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歌一直来是傈僳族人民喜爱的艺术活动。用傈僳族自己的话来说,那就是“盐不吃不行,歌不唱不行”。民歌几乎成了傈僳族人的“第二语言”,无论在各种生产活动中,或是婚丧嫁娶时,傈僳族都要唱歌,甚至告状打官司或调解纠纷,也常采用唱调子的方式来解决,其多声部无伴奏合唱被誉为“峡谷天籁”。 傈僳族民歌包括了木刮、摆时和优叶等歌种;若按其体裁和形式,大致又可分为六类:古歌(傈僳语叫“木刮布”),流传较广;情歌,是男女青年成群结伙在一起对唱的调子,也有年轻恋人在幽会时唱的调子,称“由叶叶”,曲调有男女青年在田间劳动休息时,以琵琶或口弦相伴的“口弦调”、“琵琶调”等;赛歌,是过年或聚会上男女青年对唱的即兴之歌,曲调喜用欢快奔放的“拜系拜”或“刮木热”;祭歌,是祭祀祖先或鬼神时唱的调子;葬歌,是追悼死者唱的调子,词句哀婉动人,曲调凄楚悲怆。按葬礼的不同,习惯上又有“哭歌”、“送灵歌”、“挽歌”之分;颂歌,是新中国成立以后傈僳族人民创作的民歌,大多以新旧对比的形式表达出傈僳族人民对新社会的热爱。 其中“木刮”是傈僳族最重要、流传最广的民歌歌种之一,流传于云南省怒江傈僳族自治州的傈僳族聚居区,于2007年列入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木刮在傈僳语中原泛指所有的歌和调,后来逐渐成为叙事古歌的专称。 其他属木刮类的歌、调一般冠以内容,如阿尺木刮(山羊调)、其奔木刮(三弦调)等。木刮主要用于内容严肃、气氛庄重的传统叙事长诗,并多在民族节日等时间和场合歌唱。代表性歌唱内容如《创世纪》、《生产调》、《牧羊歌》、《逃婚调》等,曲调朴实、深沉,具有苍凉、古老的风格。 木刮一般由中老年男子分为两方,盘腿围坐火塘边,各以男、女身份一问一答对唱。对唱时双方都由一人领唱,众人伴唱,领唱者唱一句,伴唱者和一句,吟唱中以酒助兴,边饮边歌。木刮对唱还具有竞赛的特点,若双方领唱者均为对歌能手,对歌往往持续几天几夜。以木刮对唱的傈僳族传统叙事古歌,广泛涉及民族渊源、人类繁衍、生产生活、风情习俗、恋爱婚姻、宗教信仰和民族交往等内容,生动再现了傈僳族社会历史的广阔图景,具有较高的认识和审美价值。 如长篇叙事歌《逃婚调》就反映了傈僳族“指腹为婚”、“以牛为聘”的婚恋习俗,以逃婚争取自由和爱情的社会风习,杀羊招魂、打狗头发誓、泼血酒赌咒的原始信仰,以及各民族之间相互往来、相互帮助的团结精神和傈僳族的社会生产力水平、生产状况等。 流传于云南省迪庆藏族自治州维西傈僳族自治县叶枝镇的同乐、新乐一带的阿尺木刮,意为“山羊的歌舞”或“学山羊叫的歌调”,是傈僳族传统的自娱性传统歌舞。历史上傈僳族长期处于半农半牧的生产状态,山羊是家家必养的牲畜,与傈僳人的生产生活有着密切的关系。“阿尺木刮”(山羊的歌舞)是傈僳族生产生活和思想情感的反映。 “阿尺木刮”以集体性歌舞为主,不受场地限制,在广场、院坝、街头、牧场、草坪、田坝都可以跳。绝大多数是边唱边舞,没有乐器伴奏,自始至终踏歌起舞,由领唱、帮腔和伴唱合成,参舞者分男女两队,牵手或搂腰,以大圆圈、半圆弧、直纵队、曲线形和穿插式等队形起舞。 “阿尺木刮”共有6种曲调,以模拟山羊叫声为基调,乐曲悠扬婉转,唱时多以颤抖音出现,尤其是开头的一声,悠悠长鸣,音调曲折多变,蕴含着丰富的感情,听了使人如置身高山牧场,宛如跟山羊进行亲切的交谈。唱曲内容十分丰富,可唱前人留下的传统内容,也可即兴自编。 “阿尺木刮”热烈奔放,风格独特,具有难能可贵的生态原真性和艺术价值,深受人们喜爱。2006年,“傈僳族阿尺木刮”被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但随着老一辈歌手的相继去世,现今已较少有人能完整歌唱傈僳族木刮史歌、长篇叙事歌的内容。如不及时抢救、挖掘,抓紧培养年轻一代歌手,木刮将面临后继无人的局面。 “摆时”和“优叶”则是云南省怒江傈僳族自治州最具代表性的两类傈僳族山歌。摆时广泛流传于泸水县和兰坪县傈僳族地区,在平时及节日、庆祝丰收、男婚女嫁等喜庆的场合都有歌唱,歌词内容广泛,曲调热情奔放,宜于表露内心热情,深受傈僳族人民喜爱。摆时多为集体性的男女对唱,也可由一人作自娱性独唱。歌唱内容分为“朵我”、“辖我”两类。“朵我”主要歌唱传统叙事长诗,“辖我”则根据对歌对象即兴编唱,多以爱情、时事为主要内容。摆时代表曲目有《竹弦歌》、《忆苦歌》、《孤儿泪》等。一年一度的泸水县登更“澡塘赛歌会”是摆时对唱的隆重盛会。 优叶主要流传于福贡县傈僳族村寨,按歌唱内容及形式分为两类:一类由中老年人围坐火塘边一面饮酒一面对唱,主要内容是追述旧时的悲伤、苦难,曲调低沉、速度徐缓、旋律平稳;另一类曲调轻松、活泼,是青年男女传情表意的主要方式,可男女对唱,也可在同性间对唱。第一类优叶现已较少传唱,第二类优叶至今仍广为流传。优叶常见曲目有《打猎歌》、《悄悄话》、《砍柴歌》等。 摆时和优叶是傈僳族口传文学艺术的杰出代表,经过历代歌手的创造,长期以来积累了极其丰富的歌唱内容,几乎涉及社会生活和民俗活动的各个方面。摆时和优叶同时也创造了富于民族个性的多种艺术表现手法,如傈傈族诗歌的句式、韵律及修辞特点主要通过这类民歌体现出来。摆时和优叶又反映着僳僳族民歌的典型音乐特色,如傈僳族民歌的多声唱法、颤音唱法及衬词运用都能在摆时和优叶中得到充分体现。 傈僳族民歌具有广泛的群众基础和重要的文化价值,且更具有突出的民族风格和地方特点,在傈僳族自治县周边地区的傈僳族人群中有较大影响,是傈僳族传统文化的结晶,是维系民族存续的精神纽带,也是规范民族行为丰富民族文化生活的最佳形式,在保护和弘扬傈僳族优秀文化方面有着重要作用。 每天多了解一点 让自己不再无知 我们的网站网址:www.sjfsw.cn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