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注:1947年,向守志在豫北战场 1 “母亲,你把甘淳的乳汁奉献给儿女/留下的是你那脸上始终荡漾着的微笑/母亲,你把欢乐带给人间,自己却一生辛劳……” ——这是一个儿子写给母亲的小诗。 9月2日,写下这首小诗的儿子与世长辞,与他日夜思念的母亲相聚,享年100岁。 生前,他曾含泪谈起“兵之初”,说:“母亲送我当红军的情景,事虽隔多年,但我迄今难忘。” 他叫向守志,老红军、原中顾委委员,开国少将。历任红四方面军第9军26师76团排长,八路军129师386旅771团连长、营长,新四旅10团团长,太行军区独立2旅旅长,晋冀鲁豫野战军9纵26旅旅长,15军44师长兼政委,15军军长,二炮司令员,南京军区司令员等职。三级八一勋章、二级独立自由勋章、二级解放勋章、一级红星功勋荣誉章获得者。 图注:15军44师师长兼政委向守志在朝鲜战场 2 1917年11月,向守志生于四川宣汉一贫农之家。父亲向世发,母亲康氏。在姊妹6人中,向守志排行老六,伴随他童年的是辛酸血泪。 起初,父亲在村里开了个小药铺,家境尚可维持。向守志5岁时,进了私塾。不久,其父离世,药铺关闭,只能靠租种几亩薄田度日。 屋漏偏遭连夜雨。向守志的大哥早亡,其余3个哥哥被抓壮丁,嫂嫂改嫁,姐姐远嫁,家中仅剩母子两人。 向守志不得不终止学业,上山打柴,下田种地,给地主放牛。13岁又给地主打长工,受尽欺凌。 9岁那年,向守志远嫁开县的姐姐分娩。母亲把平时舍不得吃的鸡蛋和大米装在担子里,让向守志去开县探望姐姐,有两百多里山路,中间还隔着宣汉大梁。 宣汉大梁是一座高山,草木莽莽,野兽出没。向守志虽然年幼,却并不害怕,连续走了两天赶到姐姐家。不料,姐姐因无法忍受苦难的煎熬,产后仅40天便弃世而去。 向守志见不到姐姐,哭着回了家。母子俩穷得“室无隔夜粮,身无御寒衣”,经常为交不起杂税而受到欺压。 一次,地主又来逼钱,见向家四壁徒空,道:“把老婆子吊起来打!”眼见皮鞭落在母亲身上,向守志冲上去夺皮鞭:“我妈妈多少天没吃上了,哪有东西交!要打就打我吧!”事后,母亲含着泪,将他抱在怀里:“是妈让你跟着吃苦……” 图注:向守志在战场上抢救搬运重伤员 3 1932年,红四方面军在巴山等地打土豪、分田地。1933年10月,红军解放宣汉,成立苏维埃政权,向守志和母亲十分喜悦。 向守志回忆:一天晚上,母亲在灯下为我缝补着衣裳,一边对我说:“我们穷人要有活路,就要跟着共产党。”向守志遂报名参加少年先锋队担任队长,后又任区游击队队长。 1934年,国民党对川陕革命根据地进行“围剿”。向守志带游击队加入了红军。 向志守永远不忘和母亲的这次告别—— 参军的那天晚上,母亲通宵没睡,赶做了一双粗布袜,打了一双草鞋,第二天送到我手上,对我说:“芝儿,你放心地走吧!好好干!” 妈妈的心真细,想得也很周到,她老人家怕我和游击队员路上饿着,还为我们准备了一小袋红薯。我接过布袜、草鞋和红薯,走了很远,回头一看,母亲还站在村头望着我。此时,我再也忍不住了,两行泪顺着脸颊流了下来。 母亲的身影,深深地印在我的心中。那双鞋袜,我一直舍不得穿。长征时,我穿着母亲这双鞋袜爬雪山过草地,在那冰天雪地的严寒中,是慈母的爱伴我走过了皑皑雪山和无边无际的草地。 在以后紧张艰苦的战斗生活中,我始终惦记着母亲……母亲一生一世吃尽了苦头,要是她老人家还健在那该有多好呀! 向守志自长征开始与母亲告别,从此天各一方,音信渺茫。1949年底,四川解放后,向守志寻找母亲,从乡亲们口中得知母亲早已病逝。逝前,她喃喃念记她生死未卜的“芝儿”。 注:根据向守志回忆文章整理,向老将军致以崇高敬礼! 向守志(1917-2017)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