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曹永亮·散文‖“绕路”

 文斋堂 2020-07-24

“绕路”

/曹永亮

我是上世纪八十年代的中师生,毕业后就在一所农村中学任教,因此我经常公开稳定的身份就是中学教师,然而我的职业形象却是“立体”的,我还有“农民”的一面。

我父母和爱人都是“农村”的,他们有责任田,我被他们“捆绑”着与他们一起种了二十多亩地。

所以,我过的是一种“半工半农”的生活。常常是讲台上潇洒地“谈古论今”后,粉笔一扔,跑回家里,马上又要“腿插进地墒沟里”,亲吻起飘散着农作物香味的黑土地。

这种“落霞与歌声齐飞”“文武结合”的半工半农生活,伴随了我近二十年。

一位地地道道的“师范生”所经历的是“民师”般的生活,这在我们当地的公办教师群体中是很少见的(师范毕业生找“农村妻子”的太少)。然而,这事就真真切切地发生在我身上。在我看来,这种“农妻”给我带来的“沾泥带水”的生活是一种浪漫温馨“文韬”加“武略”的生活,她丰富多彩,美不胜收。

很难忘记农忙季节开着小四轮或联合收割机奋战午收或秋种的惬意情景,生在农村长在农村又“教书育人”在农村的我,离不开学生,但同时“三农”也是我终生一部分割舍不断的情感归宿。

昨天放学回家,路上看见一辆拉砖头的小四轮,车上坐着位老大娘,这种可爱熟悉的情景,使我忽然想起了二十多年前发生在我和妻子身上的一件“绕路”的小事。

记得那是1997年6月快放暑假的一个周末,当时我还在高中代课。我与妻子一起开着刚买几个月的小四轮去走亲戚。

那时我家还没有摩托车,平时到学校上课或走亲串朋都是骑自行车。现在家里买了即能坐人又能拉货的小四轮,人力的自行车当然就不想骑了。虽然开小四轮谈不上什么气派,但方便实用,人不用出力,速度还远比自行车快,生活被科技改变是挡不住的。这样,我的“座驾”就由自行车变成了小四轮。

亲戚家离我们家有二十多里路,我们上午过去的,在亲戚家吃过午饭,准备下午返回。

回来时,看到亲戚门口有堆修路用剩的碎砖头和石子,随想起自家门口的“水泥路”出现了很多“老母鸡窝”,也需要“维修”。于是就给亲戚打了招呼,装了大半车斗。

由于是周末,没多大要紧的事,就说笑玩着悠哉游哉地上好车。离开亲戚家上路时天已近了傍晚。

离开亲戚家的村庄,开着新四轮行驶在回家的“县道”上,迎着夏日晚风,感觉无比风光惬意。

刚走一半多点路程,天就上黑影了。于是我就开亮了车灯,加大了油门往家赶。我与爱人一起“骑”着“爱车”兜风前进在回家的柏油马路上。

我正集中精力驾驶“爱车”匀速前进中,突然前方不远处路边闪出一个人挥手示意我停车,我警觉地急忙踩了刹车,车在撇下挥手人约五六米远的地方停了下来。

只见那人紧走几步撵到车跟前,灯光下一看,原来是一位四十多岁的妇女,只身一人,肩上背个看来很沉重的蛇皮口袋。

见此情景我忙跳下车问:你要干什么?

只见那人向我跟前靠近一步,祈求地说:大兄弟,能不能行行好,让我跟一蹦。我是从城里回家的,坐错车了,下车后我都跑有六七里路了。我家是王刘的,离这还有一二十里路呢!

妻子听后忙解释:那不顺路,我们还有八九里路就到家了,你跟这一蹦也没有多大用!

那人转脸忙向妻子恳求:大妹子,帮帮忙吧,我背个口袋,丈夫不在家,家里还有个小孙子等着我带,跟一蹦是一蹦,恁到地方了,我就下来走着走,不耽误恁的事!

听完要求帮忙的理由我犹豫了,随看一眼妻子征求她的意见。

妻子是个善良人,很“女人”,比我还心软唻:那你赶快上来吧!车上面都是砖头石子,坐着硌腚受罪哦!

那妇女连声说“谢谢”“谢谢”!说话中被妻子用力拉上了车。

踩离合挂挡,我们重新驰骋在回家的路上。

天干路晴,驾轻就熟,一眨眼功夫就到了离我们家二三里路的岔路口了。

正常情况下,我要把车开下路,改变方向朝西去;跟路人此时要下来向东南方向走。我们与路人的回家路线严重不一致,虽然不是“南辕北辙”,也是“西辕东南辙”。

我停稳了车,那妇女很配合地下来了。妻子把蛇皮口袋递给她,她接过口袋连声致谢:谢谢你们,你们是大好人,积德积福!以后多抱孙子!

说完妇人吃力地背起口袋站在路边礼貌地示意我们先走。

灯光照射下,我分明看到了妇人摆手再见时善良为难的表情,一刹那间,我的鼻子顿时一酸。

我是不能看见别人有“灾难”的人,平常在家看村民办白事,哪怕死的是老年人,一听到哭声,哪怕是哭丧女的“假哭”,自己就止不住掉眼泪。

再看看眼下这位大嫂:就这样让人家“辎重”地一个人走回家,我感觉自己做得太不道德了。虽然她不知道我是一位教师,可我自欺不了呀!

想到这,我当机立断很愧疚地叫出了声:大嫂,别忙,我们送你走!

妻子看着我变化的表情,也几乎与我同时喊了出来。妻子忙热情地让大嫂再次上车:快上来吧,来回就是多跑一二十里路的事,搁车上算不了什么?

就这样大嫂又被我们让上了车。

于是我把小四轮倒退了几米,调整了方向,朝大嫂家的方向开去。

妻子与“大嫂”在车上拉着呱,我心里有一种“做错事改正”后的踏实感觉,专心致志地驾驶着四轮直奔目的地。大概半个多小时很轻松简单地完成了这段“绕路”任务。

晚上回到家,几位邻居来串门,知情后“批评”我们夫妻说:恁两口子真是神经病,现在帮别人忙自己倒霉的事还少吗?多一事不如少一事,恁是没吃着亏急的!

我与妻子听了都嫣然一笑:哪这么巧倒霉的事就叫俺摊上了,吃亏人常在么!

这事之后,说实话我还是没“惊心”。后来我买摩托车了,路途中巧了遇到类似情况,我的摩托车还照带人,依然“屡教不改”。说实话这几十年来,在路上让路人搭“顺风车”的事有几十回了,也从没遇到过什么“诈”人“骗人”“讹”人的事。

这件事虽然过去二十多年了,但偶尔想起的时候,心里总觉着当时是做了件踏实善良的事。

我们夫妻都是再普通不过的人了,这种小事小忙如果不愿意帮助需要帮的人,我们还能做什么呢?

作者简介


曹永亮:男,1966年11月出生,1986年7月中师毕业参加工作,安徽省宿州市埇桥区苗安中学高级教师。三十多年来先后担任教师、团委、教导主任、校长等工作,业余爱好篮球和写作(在当地纸媒和各地微刊发表过一些文章)。

编者按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