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郑国联·散文‖游四女台

 文斋堂 2020-07-24

游四女台

/郑国联

寻找四女台的过程极富有戏剧性。

首先是与两个朋友不期而遇,临时决定去探访古迹。“去哪?”。“公主坟!”名字自然是我臆造出来的。之前只是约略知道在古金堤附近,也不知是那朝那代,有两位民间女子为堵决口英勇献身的故事。就那么顺口说出的名字竟然成了此行的目的。不过没关系,至少我知道前进的大致方向不会有错。

说走就走,我们一路穿过森林公园,绵延起伏、郁郁葱葱的古黄河大堤成了我们这次出行的向导。沿大堤行至城关镇西小庄村,见一老者街中纳凉,于是上前问路。“你们村道路真宽广啊?”发自肺腑的赞叹让老者心花怒放。接下来的话题自然围绕二女献身堵决传说的故事展开。别说这次还真是问对了人。只听老者侃侃而谈,来龙去脉讲的清清楚楚。此时的我恍然大悟,原来我们此行的真正目的应该是四女台。如果不是问到了行家,我们岂不是要无功而返。辞谢老者,我们继续前行。

出西小庄村,过金堤桥就来到了浚县角场营村。抬眼向东北方向望去,四女台的全貌就呈现在我们的面前。台高出地面大约十米左右,台上绿树葱茏,经幡高耸,大殿巍峨,当地人把这叫黄花寺。步行拾阶而上,映入眼帘的碑刻上是关于黄花寺的介绍:黄花寺坐落在古宣防宫遗址北3公里的四女台(一名龙虎台)上,南距滑台(滑县老城)5公里,北距黎阳古城4公里,是为镇黄河水患而建。黄花寺建筑规模宏大,雄伟壮观,周围风景优美。她近频黄河故道,远傍巍巍太行,北依大伾、浮丘二神山,南靠滑台古城,春来绿草如茵,夏秋黄花遍地,一年四季客来商往,香烟缭绕,一派蒸腾的景象。据《滑县志》记载:汉武帝元光三年(前132),黄河决瓠子堤(又名金堤、秦堤、汉堤)白马津(亦称黎阳津)处,水漫16郡。《史记》河渠书载:汉武帝发卒数万塞瓠子决口,并沉下自己心爱的白马、玉璧,亲率臣僚驻宣防宫(又名水神宫、玄武宫)指挥堵决工程。《滑县志》又载:汉成帝河平二年(前27),河又溢。东郡太守到宣房宫内亲祀河神,请以身自填金堤。浚县、滑县县令在天台山四角筑地宫,掩埋自己舍身祭河的龙虎属相的四个闺女,水乃平,故留下“龙虎堤”、“四女台”之俗名。

碑上记载对于该台叫法颇多,我不得静下心来仔细理一理头绪。这个被称为四女台或龙虎台的地方,原名天台山。是当年建在古黄河大堤上,黎阳津(又称白马津)处用来观察黄河的瞭望台。为纪念当年献身黄河的四位龙虎属相少女,人们把瞭望台称之为“四女台”或“龙虎堤”,并在上面修建了黄花寺。由于高台上面建有古老的黄花寺,当地百姓还习惯称黎阳津为黄花寺渡口。绕了一大圈口令,说了一大堆名字,其实我觉得黄花寺这名字太大众化。随便上网一搜就有许许多多。并且从古建筑和宗教的角度本地也不占什么优势,发展旅游未必叫得响。叫龙虎堤,地点定位又不太准确,因为从滑县老城到浚县的这段古黄河大堤都可以泛称之为龙虎堤。我倒是认为叫四女台更为直观形象。

穿过山门,缓步走进黄花寺,以甬道为中心的对称建筑古香古色,雕梁画栋,寺院内几乎囊括了中国道教和佛教各路大神。唯一不同的是在寺院的四角建有纪念四位龙虎属相少女的庙宇。这也正是该寺院的特色所在。黄花寺并不大,走走停停中,一会儿我们就游完了整个寺院。踩着脚下的残垣断壁、秦砖汉瓦,沐浴着夕阳的余晖,我们踏上了归程。令我感到兴奋的是我们此行又有了的意外收获——发现高铁站。此前我多次寻访郑济高铁滑县浚县站未果,没想到在这里不期而遇。一排排,一列列的水泥柱表明高铁建设如火如荼。站在建设中的高铁站旁,回首瞭望四女台,在苍茫的夜色中雾气蒸腾、一片氤氲,仿佛在泣诉着两千多年前那个充满悲壮的凄美故事。我不禁陷入沉思:在中华民族的历史上,水患一直是民族生存的重大威胁。尤其以孕育了中华文明黄河为最。一部中华民族的历史,就是一部与黄河水患抗争的历史。在这部治黄史上,从封建帝王到普通百姓都留下了可歌可泣的英雄事迹。新中国成立后,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在伟大领袖毛主席“一定要把黄河治理好”的号召下,我们实现了黄河八十年没有水患,将黄河变成一条造福子孙后代的有益之河。真的可以说,俱往矣,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

金堤河水蜿蜒从四女台前缓缓流过,建设中的郑济高铁与四女台擦肩而过。也许现代文明之风能将沉睡千年的少女唤醒,去共同见证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

作者简介:郑国联,中学高级教师。结缘文字,愿文字在指尖流动尽显内心世界的灵动。作品散见《萌芽》《滑台文学》、《滑州纵横》多家纸媒及多家网络平台。但问耕耘,不问收获。

平台启事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