副会长。

段廷弘老师

1942年生,中共党员,会宁县汉岔乡人。1968年西北师范大学中文系毕业,先后在县五·七红专(一中)学校、会宁二中任教,后调县教育局任教研干事,1987年调白银市教科所,曾任市中学语文学会常务理事,省中学语文学会理事。《白银教育》编辑,中学高级教师,省园丁奖获得者。

6 . 本次聚会,还需要提到的几点

(1)本次聚会规格高,规模大,项目多,准备全面,是一次不可多得的聚会。是五·七红专学校的首届毕业生聚会,也是一中文革期间所招首届高中毕业生的聚会,不是一个班的聚会,是全级一届学生的聚会。参加教师年龄大,全是八十以上的老教师,且当年在任校领导一二把手都参加,现任校长参加。事实上,何主任任县教育局长后一中革委会主任就是赵晋老师,八五年陈珍老师由教师进修学校校长调一中任副校长,这就是说这次聚会,一中三任校长外加一位副校长同时参会,这在师生聚会上较难聚齐,就是有也难有三位八十以上高龄领导加现任校长同时参会。


(2)这届同学由于历史的原因,有许多同学虽然曾效力于教育,卫生,供销,乡镇以及工矿企业等部门,但许多人阴差阳错,失去转正机会,没有退休金,有退休金的远不及五分之二。而由于孩子走出家门,分赴祖国各地,他们要么留守乡下,要么远赴他乡。参加聚会既需出路费又要住店。为了友情而聚,为了思念而聚,大家都克服了重重困难,有的拖家带口,有的正有恙在身,为了友情,老伴或子女跟随保驾,才实现了这次超乎常规难度的一聚。

(3)本次聚会长达三天,吃了三顿大餐,除县城有住处者外,住会师楼酒店贵宾楼,有两个晚上的,有一个晚上的。有些老同学为给大家节省开支,主动到亲戚家去挤。宋致丰同学从兰州接送董用武老师,也全部自费…聚会出资按自愿加调整原则,分800元、500、200不同档次,也有没收费者。纪念册成本100元,剩余的几本也免费分享给了因病因事未到会的同学手中。

(4)本次聚会的根本原因是小麦豌豆群主拉了个同学群,李海明聚一聚的提出,老来乐三个班一起聚的建议以及人心思聚,齐心协力,共同努力的结果。聚会的水花首先由李海明的小石子激起。特此一记。


(5)本次聚会产生聚会纪念册一部。四张大合照是请专业摄影者所摄,因要传电子版,听说每张付费300元。其他图片不管是谁提供的都是无偿。纪念册的后期编辑徐世海同学出力最多,特此一记。


(6)聚会产生电子音乐像册多部,特别在筹备阶段,对点燃记忆明灯、焕起思念之情很有促进作用。而以杜秀英同学制作的"相亲相爱一家人"为最。就拿照片来说收集最多:既有同学的,又有老师的;既有现在的,又有在校时的;既有个人的,又有“全家福”既有单人照,又有大合照;既有参会同学的,又有未能参会者的,还有已经仙逝了的老师、同学的。这是有必要提一提的。


(7)本次聚会还压光盘一套,主要收集聚会实况,影集中的照片等。个人单人照和聚会实况录像主要为李新国同学义务承担。光盘的编辑全由他一力承担。记得在编辑纪念册时需要一张该同学的照片,一时难以找到,我曾动情落泪,在群里提出后,不知哪位同学提供了下面这张照片,他从聚会开始报到,就坚守照像,会场上既拍照又摄像,你看他还在忙呢!顺提一句,本文图片除大合照由周兆录提供,有少量翻拍,余均为李新国处理提供。


(8)冯俊明同学倾心绘制富贵图,想发张照片,但没征集到,未提供。吴世中同学既代表同学书写了希望的摇篮条屏,还为老师精心书写了条幅,同时为每位参会同学赠书法作品一套,最少的条幅一幅,有要求者,中堂、对子、四扇屏,凡提出要求都满足。其付出不得不提。


(9)五·七(一中)这时还有其他成人专业班,我们毕业时还有高一一级三个班,还有其他老师,他们同样敬业。在这里只提了与我们密切相关的或任课的教师,再无提及,特此说明。

(10)部分老教师早年调离会宁,当时人们还没有私人电话,也没留下联系方式,虽经多方努力,只收集到简历,没收集到照片,特此说明。事实上本省两位我多方联系,才得出了准确去世的时间。另几位多方努力无果。

由于聚会已过三年,时过境迁,追记起来,难免会遗漏,或有差错,诚恳接受知情者的批评。




作者王伦,昵称老来乐,中学高级教师,县教师进修学校退修,现住会宁。曾有《思念》等文章在西雁传媒发表。
大家都在看

这个秘密噢!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