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诗志论及其回响

 飓风居主人 2020-07-24

  三、诗评标准和杜甫诗圣地位的解释

  钱锺书在《中国诗与中国画》中说:“在中国文艺批评的传统里,相当于南宗画的诗不是诗中高品或正宗,而相当于神韵派诗风的画却是画中的高品或正宗。”传统批评“论诗时却重视所谓‘实’以及相联系的风格。因此,旧诗的‘正宗’、‘正统’以杜甫为代表”。⑩钱锺书通过精密分疏和论证,将传统诗评和画评之各自标准的分歧呈现出来。但是,他对于标准分歧的事实没有在文中给予解释,他说:“我们首先得承认这个事实,然后寻找解释、鞭辟入里的解释,而不是举行授予空洞头衔的仪式。”(11)笔者从诗志论获得一点启示,以为它能够为更好解释传统诗论缘何执行这样的美学标准提供线索。

  杜诗代表中国诗的正统,他被历代诗论家冠以“诗圣”的称号。虽然论家也有李杜并称,或者为了作对成双,给李白戴上“诗仙”的冠冕,但是在固有的批评传统里面,讲到极峰,“仙”终要让位给“圣”。苏轼《书吴道子画后》:“诗至于杜子美,文至于韩退之,书至于颜鲁公,画至于吴道子,而古今之变、天下之能事毕矣。”(12)苏轼的话可以代表传统批评的主流意见。然这样一来,论起李诗就非常有意思了。唐代是中国历史上国家实力和文化均最为强盛的朝代,单论唐代文化,如果皆视李杜诗为盛唐之音,则盛唐之音的风貌就十分不一样了。因为李杜诗是如此之不同,其中美感经验和格调的差异不容忽视,以至于我们都将之归属盛唐之音,那似乎就存在两种盛唐之音。如果诉诸直观的美感经验,李白诗怎么看都比杜甫诗更接近和更属于盛唐之音。这种看法如能成立,杜甫就要退居代表盛唐之音的二线了。李泽厚说:“盛唐之音本是一个相当含糊的概念。拿诗来说,李白与杜甫都称盛唐,但两种美完全不同。”(13)如果要问李杜诗谁更属于盛唐,李泽厚的见解是,“真正的盛唐之音只是前者,而非后者”。(14)这种看法并没有减弱杜诗的美学光芒,它只是使得杜甫何以称传统中国诗的“诗圣”这一问题变得更有意思,更具挑战性。依笔者的看法,这个问题的解答要远溯赋诗言志的时代。

  杜诗所表现的心志忧怀深广而沉雄悲壮,阔大磅礴的气势与顿挫严整的形式规范天衣无缝地融汇一体;杜诗之志,上直薄于云天,下植根于大地,中奋雄于人间,历千年而不朽,与华夏之天地而共存。李白诗所表现的心志是豪情万丈,睥睨王侯、笑傲权贵、粪土金钱而恣意反抗的冲天抱负;就心志博大、抱负超迈这一点而言,似乎此前历史所有的积累就是为了在那一刻绽放光华,李白诗就是绽放光华高潮时刻最夺目的明珠。由这个简单的比较可以看到,李白与杜甫都创造了精妙绝伦的诗美,他们是旷世不出的天才诗人,真如韩愈的诗句:“李杜文章在,光焰万丈长。”(《调张籍》)但是,站在批评的立场,取一个可以垂范作则的诗人还是取一个横空出世的诗人呢?批评的标准就十分重要了。传统的批评标准将心志的社会内容、伦理深度放在了首位。如苏轼所云:“古今诗人众矣,而子美独为首者,岂非以其流落饥寒,终身不用,而一饭未尝忘君也欤?”(15)在这种眼光之下,中国诗的“正宗”和“正统”不得不以杜甫诗来代表,杜甫也顺理成章地成为中国诗的“诗圣”。

  论诗而取重于心志,在历代诗评里,时而称雅,时而称风,又时而风雅、风骨并称,其实意思都差不多,都是强调诗的兴会寄托要灌注着济世忧民、感时伤世的怀抱;诗人生命的感慨幽怨要通于更广大的世道人心和伦理关怀。曹丕《典论·论文》说:“盖文章,乃经国之大业,不朽之盛世。”他从“经国”的角度认识文,虽然说得赤裸裸,不是谈艺者的立场,但未始不与诗志论的批评标准有所重合交会。刘勰不满齐梁时期文藻日竟雕华,故重提风雅的诗评标准。他在《辨骚》这样肯定屈骚:“其陈尧舜之耿介,称汤武之祗敬,典诰之体也;讥桀纣之猖披,伤羿浇之颠陨,规讽之旨也;虬龙以喻君子,云蜺以譬谗邪,比兴之义也;每一顾而掩涕,叹君门之九重,忠怨之辞也。观兹四事,同于风雅者也。”(16)这里说的“风雅”,固然是指三百篇的风诗与雅诗,但亦是指由于战国秦汉儒家解诗者以诗志互通说诗,以致风诗与雅诗积淀凝结为后世的诗评标准。骚赋为新兴文体,骚赋而“同于风雅”,显然不是其文体同于风诗雅诗,而是骚赋体现的美学精神。它的诗学之美,同于风诗雅诗的美学精神和诗学之美,故曰“同于风雅”。李白《古风》:“正声何微茫,幽怨起骚人。”他称骚人之声为“正声”,又说“大雅久不作”,其论诗之旨与诗评的标准,与刘勰完全一致。中唐贞元、元和诗坛逐渐出现李杜并论或者互有抑扬之论。元稹《唐故工部员外郎杜君墓系铭》扬杜轻李,他赞赏杜诗的理由,就是那个风骚的诗评标准:“至于子美,盖所谓上薄风骚,下该沈宋,古旁苏李,气吞曹刘,掩颜谢之孤高,杂徐庾之流丽,尽得古今之体势。”(17)白居易《与元九书》扬杜抑李,立论偏颇,口气托大,但他拿来衡量李白的,也是那个风雅的标准:李白“李之作,才矣奇矣,人不逮矣,索其风雅比兴,十无一焉。”(18)认为李白的诗几乎没有风雅精神,这是不符合事实的,但是李杜两相比较,杜甫在这方面更加契合正统的要求。

分享到: 0 转载请注明来源:中国社会科学网 (责编:张雨楠)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