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天那篇《将灾难萌化是媒体之耻》一不小心成了个10万+。我并不靠微信公众号过日子,写的东西都是有感而发,既有日常的鸡毛蒜皮,也有我专业范围内的议题(主要是与媒体和教育相关),随性得很。承蒙关注,不胜惶恐。 写此文没有其他目的(有读者质问我“是何动机”),唯一的目的就是作为一个媒体观察者和研究者,尽自己的本分,指出在媒体中一个长期存在、且愈演愈烈的不良倾向,希望引起从业者的重视,改善新闻工作。 文章引起了一些读者的批评,估计挨了批的相关媒体看了也很不痛快。大概是出于关心我的目的,腾讯官方关闭了此文的分享功能(通知说是违反了相关规定,但具体违反了哪一条规定,却并未详细说明),同时也替我关闭了后面吵得不可开交的评论区。在这里,向腾讯官方的管理人员表示感谢。 关于读者提到的几点意见,我在这里稍作几点说明: 首先是关于所谓广州暴雨后有媒体发现城市之美的例子,有读者指出是误传,已有辟谣。关于这个细节,我此前应是在社交媒体上看到,写此文时并未自己去查证。今天我试图查找辟谣信息,未果。也许是我的检索能力太差的缘故,如果有读者有确凿的信息可以私信发给我,感谢。倘若我真是误传了信息,那么,我向相关媒体表示歉意。 另外,有读者批评我所谓主流媒体对南方洪灾的报道相对匮乏的说法不准确,实际上相关报道并不少。关于这个问题,我的看法是,所谓“匮乏”要看指的是什么。倘若指的是媒体日常报道的灾情、救灾措施、统计数据等资讯类报道,我相信数量一定很多。 但我们不只把新闻理解为这种简单的信息通报,除此之外,更重要的是新闻要尽最大可能呈现现场,尤其是要展现包括灾民在内的身处灾难之中的人。这当然需要记者深入一线,深入现场,对面对滔天洪水的群众的真实处境进行情景化的呈现。 换言之,我们需要的不只是一堆统计数据或通稿式的官样文章,而至少是特稿或具有丰富细节和人性关怀的非虚构报道。从这个意义上说,我认为我们的主流媒体在很多方面是有缺位的,拱手把讲好有人情味的基层新闻故事的机会让给了商业媒体和社交媒体。 比如,前几天在抖音上看到一则短视频,一位茶叶老板的几十吨茶叶全部被洪水浸泡,损失惨重,面对镜头的一瞬间,这位曾经坚强的男人却忍不住泪如雨下。一个有力量的细节,一个真实的生命遭遇,胜过一堆数据。 也正是在这个意义上,我认为主流媒体以萌化的手法把洪水人格化是不合适的。考虑到几千万群众正在遭受巨大的自然灾难,面临着严重的财产和生命损失威胁之际,无论如何也不应该将洪水萌化。 真正的人情味不是这样毫不顾及具体社会语境和他人痛苦对灾难的娱乐化处理,而是通过呈现具有典型意义的个人或群体的遭遇与抉择,来展示新闻报道对人的命运以及人类处境应有的关注,并透过这种有深度的个案呈现反映个体与社会、自然的关系等更为深刻的命题。 我们这个社会曾经并不缺乏这种能够以丰富的细节和人情味打动人心,同时又能发人深省的好新闻。 比如,就在刚刚过去的7月23日,是温州动车特大事故发生9周年。当年《中国青年报》的一篇《永不抵达的列车》(全文见原文链接),通过把乘坐出事列车的中国传媒大学学生朱平和陆海天这两个年轻生命的悲剧命运,与这场震惊中外的惨烈事故结合起来,让无数读者潸然泪下,也让国人意识到,在为中国速度点赞的同时,必须汲取血的教训,永远把人的生命放在第一位,让我们的发展行稳致远。 请相信,哪怕是9年过去了,这篇报道依然能够打动你。这就是好新闻的长久生命力。 至于说评论区(如上所述,已被关闭)很多读者的评论,其中不乏许多真知灼见,但也有不少表达混乱,且能体现中国网络空间里流传甚广的一些逻辑通病的评论。我国网络传播的残酷现实告诉我们:逻辑学教育是多么迫在眉睫的任务。 抱歉,我实在见不得逻辑混乱的鬼话,所以一个个怼了回去。截取一二,供诸位鉴赏。 |
|
来自: 吕杨鹏 > 《20200720-202007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