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纵观古今之茶器之谈

 说茶网 2020-07-24

何谓茶器?

其生而为茶,载于茶,又不止于茶。这是我对茶器的初步理解。当然,这是往大了说,而往小了说,茶器就是泡茶、喝茶的必备物具。吾不才,今与茶友们谈谈:与茶文化一样具备悠久历史的另一种文化--茶器。

“九秋风露越窑开,夺得千峰翠色来。”这是晚唐诗人陆龟蒙描绘越窑出窑时秘色瓷的情形,场面之浩大,种类之多,“千峰翠色”已描绘得淋漓尽致。陆龟蒙是一个爱茶之人,每日邀友诗歌唱和,品茗鉴水,好生风流,令人羡慕不已,其诗词《奉和袭美茶具十咏》便是遗留后世且颇得评价的佳作。


秘色瓷简称“秘瓷”

秘色瓷是中国传统制瓷工艺越窑青瓷中的精品,是唐宋越州名窑(今浙江一带)进贡朝廷的一种特制瓷器,又简称“秘瓷”。

唐宋时期越窑秘色瓷成为青瓷上品,是上乘的茶器酒器。秘色瓷在业内一直流传着三个说法。一说古代只有君王有资格使用,故称秘色瓷;二说秘色瓷本是碧色瓷,和越窑青瓷一样,被叫混淆了,不过这个说法历史难以考证,较为牵强;三说则是保密的釉料配方,推及秘色瓷,就是用保密的釉料配方涂抹器物表面而烧成的瓷器。

建水紫陶→梅雕茶具(说茶网商城有售)

尽管众说纷纭,但其胎壁有轻薄,釉色均匀,青碧剔透,质感温润细腻,如冰似玉,其美符合传统审美,令人十分之赏心悦目。唐朝饮茶风气,极具奢华之美,饮茶者多为文人雅客、达官显贵,往往焚香煮茶,茶侍静候两侧,琴音幽然而来,雅谈间轻嘬一口,奢华而不失雅意,直叫人一咏三叹。

随着茶文化的发展与沉淀,由唐到宋,茶器的走向,是由富丽奢华,转向简单清雅。由宋到明,茶器则向着素洁发展,茶器的干净雅致,和茶文化的精髓融为一体。

宋朝和明朝则更为流行白瓷和青花瓷,成为宋、明茶文化载体得代表茶器。白瓷胎薄轻巧,质地细洁,呈纯白色;釉面滋润光泽,釉为乳白色或白中泛青色,除底足外,均施满釉。

青花瓷蓝白相映和美,怡然成趣,晶莹明快,周身所绘图案栩栩如生,或山间花木,或凌波仙子……整体美观隽久。


景德镇的青花瓷与宜兴的紫砂陶

清代,茶器精简到了一定程度,通常饮茶器具,只有碗、盏、壶三样,有“景瓷宜陶”之称,也就是景德镇的青花瓷与宜兴的紫砂陶。

总而言之,在清代紫砂壶的工艺达到了巅峰。紫砂壶原料特殊,陶泥具有砂性,制成后呈现紫红色,虽不施釉色,却也光泽莹润,除却耐人寻味得泥色多变,还有泡茶不走味,贮茶不变色,盛暑不易馊的等特点。

紫砂壶开壶、养壶之说出处哪里我并没有深究,但据说一只紫砂壶常年被茶香滋润,愈发厚重拙朴,养到一定程度,注入清水,便自然散发茶香。但很多茶人因紫砂这一亮点唯爱紫砂,专注地做了“养壶人”。

一只壶,一种茶,便是一生一世,专注而又虔诚,人对茶的感情,通过一把壶表现出来,以紫砂的厚重对抗着世界的飘渺与浮华。而最适合养的壶,莫过于紫砂壶。

天下分久必合,合久必分。随着各个朝代的更替,茶文化发展到了一定程度,对茶具的要求也水涨船高,愈发名贵、精致,甚至是另类、奇巧。

茶人苏轼

我在前文《南茗佳人之美人茶席:茶人苏轼》提过苏轼是个大雅之人,在才华横溢的他眼里,用芊芊素手一点一泡的美人也是茶器,红袖香茗,自然满足了苏大学士茶香梦里的一抹风流。不仅如此,苏大学士还嫌传统的茶壶太小,虽玲珑小巧而不失雅意,却不能尽兴而饮。经苏大学士一番改造,提梁壶就此问世,又因提梁壶为苏东坡所制,被誉为东坡提梁壶。

随着近代玻璃工业的崛起,玻璃茶器渐渐进入人们的视野,因玻璃透明的特性,属于工业产品,塑形较为容易加之物美价廉,故而深的茶人们的好评。

在众多茶具中,又以玻璃茶具最为常见,用其泡茶一杯香茗,香雾萦绕于杯口,朵朵芽叶亭亭玉立,叶尖上下浮动、轻舒柔展皆尽收眼底,再观其茶汤或淡黄或浅绿……晶莹而剔透,观之心旷神怡,别有一番风味,不待饮茶已是视觉盛宴般的享受。

不过美则美矣,缺点相较于其他茶器也较为明显,玻璃茶器薄而易碎,比陶瓷更为烫手,若扛不住其“热情”,难免落得杯碎汤毁的下场。

继承先贤们的茶器文化后,现代茶人们在选择茶具时如有神助,总能从现代陶瓷大师们手里找到心仪之属,其中不乏有茶器收藏爱好者。

瓷茶具的清雅幽然,陶茶器的拙朴厚重,玻璃茶器的纯净透明……现代茶器种类之繁、之美,岂是区区一文便可概括?

茶器是茶的一部分,两种文化早已融为一体,一如既往的承载着尘世间所遗留的芬芳,如普洱生茶一样越陈越香。

茶器是茶的一部分,两种文化早已融为一体,一如既往的承载着尘世间所遗留的芬芳,如普洱生茶一样越陈越香。(文章系说茶网原创,作者:谦不语,未经授权,禁止转载。)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