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万书房好书推荐 | 《科技想要什么》——了解科学的必读书目

 板桥胡同37号 2020-07-24

今日寄语:

科技发展的再复杂,也不要忘记自己原始的力量,那是所有科技的最初动力。

July

23

人类发明灯泡的概率100%,但爱迪生得到发明家荣耀的几率则是万分之一。科技的选择无所谓对错,然而人的抉择必有对错。

几年前,当人工智能开始出现并投入使用时,许多学者、基础工作人员都担心人工智能未来会取代人类;

在威尔·史密斯主演的电影《I Robot》里,也出现了“恶机器人”试图消灭“善机器人”和人类的画面……

你是否也认同上述观点,认为科技带来的成果最终会取代人类?

如果你的答案是肯定的,那么凯文·凯利在他的这本名为《科技想要什么》的书籍中就告诉你,你之所以会担心科技取代或消灭人类,是因为你没搞清楚“科技想要什么”。

 · 每日一书 ·  


推荐理由:了解科技,了解未来 。

本书评价:在凯利的眼中,技术的发展规律和进程并非起源于人类,也绝不会终止于人类。从更加宏大的视角来看,人类只是一个中介,在人类的时间里与技术共同进化。技术元素拓展我们的生命选择的范围,基因技术、机器人技术、信息技术和纳米技术,无不在改变的生活方式、消费选择、甚至是更深层的认知思维方式。在技术的帮助下,我们有机会去更加开放地创造多样性、增强感知力、实现人造品的不断升级。技术对于我们而言并不是简单的”双刃剑“,非此即彼,在开放的无限博弈环境里,新的变化在涌现,新的技术在自我驱动,如何持续地共同进化。

 · 作者简介 ·  

1952年,凯文·凯利出生于美国东北部宾夕法尼亚州。

19岁,他从罗得岛大学退学。接下来,他做了8年左右的独立摄影师,去过亚洲十几个国家。1979年,27岁的时候,凯利去中东的耶路撒冷,在哪里成为基督徒。之后,他骑自行车穿越美国大陆。

然后,《连线》开始进入KK生命,并以一种预告未来的方式切入时代脉搏。凯文·凯利参与创建《连线》杂志,在前7年里担任执行主编。

他在《纽约时报》、《经济学人》、《科学》、《时代》和《华尔街日报》以及其他许多出版物上发表文章。已出版著作包括畅销书《失控》和《新经济的新规则》。

万书房有话说

在《科技想要什么》一书中,凯文·凯利向我们介绍了一种全新的科技观。他认为,作为整体,科技不是由线路和金属构成的一团乱麻,而是有生命力的自然形成的系统,它的起源完全可以回溯到生命的初始时期。正如生物进化呈现出无意识的趋势,科技也是如此。通过追踪这些长期趋势,我们可以对“科技想要什么”有所理解。

凯文·凯利预测了未来数十年科技的12种趋势,包括创造大脑这一得寸进尺之举。不过,为了让人类创造的世界实现收益最大化,需要对这种全球体系产生的问题和代价保持敏感。凯利详细讲述了值得我们学习的阿米什“早期使用者”和其他批判科技自我主义倾向的人所具有的智慧。

凯利的新科技理论提供了三种实践经验:通过倾听科技的需求,我们和我们的孩子可以更加出色地做好准备,迎接必将到来的科技;通过采用主动融合原则,我们可以驾驭科技,使之发挥最大作用;通过遵从这种类生命系统的长期原则,我们可以获得它的全部馈赠。

凯利令人吃惊地宣称,现在人类已定义的生命形态仅包括植物、动物、原生生物、真菌、原细菌、真细菌六种,但技术的演化和这六种生命体的演化惊人相似。技术应该是生命的第七种存在方式。技术是生命的延伸,它不是独立于生命之外的东西。

这是一部关于科技的巅峰之作,必定会成为现代思想体系中的一座里程碑。

本书精华分享

★他是互联网时代的精神教父。
★他影响了比尔·盖茨、史蒂夫·乔布斯、史蒂文·斯皮尔伯格……
★他的思想无比睿智,越来越多的人正从他的思想中获得了无数的灵感。
★他将告诉你科技将给我们带来什么?科技的未来是什么样子?我们为什么离不开科技?
★这本书所体现出来的凯文·凯利的思想精髓在于:用生命特有的眼光,注视那些外在于个体的一切事物,不把它们看成是“死寂”的、无生命的,而是按照生命特有的脉动,与这个世界一同呼吸,积极投身于这个世界无穷的博弈中,拥抱生命,感受生命。

部分观点赏析

1.科技就是技术元素

这本书的标题是《科技想要什么》。Kk在通过这句话,表达一个很强烈的观点,就是科技是一个人格体,就是它是有需求的。作者认为科技这个概念,还是太小了,所以他新创造了一个名词,叫做技术元素,也就是英文technium。《科技想要什么》这本书,其实就是“技术元素”这个主人公的一本传记。

2.技术元素小时候什么样

在自然界里,下面的这些东西,都是小时候的“技术元素”。非洲的草原上,有一个3米高的,像一个倒扣的冰淇淋筒一样的白蚁的巢穴;一只黑猩猩,用来吃蚂蚁的小树枝;原始人的弓箭;原始人脑子里的“见到狮子就要赶快逃命”的这个概念;“钻木取火”完整的技术。所以说小时候的技术元素,表面上,是动物们使用的黑科技。但实际上,技术元素,其实就是原子组成的方式,它可以组合成弓箭,也可以组合成蚂蚁窝。它的本质上,其实是信息。

138亿年前,也就是宇宙诞生的这一刻,技术元素就诞生了,因为从这一刻开始,宇宙里的原子就开始组合成了各种各样的元素,最最原始的信息量,就产生了。从138亿年前,到大概5万年前,这都是技术元素的幼年阶段。表现形式是动物的一些简单的谋生手段。

3.技术元素的少年阶段

大概在5万年左右的时候,技术元素变成了一个少年。标志时间就是——语言在人类社会里出现了。

语言也是一种技术元素,因为在本质上,语言也是信息,无非人们约定俗成的一种声带的振动频率和特定的口型。语言,就是当时的技术元素里最高级的一种,人类有了语言之后,就征服了所有其他动物。

语言科技传递信息,比如:湖边来了3只羊,来了20个敌人。很多事情能清晰表达了。语言催生了我们的思维。

语言还可以让人类能团结起来,形成初级的社会和国家。有了社会和国家,反过来催生了更多技术元素的出现。比如:篱笆、锄头,还有封建制、共和制、郡县制。

4.技术元素进入青年阶段

在18世纪前后,人类迎来了科技大发展,技术元素从一个少年,跃迁成一个青年。18世纪开始的科技大发展,人类迎来了就是爆炸式的发展。

关于人类的科技进步,最有说服力的数据就是:美国人的预期平均寿命从从1900年47岁,到1994岁的75岁。随着科技的兴起,技术元素开始展现出了一定的“必然性”说明技术元素,是带着一个明确的使命的,它希望引导着人类,朝一个命中注定的大方向前进。

5、必然性涌现

必然性的最著名例子:1674年左右,牛顿和数学家莱布尼茨两个人各自独立地,创建了微积分。那段历史里,大量的科学家,就在几年之内,甚至几个月之内,在世界不同的地方,取得相同的科学突破:温度计,在全世界有6位不同的发明人;电报被5个人,在很短时间里,反复发明;4名独立观测者,包括伽利略,时间都同一年(1611年)观察到太阳黑子;3位不同的天才发现了小数;两位科学家在1846年,分别独立预测出第八颗行星海王星的存在。·最有说服力的例子:二战期间,全球6个不同科学组织,曾经在彼此信息完全隔绝的情况下,独立地研究核武器时要用到的——四因子公式。这就是科学上的必然性。整个世界是按照一个精妙的规程和必然性在向前推进的。

人类工具的进化也有必然性。在原书里有两张照片,一张照片是在美洲拍摄的,一张是在东南亚拍摄的。

吹箭管的长度、形状,原理完全一样。箭头的尾巴都涂了毒汁,发射飞镖时的姿势都一样,而且,都是靠旋转管的发射端来调整瞄准。在世界上两个隔绝的角落里,吹箭管都被发明出来,就像一对遗失了多年的双胞胎。

眼睛在地球生命发展历程中它进化了6次。脊椎动物、一些章鱼、蜗牛、海洋环节动物、水母、蜘蛛身上,都发现了这种类似“生物照相机”非凡的光学构造,功能大同小异。·生命想要产生眼球,生命想要看见这个世界,因为它总是重复这个发明,这个巧合程度,就像抛掷600万次硬币,全部是正面朝上,这事应该不是偶然的。

技术元素,就是这个世界运营的规则,它有明确的方向,清晰的步骤和强大的意志,他要把一切愿意服从游戏规则的生命,带到他的终极使命里去。Kk说,人类在这个必然过程里的自主性,就好比驾驶一辆固定线路公交车线路。沿途这车怎么开,是快点还是慢点,生物可以自己说了算。但一些重要车站,比如说,像进化出脊椎,产生语言,演化出眼睛,发现核能,进化出互联网,这些重要的车站需要停车。

6、我们该如何抉择

怎么对待技术元素,摆在我们面前的一共有三个大方向:激烈抗争、迟缓接受、正面拥抱。

激烈抗争:一位哈佛大学毕业的数学博士,写了一篇反科技宣言,他要对抗科技,唤醒人类,甚至试图用炸弹威胁人类接受他的观点。为什么炸弹客很愚蠢?因为第一没有人愿意陪着你过石器时代的日子,第二暴力强迫别人,没有人会听。第三就算你能说服一部分人跟你走,但一定会有一些人继续追逐科技,那这些人就会是世界的主流。

迟缓接受的例子:阿米什人是生活在美国北部的一个宗教派系,他们信奉简单的生活,拒绝过度的现代化。坐马车,吃自己种出来的粮食,穿最传统的衣服。·阿米什人认为马车是可以坐的,但马车也是技术元素,马车的车轮,轴承,马的驯养技术,都是几百年前的高科技。·阿米什人也用太阳能发电机,用电扇,出门做火车,但是不坐飞机,因为飞机显得太现代了。

阿米什人只接受电话亭。阿米什人用手机的时候,要躲到封闭室内,这样感觉自己是在电话亭里一样。·阿米什人的生活就是三个字——骗自己。他们只接受那些被发明了一段时间的,比较老土的科技,这就叫——延缓接受科技。

第三个选项,叫正面拥抱,就是大大方方地接受科技进入我们的生活,也是我们绝大多数人的选择。可能有人会怀疑人工智能会不会取代人类,或者消灭人类呢?

 · 所思所想 ·  

回顾这些年,这一类的科技读物也有所增加,但它们中的多数并不想要总结史书上的科技,只是一心忙着预测未来。

相比之下,《科技想要什么》是一本比较扎实的书。

书中,所体现出来的凯文·凯利的思想精髓在于:

用生命特有的眼光,注视那些外在于个体的一切事物,不把它们看成是“死寂”的、无生命的,而是按照生命特有的脉动,与这个世界一同呼吸,积极投身于这个世界无穷的博弈中,拥抱生命,感受生命。

这本《科技想要什么》,作者预测了未来数十年科技的12种趋势,包括创造大脑这一得寸进尺之举。详细讲述了值得我们学习的阿米什“早期使用者”和其他批判科技自我主义倾向的人所具有的智慧。

本书还分析了一些比较久远的科学史事件。比如,白炽灯的发明。

据说,在爱迪生之前已经有人想到了相同的原理,他们用不同形状的灯丝和电线材料进行实验,多多少少都获得了一些进展。

如此说来,爱迪生发明白炽灯并不是开天辟地的成就,他是在前人的积累之后,亲自跨过了从量变到质变的那个点。

诸如此类的例子还很多,作者采取的是“广视角”,从一个事件挖掘一系列的演变。

他的新科技理论提供了三种实践经验,如:通过倾听科技的需求,我们和我们的孩子可以更加出色地做好准备,迎接必将到来的科技;

通过采用主动融合原则,我们可以驾驭科技,使之发挥大作用;

通过遵从这种类生命系统的长期规则,我们可以获得它的全部馈赠。

书中,作者将科技说成了有意识的生命。为什么会这么说呢?我们来打个比方。

比方说,你有一个朋友叫做科技,他有自己的特点、喜好和缺憾。你不能随意使唤他为你做这做那,但是你可以和他促膝长谈,了解他的想法,与他合作共赢。

倘若合作愉快,他就会带给你很多天才,而这些天才又能让你的生活更加美好。

《科技想要什么》的主要内容,是从宇宙的视角探索与科技的关系,其主题用作者的话说就是:人类不是科技轨迹的终点,而是中点,恰好在生命和制造品中间。


本书的启发与思考


读《科技想要什么》,不难会发现凯文凯利无疑是一个同科技促膝长谈过的人。而这本书,可以看做科技版的唯物史观。纵观当下,我们需要的正是这样的书,这样的视角和高度,这才是一切未来展望的基础。

在作者看来,科技是人类思维的产物,是生物进化的延伸。科技带来的正向效益大于负面效益,从长远趋势上来说科技是上升的、进步的。

科技进步带来更多的选择,多样的选择让我们有更多机会去实现自我,而不是局限于有限的选择亦步亦趋的跟随前人脚步,而多样的选择也在于他人在科技上努力成就了我们,我们也需为此努力为他人创造机会。

可是,在这样的科技文明中,人类趋于原子化,难以获得成就感、满足感。

此外,对于这样的多样的选择,作为情感动物的我们未必有能力去选择,所谓的选择只不过是自我等我放纵。诸如,痴迷游戏、追逐品牌、过度消费等。这也是科技令人畏惧的原因之所在。

我们并非畏惧科技,我们畏惧是自己可怕的未来。

本书购买方式▼

扫码添加万书房小助手

万书房留言板▼

万书房本周书籍推荐▼

# 万书房是什么 #

有人会问,它是一个书店吗?

不,它不仅仅是一个书店,它还是一个平台。

一个什么样的平台呢?

一个以书为媒介,植根青年群体,秉承新时代雷锋精神,坚持乐帮共享为理念的平台。
一个你可以来喝茶休息,阅读学习的平台,万书房有大量的精美图书供你翻阅。
一个你可以和自己的朋友交流创业,共享办公的平台,万书房有创业基金为你提供保障。
我们的书籍只是一座桥梁,一座联结你我沟通心灵的桥梁。

<<  滑动查看下一张图片  >>


# 在万书房你可以 #

在这里:

你可以感受到雷锋精神乐于助人的真诚无私,这是自由办公阅读休息的共享平台。

在这里:

有精致的简餐和浓醇的咖啡为你全天候保鲜,我们为你提供安静惬意的环境氛围;

在这里:

以书籍作为媒介,你可以找到志同道合的朋友,共同传播青春的正能量


End


有趣的灵魂终会相遇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