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房地产行业“黄金时代”的终结,越来越多的房地产企业踏上了转型之路,将目光转向了乡村康养项目。 目前来看,国内的康养市场潜力巨大,市场广阔。 但风口之下,如果还用原来的思维开发和运营康养项目,只会搞得一地鸡毛。 地道康养·地道君认为,以下3种思维方式是最致命的! 01 死于房产思维 房地产企业下乡投资康养项目,最忌讳的就是拘束于房产思维。 房地产一直都是快投入快回报的行业,赚快钱似乎成为了房地产企业的习惯。 而康养是“三高一低一长”产业,即“高风险、高投入、高技术、低利润、回报周期长”,玩转康养有诸多陷阱,譬如“资金投入巨大、开发时间长、运营经验匮乏、专业人才匮乏等”。 玩不好,按照以往的投资逻辑和房地产运作思维来搞,追求快回收,急功近利,反而死得更快。 02 死于轻重不分 康养不是在乡村建好房子,度个假就完事了,这是伪康养! 康养固然需要优越的自然环境和现代化、便捷化的生活居住设施,但如果大兴土木建房子,就会进入“重开发、轻运营;重硬件、轻软件”的怪圈,在真正需要康养的客户看来有挂羊头卖狗肉之嫌。 因此,我们要分清轻重:轻是减轻过分依靠房地产的权重,重是注重产业、服务和内容。 重,一方面是构建起康养服务体系,即是医疗产业技术或体系化医养资源,能给目标市场群体解决身体和精神层面的不健康;另一方面是对专业运营人才的倚重,基于项目发展层面是培养或引入康养运营人才,基于面对消费者层面是给予“温暖”的人文关怀服务。 03 死于定位不准 定位错了,方向错了,运营阶段将寸步难行,越努力越悲催。 1 人群的定位 跟多人认为康养就是养老,所以围绕老年群体开发项目。但一个项目只服务于老年群体,无异于一个养老院,缺乏完善的社会生态系统,缺乏活力,每一位老年人都要随时面对着周边人的离去,那种复杂的心理根本无法安心得康养。 所以,康养项目必须要有全龄化的产品体系,有正常的社会生态系统,让老年人在康养社区生活也能享受儿孙绕膝的天伦之乐。 同时,18~35岁群体占据了康养群体的八成,康养群体呈现了年轻化的特征,如果康养项目的市场人群仅定位于老年人,那么你的项目赚钱空间将大大缩小。 2 项目的定位 项目定位决定了项目的发展方向和IP主题,也决定了你的项目是否与别人形成了差异化。 所以,在梳理和研判资源的过程中,需要进行资源价值排序,找到项目价值度最高、最有竞争力的资源,以此作为项目的定位方向。 简而言之,地道康养·地道君认为,地产在乡村、在康养项目里面更多的是家园、配套的含义,只有作为康养服务和内容的载体,才是有价值的地产。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