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科技进步与通胀幻觉 记得1994年时,正是攻坚乘法速算的时候,我家门口有个卖猪肉的屠夫,以给我锻炼乘...

 楢山節考69 2020-07-24

记得1994年时,正是攻坚乘法速算的时候,我家门口有个卖猪肉的屠夫,以给我锻炼乘法速算的机会为由,经常抓我去给他算账。每次他切好猪肉,往称钩上一扔,报出三斤六两、一斤半、两斤八两这样的重量时,我就得迅速报出相应的金额,所以我至今还记得那年的猪肉价格是3.8元每斤。

2018年的夏天,猪价虽然涨了点,生猪刚过12元每公斤的价格,换算成猪肉的话,应该是18元每公斤,9元每斤,这里不考虑超市、流通环节的加价,以方便与1994年的那个口径来对比。24年了,涨了130%,年均涨幅3.6%。

查看了下统计局公布的CPI数据,从1993年到2017年的24年间,CPI涨幅133%,年均涨幅3.6%,与猪价涨幅正好一样。同期的M2增长了3672%,年均增幅16.3%,远高于CPI增速,这表明,货币超发会引起通胀的说法很难站住脚的。

那为什么大家在生活中又普遍感受到,手里的钞票一直在贬值,购买力持续下降,越来越不经用了?今天先不从房价角度解释,这需要另外撰文,我讲另一个原因,就是科技进步带来的消费升级。

消费升级表现形式有两种,一是消费的东西越来越高档了,二是开始买一些以前买不起或买不到的东西。这两种行为都会让消费者感到手头一直是紧张的,因为大家都是顶着自己的能力去消费。

比如1994年的时候,大家不需要买手机、汽车、电脑,因为还没有发明,随着技术的进步,越来越多的东西被发明、制造出来,大家就得从有限的收入中匀出一点来采购这些新事物。也不会考虑去旅游、保健,因为消费不起,记得那个时候下馆子是个奢侈的行为,大人们一般是说去吃盘子,现在馆子都懒得去,还得让外卖送上门。

我大学毕业领了第一个月的工资,最大一笔开支是买了一个韩国产的MP3,花了我半个多月的工资。如果那时没有发明MP3,这七百多元就可以省下来买别的了,可现实是发明了,我就得买,而且没过多久乔布斯又发明了ipod,又花了我一大笔。

如果我的工资不涨的话,那随着乔布斯每发布一件新品,我的手头就要紧一下,就会感觉到钱越来越不够花。这个过程中,大部分的商品价格是没明显变化或上涨,但那种钱越来越贬值的感觉,来自科技进步带来的消费升级,而不是通胀。

所以我得跟老板要求涨工资啊,或者跳槽,以满足我的消费升级追求。对于制造业来说,只要生产效率在提升,人均创收在上升,涨点工资没问题,事实也一直如此。但对于理发店这种纯服务业,每个理发师每天最多就能够服务十个顾客,那怎么满足理发师对消费升级的追求呢?只能是涨服务费。1994年的时候,我的理发价格应该是2元每次,对应差不多半斤猪肉钱,也就是说理发的定价得让理发师每天能赚到5斤猪肉。现在如果按5斤猪肉,那理发师每天满打满算收入50元,人均价格5元,虽然也能生活,但就没法享受到科技进步的乐趣了,所以现在理发就不可能再5元了,比如说12元。

从5元到12元之间的7元涨价,对应的就是科技进步带来的购买力贬值,而2元到5元部分,对应的就是通胀带来的购买力贬值。

而理发价格的上涨,又进一步加剧了顾客手头吃紧的感受,有限的工资除了要直面科技进步的诱惑,还得承受理发师间接传导过来的科技进步压力。就这样,科技进步通过直接、间接的途径,让老百姓感受到了购买力的下降,以至于大家惊呼货币在贬值。

随着国家对教育、医疗、住房等领域推行的市场化改革,更进一步加剧了手头吃紧的感受,干瘪的钱包除了应付科技进步,还得应付政府的甩包袱。

总结一下,有一种通胀,是因为大家在科技进步的背景下追求消费升级,为了过上了好日子,引起的贬值幻觉。事实上过去二十多年时间里,绝大多数物价确实没怎么显著上涨,无论是农产品还是工业品,无论是猪肉还是大米、无论是汽车还是电视机。对于广泛流行的买房子防通胀说法,前提可能是不存在的,但这个问题又特别值得刨根问底,另文讨论吧。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