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何谓真实——《无问西东》

 全球影视频道 2020-07-24

这次,我拒绝去争论电影的优劣成败,只借电影谈人生。

看了心心念念的电影,而且三天内二刷,第二次还是陈楚生的影迷见面会场。

观影后听各种交流,读累篇的影评,发现“真实”二字,已经成了观影后被提及的频率最高的一个词儿了。一时间,什么叫“真实”,成了每个人都在思考的热门问题了。

何谓真实?电影里的人或用语言或用行动给出了许多版本的诠释,各有不同却也不离其宗,核心就是做自己。真实,似乎天经地义,只道寻常,但无论身处哪个年代,何等境遇,又有几个人能在人生尽头可以坦然地说,我已实践了“真实”二字?所以看电影中人,用青春、用热忱、用自尊、甚至是用生命,追寻“真实”二字,确是一件动人心魄的事。

战乱年代背井离乡的师生,在临时搭建的铁皮屋顶的教室里上课,在坑洞里、在空袭警报声中读泰戈尔的诗,分析亿万年前的恐龙化石,这是“真实”。即便只是影片里的呈现,即便只是回忆录里的文字流淌,即便亲历者已经寥寥无几,但我深深相信那段过往,相信“静坐听雨”的板书,相信求知若渴的眼神,因为越是“整个华北都容不下一张课桌”的年月,越是会珍视难得的求学。

出身高贵,家境殷实的富家公子在母亲面前跪读家训,母亲担心独生子会舍身于功名浮云,而焦急垂泪时,这是真实。国家大义再大,我们也都能接受一个母亲最原始的焦虑。而后面,光耀目睹无辜生命被战火吞噬,放下一切顾虑,毅然决然投笔从戎;学了那么多空中脱险的技巧,但在最后一刻,还是选择了一种最壮烈的方式,这也是真实,这是遵从内心的真实,也是遵从了这部电影里我最爱的那句话——“这个世界不缺完美的人,缺的是从内心发出的真诚,正义,无畏和同情。”“妈,对唔住……”为什么光耀说出生命里最后一句话,成了整部电影最大的催泪弹?那是因为两种真实舍其一,谁都会为这种选择而感动,谁都又会为这种选择而疼惜。免费看电影

战争风云里的残酷,带着一种至善的纯美,无论哪种真实都是唯美的。而与之相比,六零年代的那段故事,我们则彻头彻尾地感受到了真实在时代浪潮里的无奈与乏力。王敏佳的真实在她身处的时代变得那么不可容忍。幼时错过的遗憾成了她的执念,少女的骄傲成了在两个优秀男人之间选择的困扰,年轻人的义气则把她的命运无端卷入了一段充满怨念的婚姻之中,而这一切源自内心真实的行为,却把她拖入被众人唾骂的深渊。面对深渊,有人选择放下真实明哲保身,有人选择坚守真实深情陪伴。时代对“真实”的标准从来就不是恒定的,时代的弄潮儿们最善于的就是随时游移自己的“真实”,去适应这些标准;而执着内心“真实”不变的人,就会在这样的残酷现实里跌打到鼻青脸肿,甚至碾压到体无完肤。诚如一朋友说的,这样的人过于执着自己内心,不顾及到大多数人的想法,必然是要吃亏的。或许吧,很多时候“真实”是逆时代的。王敏佳看似败得一败涂地,但她最终明了了世上她最该珍视的东西,陈鹏呢?就是执着于纯粹的典型,他或许不被人珍视,或许不引人注目,但他不用任何改变去迎合所谓美好,因为他就是美好本身。就是在现实前屈服的李想,在“逝者已矣,生者如斯”的感召下,也遵循自己的内心,对“真实”做出了自己的诠释。所以,逆时代的“真实”,带着悲情色彩,却会收获最足以慰藉内心的结果。

现实生活呢?真实更加难得。像张果果眼中的世界一样,处处是套路,时时是陷阱。很多拿出内心去追寻真实的人,大多受到了现实最沉重的回击。像领养这样的事,确实在现实中出现了不少一地鸡毛的闹剧。但,就这样做个委身于现实的人,说假话办假事作假人了?不会的,真正能被人珍视的,永远还是纯粹的真实,因为,物以稀为贵。

课上,为了“真实”两字,我足足和孩子们聊了一堂课的故事和经历,我似乎是热切地想告诉他们,真实是多么难能可贵,真实占据了审美标准多大的比例,我对这个世界的真实有多孜孜以求。真善美,没有了真,善是伪善,美是臭美。

所以,电影有这样那样的瑕疵,比如不够有价值的多线叙事,这确实是还要精进的地方。但也有一些人对电影中的煽情细节和片尾的独白,犯起了尴尬症,这我不太认同。容易尴尬的人,本身也是已经与这个世界妥协的人,对于一些逆时代的真实,自然感应不良。没事,毕竟真实,是信则有不信则无的事。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