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情让她蜕变 文/闫秀云 小时候,我家隔壁住着一位侯老太。那时她五十多岁,面皮白皙,干净利索,能说会道,常来我家串门,朴实憨厚的母亲在侯老太跟前显得很傻。我不喜欢侯老太,她太会说大道理,而且跟邻里口角或跟儿媳拌嘴时脸上从来没有生气的表情,一脸皮笑肉不笑,让人想起白脸的曹操。不需要打骂,光这表情就能让跟她冲突的人气个半死。 侯老太最得意的光荣史是她三十八岁守寡,独自养大了两个儿子,在男女关系上从来没错过一个脚印。现在想想,她确实承受了巨大的生活压力和孤独。 他的两个儿子都长的很帅,也比较忠厚孝顺,大儿子到了结婚的年龄,她无力给大儿子盖房娶媳妇,后来经人介绍招赘在邻村一个很富裕的人家,侯老太没费一毛钱。 大儿子婚后三年中连生一儿一女,日子过的红红火火,听说儿媳还特别孝顺,逢年过节把侯老太接去,吃肉时总是把瘦的夹到婆婆碗里。应该是见面少,距离产生美的缘故吧,这对婆媳从没闹过矛盾。 一转眼 小儿子从部队复员,也到了结婚的年纪,小儿子结婚是上世纪九十年代初,那时没三间房真的娶不到媳妇了。侯老太家徒四壁,养大两个孩子已属不易,盖房下聘礼根本办不到。即使在别人家,盖房也是“不死脱层皮”的大事。老大两口子倾尽全力为弟弟盖了三间大新房,全村人都双挑大指夸他两口子。 老二结婚后,嫂子语重心长地跟弟媳说“我那边有我父母,还有两个孩子,住房比较紧张,让婆婆先跟你们一起住,等以后我有能力了会把婆婆接走。”弟媳撅嘴“可是我结婚前你家答应三间新房是给我的。” 自从小儿媳跟侯老太住了对门屋,经常发生小磨小擦,最常听到的是儿媳说“你搬出去,这是我结婚你家许诺的婚房,没这房子我不会跟你儿子结婚。”然后侯老太会阴阳怪气地答“这是我大儿子给我盖的房,有本事你自己盖房搬出去,别跟我住对门屋。”那语气能把儿媳气的蹦。记得有一次侯老太想让儿子帮着翻地种菜,儿媳拦着丈夫不让帮忙,后来儿子趁媳妇上班背着媳妇帮侯老太翻了。儿媳回来的时候,侯老太又是那种皮笑肉不笑的表情,那种阴阳怪气的语气“儿子把地翻了,还得十月怀胎啊,没白肚子疼啊”。小儿媳气的哆嗦,不敢冲上去挠婆婆便把气撒到丈夫身上,侯老太一句话引发了小儿子跟儿媳的一场大战。 后来我结婚嫁到邻县,关于他家的事就很少了解了,前些年听母亲说侯老太跟小儿媳的矛盾不断升级,后来大儿媳把她接到邻村,母亲也很少听到她的事儿了。但是有一点可以肯定,侯老太走后,小儿子一家其乐融融,再没有听到过吵闹。 再后来我回娘家听嫂子说,侯老太大儿媳被侯老太气的生胃病了,大儿媳说侯老太的坏像牙膏,每天都挤一点儿,让人骨头不疼肉疼。很会挑唆矛盾,从侯老太跟他们一起住,他家的日子没安宁过。 大儿媳找小儿媳商量,“你把婆婆接回来吧,要不我盖的房不给你了”。 弟媳不屑:“我自己买楼了,这房都二十多年了,我不要了。” 嫂子无奈“那你总该尽赡养义务吧?” 弟媳咬牙:“好,我多出钱给你,只要她不跟我一起住”。 嫂子也豁出去的神情:“我多出钱给你,你开口,只要我能承受,肯定答应你”。 …… 后来小儿子一家搬到了县城的楼上,大儿子把老太太送回了小儿子当初的婚房,小儿媳跟婆婆争斗半辈子的房子终于属于侯老太自己。 彼时侯老太已经七十岁,那年广场舞风靡乡下,精明能干的侯老太学跳舞如鱼得水,在老姐妹的圈里玩儿成了“核心人物”,更得到了李老头的崇拜和青睐。毕竟是同龄人,李老头理解她三十八岁守寡的不易,每天巧妙地逗她开心,巧妙避开她的坏脾气,罗列出诸多儿子、儿媳的孝心行为,总结出是侯老太“老不舍心”爱管孩子们的事情,两代人想法不同才有了与儿媳的诸多误会。 理解来的太迟,爱情来的太快,侯老太终于卸下了“从一而终”的枷锁,跟李老头开始了黄昏恋。有了爱情的滋润,侯老太再没跟邻里发生过矛盾,逢年过节孩子们来看她的时候也再没有过摩擦,真个是子孝母贤。今年侯老太已经八十一岁。依然耳不聋眼不花,会用手机,知道很多老年人不懂的网络用语,夸儿媳夸的头头是道,在广场上更是雄姿英发。 俗话说满堂的儿女不如半路的夫妻,这句话说的实在好,不是满堂儿女不孝,仅仅是代沟的问题罢了。半路夫妻因为有了更多的理解和包容,爱让泼辣的女人变得温柔如水,记得这么一句话“不遗憾没在最好的时光遇到你,遇到你才开始了最美好的时光。”侯老太前半生命运坎坷,性格强势,在人生的最后一段竟活出了最美的姿态,这就是爱情的魔力。 作者简介:闫秀云,河北唐山人,七零后,热情开朗的打工姐,愿意用文字感悟亲情,描写草根族的生活。 平台启事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